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有哪些方面?
(1)
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怎么鉴定是否有心理问题呢
在现实中,很多人经常问起:?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问题,您、我、她,在座的都有,那么肯定有朋友要问,既然我们大家都有心理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不接受心理咨询或是心理调节呢? 严格的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只是相对的健康而已,我们的观点就是:只要不影响自己或是家人的正常生活或是学习就是正常人。 心理健康,其实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经常有很多朋友问我,说我把我的情况跟您说一下,或是说我把他的情况跟您说一下,您看看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您看看他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或是您教我怎样鉴定是否有心理问题。 我们一般是怎么来回答的呢? 我说:是否有心理问题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我们对心理困惑或是心理问题的定义是:你的言行影响到自己或是家人的正常学习或是生活,给自己或是家人带来了困惑或是痛苦,那就是有心理问题,如果您感觉影响不大、不怎么痛苦,那就说明很轻,一般情况自我调节一下就行了,因为这样的问题不大。 如果对自己或是家人的生活或是学习影响很大、自己或是家人感觉很痛苦,就说明问题很大、很严重;那就要接受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或是心理调节了。 在这里就不具体地介绍是哪些问题了,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婚恋性,或是各种神经症,你只要是觉得影响到自己或是家人的学习或是正常生活,那就是心理困惑或是心理问题,那样就必须接受心理疏导或是心理调节。 ? 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是有一些心理问题,但是他能够接受这个现状,如:不喜欢跟人交流、喜欢独处,有人反复洗手、反复洗衣服、反复擦地板或是重复关门等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很多人会把这类行为定为强迫,认为这是心理问题。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本人接受这个现状,他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习惯,他就是太讲究卫生了、太爱干净了,这个行为存在无所谓,他的家人也觉得他这人就是有点怪,有点洁癖,也无所谓,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将之定性为强迫,就应该认为是正常的,因为这种行为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将之定性为强迫,去跟他说:你这是心理问题,您要去接受心理咨询或是心理调节。 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他听完您的话后,会看看你,说一句:神经病,你才有问题呢。 其实没有一个人心理是绝对的健康,只是相对的健康,所以,我们对心理问题的定义就是,只要不影响到自己或是家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就是心理正常。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 彭瑞林
从哪些方面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心理行为问题?
我觉得从以下几点方面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心理行为问题,首先第一点就是他的言谈举止;其次看他的为人处事方面;最后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有善良的心!
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有什么表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被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要实现健康的“完满康强”的统一。
图片
心理问题因何而生?
每个人在这一生中,都有患上心理问题的可能,虽然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自我表述:“我心理健康的很,我什么问题都没有。”但真的是这样吗?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答案。
那么心理问题因何产生呢?每个人的成因都不同,就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一样,如果必须要有个归类,我觉得有两种原因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来自于关系,一个来自于创伤。
有问题的关系持久存在,又无法得到解决,会让人出现心理问题,比如一个家庭中,有一对经常吵架的父母,孩子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再比如工作的环境充满了斗争和压力,员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创伤事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经历过空难幸存下来的当事人,可能这辈子再也不敢乘坐飞机;
一个经历过电梯事故的人,可能就会出现电梯障碍,可能会不敢一个人坐电梯,一个遭受过体罚成长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
图片
图片
很多人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选择独自承受,焦虑、暴躁、强迫等行为连自己都解释不清楚,但是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更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
刚开始发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些正常人的常识都还有,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比较关键的一步就是:求助。很多人都是卡在了这一块,不敢面对自己的病情,不敢让他人知道自己是个心理疾病的患者,害怕被人指指点点,以至于病情越拖越久,越拖越严重。所以,我们这个时候需要帮助,要大胆求助,你要让对方知道你很需要帮助,你要让人来帮你,不躲避、不隐藏、不含糊。
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治疗,也能让你尽快康复。
图片
图片
现社会,我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尤其是年轻人,房贷、车贷、孩子、父母、工作、学习等等,所以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开始慢慢年轻化。
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刚发现的时候寻求帮助,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自己要有阳光心态,这样的患者就会康复的特别快。
发现问题不要搁置,要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不易,希望我们都能有一个好的心态,让自己开心、快乐、每天充满幸福感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01.
匮乏模型
匮乏模型的大约表达是:万病源于早年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
比如产后抑郁的母亲,就可能缺乏对婴儿的足够的回应,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而缺乏母亲回应的婴儿,自恋会受损,各种能力会因为缺乏镜像和赞美而萎缩,成年之后的表现就是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件。
这一类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
02.
冲突模型
冲突模型的大约表达是:万病源于内心冲突。
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
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这个冲突会变成孩子的“内心打架”。
这一类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
简单地说:
能力因为被压抑显得有点弱的人,是匮乏型的;
能力比较强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是冲突型的。
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是匮乏加冲突的混合型的。
03.
八种常见的冲突
按照心理发展阶段分类——
1)依赖和成长
0到1岁,口腔期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依赖和成长。
在成人身上的表现为:
过度依赖他人,以及一些成长停滞的“证据”。
像进食障碍、口腔对刺激物的依赖(烟、酒精等)、用语言对他人施虐等等。
2)控制和被控制
1-4岁,排泄控制期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控制和被控制。
在成人身上的表现是:
各种强迫症、过度吝啬、不知变通、收藏癖、对权力成瘾等等。
3)俄狄浦斯冲突
4-6岁,俄狄浦斯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爱与恨、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
成人身上的表现是:
爱也迟疑、恨也迟疑;
不知道自己要快乐还是痛苦,回避所有快乐的事情;
不敢成功,甚至言行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防成功于未然”。
4)幼稚与成熟
中国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农耕社会的传统,
大家意识和潜意识都认为,年纪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权”,是心理上的某种预设“权力”,
使他们对年轻人有某种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其实是对年纪大的人的恶性催眠。
同时也是对年轻人的攻击,使年轻人总是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怎样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
1、当发现身边有人出现心理异常时,我们应该陪伴他们,尝试进行沟通。不能简单地批评、教育,而应该倾听他们的内心,尝试尽量去理解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注意观察他的一些小行为,要善于因势利导。如果有必要,应建议他们去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也可以陪伴他们一同前去。
2、如果遇到对方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应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对待,不能回避、嘲讽对方。与对方进行平和的交谈,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心理异常出现的原因。
3、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应注意转移他们身边的危险用品并加强守护,劝说或陪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在心理问题严重时,应及时陪送患者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
扩展资料: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一般有以下三个标准:
1、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人言语表达、行为动作是否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身份地位等相符合,心理活动是否与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差异与不协调。
2、二是看其能否清楚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适时适度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作出相应的正确反应。
3、三是看其性格是否在短期内必生较大的变化,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是特定因素造成的,如突然失去亲人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可以自行恢复,或变得更加成熟,这属于正常的心理行为。
该文章由作者:【简里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