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木蜡什么意思(翡翠的蜡是什么样的)


怎么看自己的翡翠是“浸蜡”还是“注蜡?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玉石市场上买了一块带紫色的翡翠毛料(图1),虽然种水一般,经熟人介绍拿到玉雕厂做了一件弥勒笑佛小手玩件,神态十足(图2)。但后来拿去本地珠宝检测站做证书时,结果却出人意料,说是人工处理的翡翠,也就是说,是B货翡翠!这让这为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从毛料购买、到设计加工的全过程都是他亲自经历的啊!其中也绝对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作假处理过。那为什么会变成了处理翡翠呢?后来,经过询问才知,这个手玩件在最后的抛光以后经过了炖蜡处理,虽然几乎每件翡翠雕刻制品在抛光以后都要进行炖蜡处理,但随着翡翠产品质地结构的不同,处理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涉及到了翡翠制作过程中的“浸蜡”与“注蜡”两个概念。

图1购买的翡翠毛料(为一块作假皮山料翡翠赌石)

1、浸蜡

所谓的“浸蜡”是指在传统的翡翠雕刻加工过程中,翡翠制品经过抛光以后,会将翡翠再放在熔化的石蜡之中浸泡3~5分钟(图3),然后取出,剥掉附着在表面多余的蜡后(图4),再利用干毛巾或毛刷擦拭光亮的过程(图5)。这一道工序也称为“穿蜡”,在传统的玉石雕刻工艺中经常会用到,其主要目的与作用包括如下方面:

1)保持翡翠的湿润程度。因为翡翠之中一般都会含有一些水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翡翠的湿润程度,但翡翠经过雕刻加工以后,翡翠的微裂隙和矿物颗粒的晶间间隙就会被打开,水分也就会随之散发,翡翠将会出现干裂。通过蜡的“密封”作用后,可以保持翡翠中水分的湿度,使翡翠不至于出现细小的干裂。

2)提高翡翠的圆润程度和透明度。浸蜡的过程也使部分的蜡液渗透到翡翠的表层,掩盖了翡翠近表层的部分为裂隙、棉絮等瑕疵,可以部分提高翡翠的圆润程度和透明度。

3)提高翡翠的光亮程度。翡翠制品浸蜡后经过干净绒布或毛刷擦拭后,可以提高翡翠的光亮程度,尤其是在一些抛光的死角部位,亮度会明显提高,从而增加了翡翠的美观性。其效果类似于给木地板打蜡,会显得光滑油亮一般。

可见,对翡翠的浸蜡作用其实也是对翡翠制作的后期保护作用,这不仅在翡翠加工中,即使在其它的玉石加工中,已经成为一道重要的工序。包括对于那些长期不佩戴或存放过久的翡翠玉石制品,也可以利用浸蜡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养护。

2、注蜡

所谓的“注蜡”是指利用石蜡的熔点低、液态蜡流动性好的特性,可以先将翡翠制品在强酸浸蚀,去除内部的杂质后,再进行抽真空注蜡,制成注蜡的翡翠制品,人为地提高翡翠整体的透明度。由于“注蜡”翡翠首先需要经过一个强酸浸蚀漂洗的过程,使翡翠的内部结构破坏,产生了疏松,以便于熔化的蜡液能够充分地渗透入翡翠之中。因此,“注蜡”翡翠的蜡不仅存在于翡翠制品的表层,而且也会渗透到内部,含蜡量一般都比较高。“注蜡”翡翠的特征与注胶翡翠的制作过程类似,在国家珠宝玉石标准中,“注蜡”归属于对翡翠的处理范畴,是人工处理翡翠(B货翡翠)的制作方法之一。

综合上述可见,“浸蜡”和“注蜡”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浸蜡”是对翡翠的表面养护性处理,对翡翠内部影响不大,属于A货翡翠制作工艺的范畴;“注蜡”则是对翡翠整体的浸入性处理,内部结构已经遭到了破坏,应当属于B货翡翠的制作工艺范畴。

