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煮蜡对人体(煮过蜡的和田玉)

玉器上用的水蜡有毒吗

玉器上用的水蜡,属于工业级水蜡,是石油提炼过程中的副产品,从化学成份来说,是有毒的,不可食用。但佩戴,对人体无害。

现在翡翠,和田玉等玉器,最后抛光完毕,几乎都会上蜡,增强光润效果,遮掩细微瑕疵。水蜡易附着,易操作,是广泛采用的上蜡材料。

水蜡是液态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的分子式为CnH2n+2,其中n=17~35。主要组分为直链烷烃,还有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直链烷烃中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

若是不放心,把玉器浸泡在60~70度的热水里十分钟,取出,自然冷却,晾干,即可去除。

和田玉泡水腊有害处吗

在和田玉业内,在成品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有道工序叫:上蜡。

因为现在很多广义和田玉,比如俄料,青海料,本身致密度不够,油性糯性欠缺,所以抛光后上蜡,除了遮掩一些微小的瑕疵,使品相更完美。更重要的是提升手感的油润,摸起来质感更舒服。

上蜡,对和田玉没有任何影响,只是有些美化的作用。

怎样保养和田玉等玉器玉石,应该用液体石蜡,还是白茶油,哪个好?

一、防止与硬物碰撞

玉石硬度虽高,但是受碰撞后很容易开裂,有时虽然用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玉内部的分子结构已受破坏,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了其完美程度和经济价值。

二、尽可能防止灰尘。

玉器外表若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器表面,应以温的淡肥皂水洗刷,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如果是雕刻十分精致的玉器,灰尘临时未得到清除,则可请生产玉器的专业工厂、公司清洗和保养。

三、尽量防止与香水接触。

籽玉和古玉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人的体温协助,汗液会使它更透亮,所以籽玉和古玉可与汗液多接触,因为人的汗液里含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可使籽玉和古玉表面脱胎换骨,愈来愈温润。而新玉器接触太多的汗液,却会使外层受损,影响其原有的鲜艳度,尤其是羊脂白玉雕琢的器物,更忌汗和油脂。很多人以为和田玉愈多接触人体愈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羊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不再纯白如脂。

四、佩挂件不用时要放妥。

最好是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如果是高档的和田玉首饰,切勿放置在柜面上,以免积尘垢,影响透亮度。

五、佩和田玉挂件要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试,不宜使用染色布或纤维质硬的布料。镶有钻石,红蓝宝、祖母绿等宝石的和田玉首饰,也只宜用干净的白布擦拭,将油脂、尘埃、杂质、湿气或汗液抹掉,这样有助颐养和维持原质。

六、和田玉玉器所处的环境要保持适宜的温度。

玉质要靠一定的湿度来维持,缺少温度和亮度就会失去其收藏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下面谈谈古玉的颐养

对古玉,行内人士、玩玉之人有 ” 三忌 ” ” 四畏 ” 这是玩玉之人长期的心得和体会。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所谓 ” 三忌 ” 指古玉 ” 忌油 ” ” 忌腥 ” ” 忌污浊气体 ” 所谓 “ 四畏 ” 指古玉 “ 畏冰 ” 畏火 ” 畏姜水 ” ” 畏惊气 ” 三忌 ” 四畏 ” 虽是心得,里面却同样有科学道理,喜玩古玉的朋友在玩古玉的过程中,可以此做参考,更好地养护自己的珍藏。

1 玉忌油

所渭忌油,指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这是因为油脂可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来,玉器自然不会莹润,也便不会透出所谓的清光 ” 古人认为玉石中有排泄杂质的管道,并称之为 ” 土门 ” 所谓 ” 土门 ” 即是指玉石本身所具有的微细孔隙。玉器因在地下临时受水浸土蚀,微细孔隙中自然渗入土质或杂质。养护的目的便是尽量使其杂质 ” 吐 ” 出,便可使古玉还原。有些人以为将古玉抹上些花生油或在鼻上、面额、头发中沾些人体油脂,可使古玉显得油亮、温润,实则是一大忌。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得 ” 土门 ” 闭塞,反而对玉质有害。

一但沾了油腻,解决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滚水煮一会儿,便可退油,二是将玉件放人痱子粉或干面粉中,吸除油脂。从而不使 ” 土门 ” 闭塞,而渐渐现出宝光。

此外,绝大多数玉器包括古玉,经常都经过 ” 过蜡 ” 处置。新玉因无 ” 土 ” 可 ” 吐 ” 闭塞 ” 土门 ” 反使杂质、脏物不易侵入,加之光泽更好,自然是件好事。古玉则因有 ” 土 ” 要 ” 吐 ” 便不能使 ” 土门 ” 闭塞,因而 ” 过蜡 ” 对玉质没有好处。商人之所以要 ” 过蜡 ” 只是为了 ” 买相 ” 好。所以买回家的古玉,第一件事,便是将其放人滚水中煮一下,使蜡溶出,而后再佩。

