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葫芦如何抛光?
我国的葫芦,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面目是作为文玩和艺术品而被人们喜闻乐见。文玩,就是带有高度文化属性的把玩之物。它特有的一个玩治手段,就是它可以通过把玩,在人手摩挲,体温,汗水,空气氧化,时间等等综合的因素下,使葫芦外壳表皮形成一种瓷化的光亮润泽的包浆皮壳。这是文玩葫芦的通常上光方法。个人图书馆

艺术葫芦该怎样上光?
18-05-17 湖心书馆 + 关注献花(2) 收藏
葫芦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人文载体,文化吉祥物甚至图腾,它有很多个身份和侧面。有的文化中把它当做崇拜物,有的当做艺术品,有的当做实用器。我们的文化中,葫芦除了具有无限内涵的民俗特质,更有作为艺术品和文玩的属性。在所有文化中,葫芦在我国是被玩赏到极致高度的。

手工盘玩的葫芦串,带有人的体温和灵性,这是最高级的玩法。
我国的葫芦,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面目是作为文玩和艺术品而被人们喜闻乐见。文玩,就是带有高度文化属性的把玩之物。它特有的一个玩治手段,就是它可以通过把玩,在人手摩挲,体温,汗水,空气氧化,时间等等综合的因素下,使葫芦外壳表皮形成一种瓷化的光亮润泽的包浆皮壳。这是文玩葫芦的通常上光方法。

仿古上光的酒葫芦,效果不甚自然
但是也有一些仿古的文玩类葫芦,为了表面接近人工盘玩的效果,(仿制是可以的,但是仿冒则不可取)这种方法是首先把葫芦用染料染色,待干后再喷哑光漆。那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皮壳洪亮,不怕水湿环境。葫芦也不容易生虫。缺点是漆面不能再盘玩,时间长了局部容易掉漆。最主要的问题是葫芦的上光感觉生硬,没有人工盘出来的葫芦特有的那种灵性和温度感。
我们来说题主所说的’艺术葫芦’的上光。
艺术葫芦是指人工烙画,彩绘和雕刻类葫芦作品。不同技法种类的葫芦作品上光方法不尽相同,我们分而谈之。
我们看到很多的烙画作品时间长了容易褪色,小件的烙画把玩以后褪色得更快。如果把烙画表面上光,则会增加烙画的对比度和立体感。同时减少它褪色的利率。方法是把烙画作品表面喷一层定着液。喷的工具用普通喷壶即可。定着液的配方是木工胶一份,甘油一份,石蜡一份,酒精一份。木工胶加水加热融化稀释,再加入其他组分,以微黄透明略沾手为度。少量均匀喷到葫芦作品上,再用电吹风吹干,干棉布擦拭即可。
手工雕刻的木头葫芦有风水葫芦的作用吗?
手工雕刻木头葫芦有风水葫芦的作用。因为葫芦取的是谐音。是福禄的意思。所以不管是自己长成的还是手工雕的都应该一样在风水上都是福禄的意思。
和田青玉葫芦手工雕刻值钱吗?
和田青玉葫芦,手工雕琢,一般不太值钱。
青玉属于多产和田玉,目前这类吊坠,通常是几百块钱的行情。
感佩知遇情 酬唱答知音——秦腔名家展学昌与葫芦雕刻家马耀良
幸福
临夏葫芦雕刻名家马耀良弟子收藏书法,书写者是靖远籍秦腔大师展学昌,字里行间承载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文苑佳话。
书法题款:“耀良老先生雅正。”接着正文写道:“马老伏骥,跃(跃)志千里。良匠居家,一代宗师。悬瓢鹤胫,奇特怪异。精雕细刻,随心所欲。十八罗汉,栩栩如生。盘丝妖洞,精美绝伦。百鸟朝凤,引人入胜。秦腔脸谱,妙趣横生。山水动物,渗透神韵。五百罗汉,巧夺天公(工)。耄耋之年 ,培养后生。老兄一世,德艺双馨。”落款:“丙戍年夏月,展学昌撰书。”
这幅书法作品,作于2006年夏。题赠用二十四句诗文,概括了马耀良沉浸工艺美术的人生追求。此时,郗派秦腔名家展学昌,年届花甲,而临夏葫芦雕刻名家马耀良,已是年逾古稀。
临夏书画家冯丕烈标注句读了这幅书法作品。
一个是在临夏有气的葫芦雕刻大师,一个是在靖远的秦腔名家,是什么机缘让两位名家结下友谊的呢?