但是,目前在实际翡翠制品中,如何判定是“浸蜡”还是“注蜡”的界线是十分含糊的。对于一些质地较粗、结构疏松的翡翠制品,如豆种、紫罗兰和干白地等翡翠,在浸蜡的过程中,蜡不仅会附着在翡翠的表面,也会沿着硬玉矿物颗粒间隙、微裂隙渗透到翡翠内部,其效果与翡翠的“注蜡”特征相类似,在微裂隙中都会充填有一些蜡,呈现酸蚀纹的特征,无法从根本上区分;在紫外荧光灯照射下,在也都会显示与B货翡翠一样的强烈紫外荧光(图6)。

质地粗糙的天然翡翠观音(左)浸蜡后在紫外灯下出现较强紫外荧光(右)

朋友的弥勒佛手把件被判定为处理翡翠,很可能就是类似情况。首先原材料是一块用新场玉作假皮的紫罗兰毛料,新场料翡翠一般质地较粗,结构疏松,加工抛光后在表面都会出现密集的坑点,类似于B货翡翠的酸蚀纹结构(图7),在“浸蜡”过程中,液态蜡比较容易往内部渗透,导致蜡的渗入量过多而在鉴定中被认定为处理翡翠(B货)了。我们在紫外荧光灯下观察,该弥勒佛手玩件的确显示出明显蓝白色的紫外荧光(图8),表明可能是内部渗透进了大量的蜡所致。

目前对于珠宝检测站来说,对翡翠是“浸蜡”还是“注蜡”始终也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界定,仍属于翡翠鉴定的一个盲区。质检站往往是将质地粗、结构松散,“过分”浸蜡的翡翠制品也当作“注蜡”翡翠来看待,主要是根据翡翠内部含蜡量的高低来界定“浸蜡”与“注蜡”:仅在表层含有少量蜡的翡翠制品,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谱线中有机蜡的吸收峰很微弱的,紫外荧光也较弱,就确定为“浸蜡”制品,仍属于天然翡翠的范畴;如果翡翠中含蜡量过高,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谱线中有机蜡的吸收峰很强,且翡翠体现出比较强的紫外荧光,就认为是“注蜡”翡翠,属于处理翡翠的范畴了。

正因如此,也使得一些认为只是经过了“浸蜡”过程的翡翠制品,到珠宝检测站做鉴定时,也会被判定为是经过“注蜡”处理的翡翠,无法出具天然翡翠的证书

翡翠木蜡什么意思(翡翠的蜡是什么样的)

翡翠上面有蜡是否需要去掉,若果去掉带有什么好和不好呢?如果不去是否反之呢? 求解啊!

翡翠成品上有蜡是很正常的,因为翡翠加工成成品后最后一道工艺就是给翡翠上蜡,所以所有新加工出来的翡翠都是有蜡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蜡会挥发掉,有没有蜡对人体都无碍,因为上蜡是传统工艺,没有听说也没有报导翡翠上有蜡对人体有什么付作用,医学界科学界都对翡翠上有蜡不持反对态度。翡翠工厂上的蜡是川蜡和密蜡二种,带在身上一般十天左右蜡自然去除,因为翡翠上的蜡是很少的。如果想把蜡马上去除,可用水煮或用开水冲洗,蜡会立刻去除,但是翡翠要等自然降温,不能用冷水冲,因为一冷热翡翠会出裂缝,切记。所以翡翠有没有蜡都一样,有蜡只是商家销售时显的美观。很多商店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给翡翠从新上蜡,因为摆放时间久了蜡会自然挥发没有了。希望能够帮到你。

翡翠上蜡和浸蜡的有什么区别 玉尚坊

任何的宝石材料都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尤其是玉石,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翡翠的上蜡和翡翠的浸蜡都是对翡翠的后加工所进行的一种工序,但两都有本质上的区别。

翡翠首饰在雕琢之后,往往都有上蜡以增加其美艳程度。所以翡翠首饰不能与酸、碱和有机溶剂接触。即使是未上蜡的翡翠首饰,因为它们多是矿物的集合体,也应切忌与酸、碱长期接触。这些化学试剂都会对翡翠首饰表面产生腐蚀作用。另外也不要将翡翠首饰长期放在箱里,时间久了翡翠首饰也会“失水”变干。长时间的佩戴会使首饰色泽暗淡,此时可以到有信誉的珠宝店去抛光翻新。重新整修和抛光,将使您的翡翠首饰光洁如新,重新焕发无穷的魅力。

