古玉真伪的辨别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所谓古玉,大多是曾经入土而又被挖掘出来的玉器,历史比较悠久,而且收藏的价值也是十分的高的,那么对此你知道应该如何鉴别真伪古玉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真伪的辨别,希望能帮到你。
古玉真伪的辨别
1、历代玉器被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石料、矿料,或用黄岫岩假冒黄玉。在实践中必须掌握和分清真伪玉器材料上的差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2、要认识各种玉器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并且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当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就能够分析古玉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埋藏的时间长短,对玉器本身应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氧化腐蚀特征,并掌握其演化过程的各种特征规律。而赝品不是根据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据真品的各种特征,只是根据真品的表面效果进行模仿,违反了自然氧化和演变的规律,与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
3、要掌握真品玉器材料方面的老化特征。这种受浸蚀而老化的现象与赝品使用新材料或老旧残料进行重新切割磨制加工,成形后所暴露出来的新工艺面会产生明显的色差或破坏原有的氧化皮层。
4、不能把区别玉器材料作为辨别玉器真伪的决定依据,因为从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万年形成的同一种材料,在辨伪中只能把识别材料作为单荐辨伪的依据,如果材料上无法有效地确认差别,应该从其他方面继续搜寻真伪的差别证据。
5、目前赝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进行伪造,成形以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现代骗人用的一种石料。
6、要认识和掌握历代玉器绘画风格及表现风格,并掌握各时代玉器造型风格结构特征。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7、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
8、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玉工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
现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的组成成分与传统之间的差别,造成纹饰线条方面的工艺磨制产生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设备工具及材料造成的,不是现代设备能够模仿的。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形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差别。要掌握历代古玉在工艺磨制程序方面的规律,以及各种工艺技术处理手段方面的特征规律,对比赝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处理手段有差别。
9、了解赝品的制假手段和技术,掌握赝品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模仿的各种工艺效果特征。要分析和掌握真伪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别,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别,并分析出光亮方面的技术和材料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理,从而区别真伪亮度效果差异。
10、历代古玉普遍存在着巧色及带色料玉器的现象,但这种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经历长期地下环境的浸蚀,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蚀,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特征规律。
玉器被氧化浸蚀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造成的玉器裂纹,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浸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现代赝品利用色料、边角脏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别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皮假冒,这种造伪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实际上这类赝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结构和色差,与真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必须识别哪些是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赝品,哪些是真正腐蚀受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哪些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渡等现象,而赝品人为制造的明显的渗透现象、硬度变化、色差和过渡等现象。要在广泛的实践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蚀受沁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别哪些是人为的强化作伪,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蚀受沁。
11、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征。所谓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玉器本身粘附 可靠的辨别方法是:看、听、测试。 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 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 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 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8。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假。 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泡、气眼外露。
常见玉器如何保养
1、避免与硬物接触,防止碰撞
玉其实是怕摔的,即使是碰撞后外表没有出现破陨,但在玉的内部其实已经有了小的裂痕,大大损害了玉的经济价值和美观。
2、避免与灰尘和化学物品接触
避免与灰尘和化学物品接触。玉是爱“干净”的,即是蒙尘也需用软毛刷清洁。且不能和化学物品接触,避免受到侵蚀破坏玉质。
3、避免阳光直射
受到阳光直 射太久,玉的分子就会受到破坏,玉质必然受到影响。热源也是如此,所以玉不能呆在太热的地方。
4、保持一定的湿度
玉内含有水分,这样的玉看起来很润泽,要保护玉内的水分,就不能在太干燥的地方放置玉器。
5、清洁要用白布
如果用有色的布擦玉,布的颜色可能会染上玉。同时还要注意,布要干净、柔软的。
高古玉的鉴赏和收藏
感质地品古玉
首先是鉴别高古玉的材质。高古玉器的取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阗玉(注:古时人们称和田玉为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长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其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的质感,让高古玉更增添了一份高贵的品质。
如今,和田玉开采艰难,出产渐少,其价格也已非常昂贵,而高古玉的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使用青海玉、京白玉或者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要么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另外,和田玉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
比形态辨古玉
其次是高古玉的形态。由于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和田玉的硬度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是用“铊具”琢出来的,古代玉器都是通过砣机加上解玉砂对玉进行碾琢。所以,每个时代高古玉都有自己的形态特点。比如,红山文化玉器有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动物形玉类又可以分为现实动物和幻想动物,现实动物如玉鸟、双龙首玉璜、兽形玉、玉龟、鱼形坠、玉鹗等;幻想动物如兽形玉和玉龙、兽形玦等。几何形玉饰有: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方圆形边似刃的玉璧、双联玉璧、三联玉璧、棒形玉等等。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玉雕龙,此件玉饰玉质呈白青色,体卷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刃,末端尖锐,尾向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圆孔,可供穿挂用。而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这些形态都是鉴别高古玉的方式方法
看雕工读古玉
我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这些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高古玉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比如石家河文化的减地阳线、殷商的双钩拟阳线、西周的一面坡阴线、汉代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的琢工等等。特别是汉八刀工艺,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准又狠,起刀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线条槽口两侧边上有“爆刀发毛”现象,多数为现代机器工所为。
察包浆认古玉
包浆是一层皮壳,是器物表面因氧化形成的自然保护层。人类抚摸玩赏也能形成包浆,但同自然包浆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为包浆是油渍等杂物凝聚而成,再经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浆。自然包浆是一种物质经氧化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蜕变现象,是自然质变层,是岁月留下的迹象,是不可伪造的岁痕。真的高古玉都有包浆特征,具有强烈的年代感、苍桑感、真实感。
包浆的形成是由于温度的变化,玉器因“出汗”而产生内分泌现象,长时期周而复始凝结于玉器表面的一层保护膜。凡出土红山文化古玉器,不管出土于任何年代,不管受沁到何种程度,稍加擦拭包浆即显露出来,凡无包浆的红山文化玉器都不能认定为真品。
观沁色识古玉
高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因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高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沁让高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高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高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高古玉是什么?如何鉴别高古玉?