马耀良与展学昌的相遇,是在临夏秦剧团。说,两个年龄相差15岁的名家,在秦剧团结识,并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交。当时,展学昌老师是秦剧团的台柱子,身为郗派秦腔的传承人,脸谱剧情人物,需要用手工来绘制,两人由此结下了友谊。
上世纪40年代,展学昌出生于靖远县东湾镇红柳村一个农民家庭。1956年,14岁到靖远秦剧团拜师学艺,开启了秦腔演艺生涯。
1963年4月,展学昌去银川市平罗县演出结束,坐火车经兰州回靖远时,在兰州住宿时巧遇临夏秦剧团负责人,就是这次偶然的机缘,他来到了临夏。
就这样,展学昌进入临夏秦剧团,在25岁那年成为主唱兼导演,这一待就是18年。1980年,展学昌又调回靖远。当年8月1日,他应邀到白银靖远县演出,演唱的《辕门斩子》,赢得满堂彩。在他梦想出发的地方——靖远剧团求贤若渴,千方百计要他;而临夏秦剧团,想方设法留人,一来二去,犹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惜才爱才之举,不亚于一出折子戏。
展学昌在临夏工作期间,二十出头的年纪,正是风华正茂,也是他演艺生涯的鼎峰时期,把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秦腔艺术。他演出的秦腔《苏武牧羊》《金沙滩》《下河东》《南阳关》等剧目,脍炙人口。
这时,马耀良到秦腔演出舞台后,现场给展学昌画秦腔脸谱。久而久之,两个性情中人,彼此欣赏,互为敬重,梨园博雅,结下金兰之交。
多年前留存下来的这些珍贵的资料,现由徒弟喇玉祥留存在研究院电脑中的脸谱手稿,手绘的秦腔脸谱,有三百多张,用彩色涂绘的秦腔脸谱,部分白描手稿,记录了戏剧传统中的人物原型。
马耀良出生于丹青之家。据临夏画师蒋云灵回忆,他父亲跟马耀良有深交,两人曾在一起刷油漆、用石灰刷墙、修缮院落,靠手艺生活。给人家糊顶棚,叫打梁衬。有时主人管一顿饭,他们养家糊口,这样过活。
马耀良少时家贫,及年长随父到兰州谋生,得葫芦雕刻家李文斋指教,掌握雕刻葫芦手艺,回临夏后,以雕刻葫芦为生。1964年被临夏工艺美术社聘为技工,至退休。
马耀良葫芦雕刻人物图案,多取材于戏剧、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风物,代表作有《长坂坡》《黄河大阵》《西游记》《黛玉葬花》《貂蝉拜月》《八仙过海》《牡丹芍药》等。1983年马耀良的手工雕刻葫芦工艺品,首次参加广交会。其中,马耀良雕刻葫芦《水浒一百单八将》,曾被一位客商收藏,后带到国外市场上以高价拍卖。
2013年,马耀良去世,享年84岁。斯人故去,而他的葫芦雕刻手艺,至今仍在传承。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大旮巷,马耀良葫芦雕刻艺术研究院,喇玉祥说:“我跟我师兄马世贤,整理了师父马耀良绘制的秦腔脸谱,比较珍贵。”
眼前30岁出头的喇玉祥,是马耀良葫芦雕刻的徒弟。师父雕刻葫芦技艺后继有人。
回忆起师父生前时,喇玉祥说,师父创业过程艰辛。马耀良与他祖父是故交,平时多有往来,并对师父多有帮助。“我爷爷不刻葫芦,却很喜欢”,因此,“我上初中时开始,拜师学艺,师从马耀良。”喇玉祥曾在工艺美术比赛中获奖,在当地小有名气。
河州雕刻葫芦微雕作品极具妙趣,缩微的景观在小到一枚鸡蛋大小的素葫芦表面,工艺巧夺天工,甚至在一粒大米上雕刻众多人物,千军万马,在放大镜下看去,各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门微雕工艺,马耀良手法娴熟,他微雕八百罗汉,令人拍案叫绝。
葫芦雕刻与砖雕、彩陶仿制并称“河州三绝”手工艺。如今河州雕刻葫芦工艺流派林立,高手云集。自这时起,马耀着手钻研兰州雕刻葫芦工艺,摸索创新成为河州雕刻葫芦手艺,渐至自成一格。
如今临夏葫芦雕刻手工产业,在当地以此为生的艺人,有名有姓的艺人有近百人。接过河州雕刻技艺传统的衣钵,在临夏的发展日渐形成规模,很多艺人技艺高超,手艺卓越,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精彩呈现,发扬光大了葫芦雕刻技艺。