日常佩带中,古玉每天都接触人体,同样沾有人体分泌的油脂及汗液等的酸碱性。过去玩玉的人有二种办法可解决这一问题,一谓之 ” 温吐 ” 二谓之 ” 干吐 ” 即佩在身上的玉器,每融四五个月,便取下来让其 ” 吐 ” 出油腻和酸碱性。所谓 ” 温吐 ” 即是睡前将玉器放在五六十度的热水中浸泡,早晨再取出擦干佩戴。所谓 ” 干吐 ” 就是前面刚提过的将玉器放人痒子粉或千面粉中,吸出其油腻及酸碱性。从而使玉质 ” 土门 ” 不闭,人体恒温及摩接作用下,慢慢复原。

2 古玉忌腥

玉器与腥物接触,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会伤至玉质。人们发现,海滨出土的玉器,往往没有一件是完美的古人认为,这便是由于腥气或腥液所伤。实际上,因为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而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3 古玉忌污秽

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即污秽会使 ” 土门 ” 闭塞,而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浊。因此玩玉之时,事先要洗净双手。

4 古玉怕冰

即所谓 ” 畏冰 ” 过去的玩玉之人认为,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 ” 死色 ” 有人以为将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冻,会使其 ” 通透 ” 和 ” 质坚 ” 实在一大错误。正相反玉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更何况色沁不但不会 ” 活 ” 反而可能无论怎样 ” 盘 ” 也救不 ” 活 ”

5 古玉怕火

即所谓 ” 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 ” 色浆 ” 尽褪,所谓色浆主要是指玉质的外表光泽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发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不要说是古玉,即便是新玉,也是一样。此外也因为玉器多有 ” 过蜡 ” 因而高温易使蜡熔化,而便表面光泽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我罕见珠宝店的玉器柜台中放着一杯水的原因。由于柜中的射灯温度较高对玉器不利,而水可调节柜中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射灯对玉器的影响。

6 古玉怕姜水

即所谓 ” 畏姜水 ” 有些人本以为 ” 姜水 ” 乃除腥除臭之物,正可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谁知却伤及玉质。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黯淡无光。如果浸的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以后即便不时 ” 盘玩 ” 也难以补救。

7 古玉怕惊怕跌

此即所谓 ” 畏惊气 ” 指当佩戴者受惊或不慎,将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则 ” 粉身碎骨 ” 轻则产生裂纹,即使看不见裂纹,也不意味其完好无损。因为重撞之下,内部结构总会受影响,即便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纹,也是玉器的隐患。因此玩玉者讲究平心静气,戒惊戒燥,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和田玉煮蜡对人体(煮过蜡的和田玉)

和田玉煮蜡是什么呢?

在很多玉石的加工过程中的都会用到“蜡”这个东西,蜡呢又分为石蜡和水腊,它们分别是用在加工的不同的阶段,对一些不太好的玉的加工手段。

石蜡通常是固态。您的提问的煮蜡指的就是把玉

放在高温融化的石蜡中浸泡。通常来说被煮过蜡玉有一个特点,买的时候光鲜亮丽看不到裂,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黄,裂也出现了。

石蜡和水蜡相比,石蜡通常是用来封比较大的裂,细小的裂通常不容易浸进去。但是石蜡有个特点,它封住的裂通常能够维持更长时间,一般在几个月和一两年之间。水蜡能够封住一些更加细小的裂,但是,维持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一般在10天半月左右。

一般石蜡用在哪里呢?通常是在进行切割过的原石和毛货上。因为我们天然的玉石的有非常多的裂,裂多了就卖不上价钱,于是就有人想办法怎么样能够把这些裂给遮挡住?这个时候呢,石蜡派上了用场。加工成成品以后的玉,往往会再次用水蜡浸泡。这样既能够封住玉器表面的一些小裂,也能让喻的表面显得更加的油润有光泽,卖相好更容易卖得高价。

我是一名和田玉的从业者,欢迎大家来交流。

首先回答您什么是煮蜡,煮蜡是和田玉雕刻完以后进行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雕刻作品有一点细微的绺沁皮,小裂的情况下,会处理喝蜡处理,以作掩盖。在这里因为下面很多老师回答过,所以我们并不做过多的解释,非专业玉雕人士也不必做过多的探究,我们就如何判断玉石是否煮过蜡,做更加深入,交流探讨。

一般如果细度好密度大结构紧密的,也就是脂粉到位的玉石,因为结构之间的紧密度高,是不容易在雕刻过程中产生崩口、绺裂的,那么这种玉石不必煮锅。雕刻好以后直接盘完,感受自然上光出油的过程。

和田玉挂件上怎么有层蜡

很多地方玉雕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蜡,分蒸蜡和煮蜡两种,前一种方式蜡质在玉件上分布薄且均匀,后者则可能在局部形成蜡质的堆积。主要目的是对玉件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使玉件看上去更油润,当然,也有掩盖轻微瑕疵(比方小绺)等的作用。总体来说对玉件无损,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该文章由作者:【叶子的离开】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