高古玉的鉴定 近年来, 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 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 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 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 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 的鉴定理论上, 从客观实际出发, 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 深入市场,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 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 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换。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 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 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 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 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 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 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 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 倍或 20 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 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 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 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 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 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 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 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 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 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 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 斑, 程度轻重不一, 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 程度轻的, 表面仍有光泽, 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 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 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 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 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 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 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 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 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 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 使刷洗也仍然有, 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 包浆松散, 无墓葬味, 无透明矿物质, 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 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 一烧、 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 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 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 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 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 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 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 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 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 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 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 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 流畅的线条, 迄今仍极难仿制。 可以说, 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 圆雕作品, 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 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 的颜色变化, 实则是实物现象, 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 我们通常叫 “沁色” , 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 可能受红色沁, 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 黄土内埋藏, 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 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 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 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 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 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 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 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 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 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 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 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 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 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 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 获。 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 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 不论早晚出土, 必须有墓葬味, 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对于高古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玉制品,那么在收藏的时候该怎么鉴别好高古玉的沁色特征呢?究竟都有哪些沁色的种类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
一、 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 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 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 绺[liǔ]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 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 薄膜沁
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 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 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九、 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 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者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的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需要700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敛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镂空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敛葬的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温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荧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蚀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以使玉器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形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蕉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的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鉴定高古玉的痕迹
1、加工痕迹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连续性。从河姆渡文化、斐李岗文化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间有数千年的空缺至今无法加以充实。加工工艺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连续性,现在尚未在考古中有所体现的:许许多多已经明确的古代玉器,其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2、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再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并体现在器物的痕迹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制造业的使用工具水平差不同样也形成了工艺水平的不同。
3、选材的不同,加工力度甚至包括碾玉者个体体能、嗜好、加工时心理差异的不同都会在加工痕迹上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
但这些不同不可能摆脱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却包括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和特
定性。好玉用好工,上层建筑在享用之极的奢侈中必定会集中国力选用一流的玉材。一流的玉工,制作一流的玉器。故,当我们确定一件器物是一流玉质时,必定要看其工和形,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那就是真品中的极品。
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1、现代同样可以制作出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并用于加工器件。
2、碾琢痕迹的表现有其不可定的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4、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5、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该文章由作者:【碱石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