临夏雕刻葫芦是针刀雕刻,奇妙之处在于精致微雕手法,精雕细刻,大千世界,千奇百怪,无不展现,囊括在葫芦中。马耀良针尖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纤细入微,图案中人物发肤,纤毫毕现,形神兼备,这是临夏雕刻葫芦的技艺高超之处,巧夺天工。
马耀良长期钻研葫芦雕刻技艺,沉浸于其中,全副身心投入,常常物我皆忘。很多时候,据临夏熟悉他的朋友们讲,无论什么时候去马老师家,看见他都在刻葫芦。他把手中的葫芦,视为了自己生活的全部。
雕刻葫芦用什么工具
怀中揣四种手段各不同
一把冬虫葫芦,可手中把玩、怀揣的宠物,在它大体功能性的造型之外,还有诸多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计有印、刻、砑、烫等各种装饰形式与手段。
“印模属于印的范围。待葫芦长成印上花纹,形成浮雕,一般设计在葫芦通体,四周布满花纹,八卦图、五福捧寿、云龙、太师少保、三阳开泰、合和如意、四季花开、人物故事等。印花工艺多用于蝈蝈葫芦,因其身长便于印模,黑虫与金钟印花葫芦较少。”
“刻,用牛角或玛瑙刻成器具,按葫芦圆体随势刻画,线条流利,形体简练,多为花草、鱼类及戏曲人物故事。秋后,很多山东聊城等地的农民带着自种自刻的扁圆葫芦来津出售,物美价廉,多用于晚秋蝈蝈饲养之用。”
“砑,砑花是匏葫的特殊制作工艺,创制于北京。在清道光年间,北京有徐某独善其艺,所作如天生成。天津近代有陈锦堂老艺人,为砑花工艺高手,他构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细,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国画,题材为山水、花鸟等,还有的用画师刘奎龄的稿子,更加绝妙名贵。砑花的制法是将葫芦表层硬皮轻度软化,之后用不同角度的玛瑙砑子为工具,在已定稿葫芦身上砑制出点、线、面,凸于平面,力轻则砑不凸出,力重则划破表面面线,完全靠手感力度进行创制。”
“烫,烫面也称火笔,老法以自制火香,制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钢针以为笔头,点燃之后导热至铜针,用以烫画图案。现代以电烙铁代替,但烫染效果,远不及旧法理想。陈锦堂擅长这种艺法,所烫云龙后人无人可比。现代有姓曹的和王殿华所烫山水、人物也为藏家珍藏。”
“漆,旧时天津大漆葫芦,颜色绛红,晶莹可爱,匏体经漆之后,坚固耐用,它也同于古乐器,在美化音色方面,也会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雕与描金工艺,更为罕见。”
“以上是葫芦‘身儿’的各种装饰形式与手段。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部件即起到音孔作用的蒙心。蒙心在口盖之上,蝈蝈类葫芦口上加瓢盖,上有五孔或者七孔,是为音孔,个别也是平蒙心者。蒙心的规格有高、平之分,全依个人爱好来决定。蒙心的制作,不拘何种材质,都要求精细而坚固,线面排列匀称细密,一只优质细工的蒙心,也是一种高级的微雕特种工艺品。我曾经见过一套八种类别蒙心,材质有牙、玉、翠、椰壳等,题材分别为西游记等全系人物故事,都是高体微雕,而且每件作品带动,堪称巧夺天工的绝妙作品。”
“天津刻制蒙心高手,为八十高龄的李如柏老艺人,他所刻制蒙心,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虽然是传统题材,时创新意。常见刻制内容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福捧寿、海八怪、暗八仙、番八宝等吉祥图案。带动是他的拿手特色,所谓带动是方寸之间的小天地,把立体物以套刻方法,可以在蒙心中间活动,更显构思巧妙,手法精确,绝不能掉出蒙心。带动主体物的数目,要依题材与规格而定,通常由一动至二十动。如九动松鹤延年蒙心,在圆径三厘米,高二厘米的蒙心上,以九只动态仙鹤飞翔苍松之间,生趣盎然,绝妙至极。其他还有丝瓜蝴蝶、游龙戏水等诸多样式。此外还有高圆雕,多用透雕方法,题材有缠枝牡丹、八仙祝寿、教五子等。教五子为牙透雕鸡笼,内雕一只公鸡五只小鸡,形状如同米粒,其规格为底圆径三厘米,高四厘米,可谓绝妙构思。”