对翡翠来说,加工的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蜡,打蜡是在翡翠抛光完成之后在其表面打上很薄的蜡层使得其更光滑,光泽更强,这道工序对翡翠本身的各种性质是不产改变的,因此上蜡也被认为是优化的一个过程。但是有一些翡翠本省结构疏松,也就是说翡翠的种水差,种粗水干,一些商家往往会将这类东西在打蜡的过程中放入蜡槽中浸泡,就是把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这样就会使得东西看上去更优质一些。如果翡翠的质地较为紧密,蜡的浸入仅在表层,翡翠经过上蜡,可使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增强表面的光泽和透明度。如果翡翠的质地比较疏松,或者是经过各种酸洗,包括传统的杨梅汤,都会使翡翠的孔隙增多,而导致较多的石蜡填充到翡翠的内部。在国家珠宝玉石鉴定标准里面明确规定,蜡过多的翡翠视为处理翡翠,且浸入蜡较多的翡翠,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蜡老化产生白花,指使翡翠的透明度(即翡翠的水头)变差。有些翡翠会因为蜡的质量不好,仅半年时间就会产生这种变化。所以,这种蜡的填充工艺与上蜡不同,可称为浸蜡处理。

浸蜡处理与酸洗充胶处理不同,浸蜡处理的翡翠没有经过强烈的酸洗,结构的破坏不强烈,没有对翡翠的耐久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天然翡翠的结构本身就相当疏松,例如粗粒结构的翡翠。但只要含蜡太多,都可能会因蜡的老化导致翡翠的透明度裂化,都可当作浸蜡翡翠看待。这类翡翠用肉眼很难辨别出来。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

浸蜡翡翠与上蜡翡翠有下面的特征可以加以区别:

1.用紫外荧光观察。浸蜡翡翠的紫外荧光强于上蜡翡翠,一般为中等强度的蓝白色荧光,甚至可以有较强的蓝白色荧光。

2.用红外吸收光谱仪检测。红外吸收光谱可以更好地区别浸蜡和上蜡两种翡翠。浸蜡翡翠的2925cm-1波数吸收峰很强,接近零透过率,即接近底线,而上蜡翡翠的2925cm-1波数的吸收则较弱,离低线较远。

在测试样品的红外光谱时,要注意样品表面是否有蜡层,尤其是翡翠花件,在凹坑处的蜡没有擦干净。表面的蜡层会影响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也会影响紫外荧光的真实性。

3.浸蜡翡翠的修复。

翡翠的裂是什么 为何给翡翠上蜡 翡翠上蜡的方式

其实有些翡翠成品为了让翡翠饰品外表看起来光亮美观,会给翡翠上蜡。

上蜡是把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如果翡翠的质地较为紧密,蜡的浸入仅在表层,翡翠经过上蜡,可使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

上蜡使玉器成品的表面光滑、光亮,光泽美观均一,可以使蜡在到抛光后进入玉器表面存在的微细凹坑或裂隙中,填补其不平,使表面更光滑,还可防止油渍的进入。当然,上蜡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裂纹。玉器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没裂纹的抛光就完工,有裂纹的就多加一道工序,那就是上蜡。

缅甸A货老坑天然冰种翡翠福在眼前挂件

上蜡既然是因为裂,就得从裂说起。裂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1、明裂。就是肉眼可见,分为对穿裂,深浅难判断的裂,皮裂等,这类裂比较好识别,雕刻过程中,基本会把这类裂去掉或者隐掉。但有时为了保持料型,手感或者不知道裂到底有多深的情况下,会把裂留下来,这种雕刻后的成品就会做上蜡处理。

