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这么硬,古代没有刀具是怎么加工切割玉石的?
首先,古代是有刀具的,没有刀具用石头剁肉吗?只是没有可以切开玉的刀具。古人加工玉器主要工具是聚钢条、扎砣、冲砣、磨砣,金刚钻、铁锤、木砣、皮砣等。此外沙子也是必需品。
0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雕琢玉器之前,要先准备沙子。因为玉都被岩石所包裹,想要取玉,要先把外层的石头去掉。但是在古代没有可以锯开石头又不伤及美玉的工具,所以用极其细腻又坚硬的沙子来加大聚钢条(大概是锯一类的东西)与石头之间的摩擦力,将石皮去掉,获得原玉。
02.扎砣分玉,冲砣磨玉
扎砣是铜制圆盘,边缘经过打磨十分锋利,用木柄转动圆盘,将原玉切成条块状。再用冲碉(具体是什么没有查到)进行初步打磨,将玉材打磨出大致模样。但是冲碉不能将玉料的棱角处打磨圆滑,这时候就需要冲砣。冲砣是厚钢所制圆盘,以此磨掉棱角。摩棱角的过程中也需要用沙做辅助。
03.聚钢条掏堂,小圆钢盘雕花,金刚钻打眼。
由于玉器所需要的工艺不同,需要的工具也不同。比如玉瓶这样内里中空的玉器,要用加了细沙的聚钢条满满研磨。在外层雕刻花纹的玉器,则用小型圆钢盘雕刻出花纹。需要打眼的则用金刚钻打眼。在这个过程中,用铁锤来调整没有处理好的地方。
04.木砣、皮砣抛光打磨
虽然玉器大致已经成型,但是外表不光滑,也没有光亮,所以需要用木砣,即木制圆盘,带上细沙进行抛光。如果是花纹繁复的,为了防止破坏花纹,用葫芦皮来打磨。这一步之后,为了突出玉器的温润细腻,还要用牛皮制成的圆盘来进一步打磨抛光。
待这四步完成,玉器的切割加工也就结束了。就这样,一块顽石,一步一步变成了珍贵无比的玉器。
参考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么完成的?
“捣沙研浆”。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红沙、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精细自然分层。“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发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号也更多。“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住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透花图”。即做浮雕、镂空。“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木砣图”。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
古时候没切割机,那5000年前的人是怎么雕刻出玉器的呢?
人们对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相比于现在翡翠进入百姓家,在古时候,玉器可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玉器开采难度大,上好的玉石难找,更多还是因为古时的工具实在有限,打磨雕刻一件玉器饰品实在太难了。
所以,当时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都是穿金戴银,能够有一件精美的玉器那肯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传家宝。玉器既然如此难以雕刻,那么
古时的人们是如何将一块玉石雕刻成光滑精美的配饰呢?
一、中国最早的玉器雕刻饰品出现在什么时候?
良渚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闪耀的阶段
,大概在五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现在的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其中就包括玉器雕件
。
在良渚文明的发源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西坡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几千年的玉器,这些玉器的材质都是绝佳上品,每一块玉石都被雕刻成不同形状,或配饰、或器皿。
虽然略显粗糙,但是能够有完整的线条、形状出现,在当时完全依靠手工劳作的远古,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且在这些出土的玉器上面都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在当时没有任何切割器械的情况下,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来打磨这些玉石的呢?
二、古时人们是用什么来打磨玉石的?
当看到这些工具的时候,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之大,能够为世界增添这么多美好。
1、用特制的线进行切割
天然的玉石都是没有规则的,如何将这些棱角分明的玉石切割成工匠想要的形状和大小呢?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了绳子。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摩擦起火,反复用绳子摩擦玉石,让玉石升温后破裂。
只是玉石的密度相当大,普通的绳子是无法实现这个目的的。当时的人们在失败中反复研究,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选择牛皮绳或者麻绳,然后在上面粘上砂石,通过砂石对玉石进行反复摩擦,最终切开玉石。
但是对于砂石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工匠们都喜欢采用石英砂,因为玉石的密度一般是在6以内,而石英砂的密度在7以上,通过更坚硬的砂石摩擦,才可以成功切割开玉石。
由于石英砂也是很难采购到的物品,因此当时也被人们冠以一个很迷人的名字:解玉砂。
之后随着弓箭的发展,聪明的劳动人民也开始使用绳弓来进行分解玉石,相对绳子的摩擦,绳弓会来得更快速一些。
2、
采用片状物体进行切割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在劳动力上的飞跃发展,又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明出了许多更简便的设备,这当中就有专门切割玉石的“砣”。
砣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因为砣其实就是一块铁片做成的,可以飞速运转的机器核心配件,通过电力的支持,加上玉器工匠的巧手,很快就能拥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了。
但是在古代没有电,如何让这个“砣”飞速的运转起来呢?
考古学家在多个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当时人们用来切割玉器的“砣”,其实是组装起来,并且通过人力就能够控制转动速度的切割机器。
古时候的人们将这种切割的机器设备称为:砣机,或者水櫈。人们用麻绳、转轴、木桶,一张挖空中心的课桌,就这样做出了一个简易的切割机器,并且只需要人为控制这种机器就行了。
操作的工匠一般都坐在椅子上,然后双脚踩踏板,这个时候金属轴片就开始运转起来,只要将玉器放在金属轴片旁边,转动的金属轴片就会开始磨去玉石多余的边角料。
而“砣”的发明,让人们切割玉石更加轻松,同时品质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因为转动的“砣”可以反复的对一个地方进行抛光般的切除、打磨,让整块玉器在被切割之后还能保证其完好的程度,对后期玉器的雕刻制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磨砂
从西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也惊奇的发现一些石碑、野史中有记载,当时居然还有类似于磨砂石的物品存在。当人们切割、制作完一件玉器的时候,难免会嫌弃不够精致,于是就有人想出了类似磨砂的工具。
通过对打造的物品反复磨砂,让切割的部位达到平滑的状态,大大提高了玉石饰品的需求量,满意度也遥遥领先。
三、古时人们要完成一件玉制产品需要几个步骤呢?
首先,想要雕刻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先有一块成色不错的玉石。赌玉从古时一直发展到现在,随着许多玉石矿产过度开采已经被封,找一块纯天然的玉石很不容易。所以当时的玉石饰品真的无法进入普通家庭。
像河南南阳、陕西蓝田等玉石,当时开采不容易,因此雕刻的时候都是采用解玉砂的打磨,在完成作品的时间上就没有保证了。
其次,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割方式,比如是采用绳子打磨,或者是砣切割的方式。切割方式选得对错与否,都和玉器的价值密切相连。甚至还会有人用抛打、扔的方式来打开玉石,这种做法其实会带来更严重的损耗,得不偿失。
再有就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打孔,这样才能方便佩戴。最后一步则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打磨、抛光,提升颜值。
即便到了现在,真正品质好的玉器都十分宝贵,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馆,以让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该文章由作者:【周文雍】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