冬虫葫芦历史由来已久
天津距离北京比较近,又是近代商业城市,市井文化发达,葫芦种植与形成都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天津种植冬虫葫芦,起于清末民初,集中近郊西梁咀子一带,此地土质肥沃,又有运河之水的灌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比较著名的种植户有宣家、李六、王庚、萧扯子等数家,还有非专业以自娱性质的长春堂张家、振德黄家。各家之中都有独到的种植方法与造型特点,至今仍影响与启发当代的种植专业户。宣家葫芦瓦模精细,造型俏丽,李六瓦模拙朴,比较而言,有文武之别,这两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其中有一形制为“两大堆”的,音韵铿锵,回音悠扬,颇受玩家青睐,究其原因乃是两家的合种。李六种植中小有走模变形,收获的季节,两家按成品各分一堆,“两大堆”名由此而来,此并非指形制而言。长春堂的葫芦以瓦模凸花见长,多系蝈蝈葫芦,是仿北京官模的继承和发展。
一片一片绿心叶一个一个小葫芦
一片碧绿的叶,一棵弯弯的藤,藤上星星点点出现几个小葫芦,当夏天到来的时候,从远处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望不到边。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葫芦,它里面古老的历史和故事就像葫芦籽一样多得数也数不完。
这里就是天津市工艺葫芦协会会长张才日种植葫芦的地方,他向记者更细致地讲述了自己种植葫芦和收藏葫芦的故事。
种植葫芦的开始
“我从十来岁开始种植葫芦,那时候,我住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22段,平房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我开始在上面洒籽种葫芦。最初我只是单纯地种普通的瓢葫芦,每天为他们施肥、浇水,经过一番辛苦的栽种后,看着藤子上一个接一个的小葫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
工艺葫芦搞创新
“当时养蝈蝈的葫芦价格很昂贵,是一般平民家庭难以承受的,所以我突发奇想,自己种葫芦。我很喜欢形状另类的工艺葫芦,这种绝活是让葫芦在特殊模具里生长出来。我尝试着找一块木头,锉成“棒子”形状。开始,我发明用纸做模具,先用纸将刻好的木头包裹好,一层摞一层,共有几十层厚,将里面的木头从上面抽出来,把刚刚成型的小葫芦放在纸模里,每天看着它慢慢成长,每当这个时候心里有一种成就感。不久,我发现纸模的弊端,葫芦里面会往外面渗水,一点一点将纸模洇湿、炸开。于是,我改进工艺,在模具外面用三层布包裹,最终成功种植出第一代工艺葫芦。后来我研究在葫芦上雕刻精美的花纹,模具材质更新为石膏,这种石膏模很结实、耐用,而且成本很低,经济划算。”
“据我了解,从清朝开始宫廷有人做工艺葫芦,样子很漂亮,因为模具是木头手工雕刻而成,所以造价很高,我想把古代的这种传统工艺延续下来,所以我开始摸索仿制清代的工艺葫芦。”
“鼻烟壶是工艺葫芦的一种,小巧的葫芦为上乘。鼻烟壶的模子需要用石头来雕刻,我选好石头后,用小刀在上面一点一点雕刻花纹。时而雕刻一朵朵小花,时而雕刻精美的文字,这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和耐心。包装后的石头上面带有精美的图案,然后用两个半圆的石膏包裹在外面,石膏晾干后,石膏内壁会出现精美的花纹。将这两半石膏合上,里面倒上胶,胶干后,胶的外层就出现和石膏内壁相同的花纹。最后,外壁带花纹的胶模外面再裹上一层石膏,精美的图案神奇般复制到这层石膏的内壁上,这个石膏就是葫芦的模子。将小葫芦放在模子里,克隆出形状、图案和模子一样的葫芦。”
该文章由作者:【碱石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