2、隐裂。有些料子,外面看没裂没纹,切开后,里面可能会有很多2~3毫米小裂,而且会布满整个料子,商家为了收回成本,就会对这样的料子的成品进行上蜡。

缅甸冰种翡翠佛公挂件

上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蒸蜡,二是煮蜡

蒸蜡是预先将石蜡削成粉末状,将玉件翡翠在蒸笼上蒸热,然后将石粉洒在上面,石蜡熔化而使玉表面布满石蜡,这种方法只局限于表面。

煮蜡,则是在一容器中,将蜡煮熔,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将玉件放入一筛状平底的玉器中,连容器一起浸入处于熔融状态的石蜡中,使其充分浸蜡,然后提起,迅速将多余的蜡甩干净,并用毛巾或布擦去附着在表面上的蜡

上蜡已经成了现在玉器行里的普遍现象了,主要是提升玉器的光泽。

翡翠有木蜡种吗?

木那种是一个以场口命名的种。转下文:

首先 先解释一下 木那 这个地名 的名词 :【转】木那场口属于帕敢场区内,整个帕敢场区是最古老是最著名也是产量大的老坑区 。这个场区是冲积或残一坡积矿床,位于乌鲁江中游,系统的开采时问始于公元一世纪.目前挖掘最深的坑洞已达第五层约为30米左右深.

第一层所出的块体几乎都是黄沙皮壳,第二层多见红沙皮壳,并带有蜡皮,第三层为黑沙皮壳,第四层为灰黑皮壳,第五层为白黄皮壳,大多有蜡皮.场口之间的块体有着明显差异,区别并非易事,通过认识场口,记清各自的特征,方能熟中生巧,准确作出判断。【每个场区的产石有各自的特点,所有的场区特点,只是在赌石时用来参考的,有些场口的蟒石可赌,有些场口的水石可赌,这些特点只要是体现在原石上的,而不是用来看成品的。所以在成品上用坑口来辨别是有一定的误导性的,当然老场本事就是品质的保障,一手的卖家也的确知道原料的来场,用来宣传也是正常的。】

在帕敢这个场区的主要场口有:老帕敢、摆上桥、大古地、赤通卡、麻母湾惠卡、、格拉莫、勐毛、东郭、木那、结崩穷、莫老埂、三决、哼定、桥乌、老寨棚、子仙桐、香公、穷瓢、南英、育马、格银穷、东磨、格拉莫洼、帕丙、资波、陷典、描毕、莫地、帕扁、呛叭、三岔河、莫敢。前5个的历史最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么多的场口中木那绝对谈不上著名。

那么木那又何以成名呢?主要的一点是60年代后,整个帕敢场区出料几乎是百赌百输,而上下木那的场口连出满色玻璃。因此整个东南亚玉商,对木那料趋之若骛。而个矿口原石仿木那、冒木那泛滥成风。唯一困扰木那的就是,高冰、玻璃的料子中点棉过多,影响价格。中国人开始玩玉后,又给了木那一次扬名的机会————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泡泡棉故事。

随着一手带泡泡棉的木那晴水ZZ和FF,被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买家以大7位数的高价拍下,这个价格在当时甚至达到阳绿玻璃的水平。而这批料子很快被被冠以木那满天星的名字,受到了内地市场的极度追捧。不但使木那这个名字快速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同样使满天星成为地位的象征。

在市场无情的手的推动下,越来越的著名场口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臣服在木那之下了。大马坎场区、莫老埂、仙桐、莫敢场口,更是为了自己的料有点棉欢呼雀跃。

现在网上很多自称是木那的其实根本不是木那出的,以木那场口每年那么一点点产量根本泛滥不到这个程度。但是必须承认,很多【木那】料的种水色都十分出色,个人认为其品质之好,甚至超过木那场口。只是他们的出身不被市场熟悉,不得不说自己来自木那。

————————————————————————————————————

下面解释下木那种 木那低 木那料的

下面有图跟。大家可以看看

大多都是带有 雪花棉 。看起来想果冻似的。起胶。 这些都称之为 木那种

————————————————————————————————————

但有雪花棉的 不一定是木那种 没雪花棉也不一定 不是木那种。。 呵呵。简单的教各位玉友一个方法:看起起胶,跟果冻似的感觉。

该文章由作者:【吉婆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