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玉器图片大全(凌家滩遗址玉版)


这个玉器是干嘛的???

玉人为浮雕,第一次展示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它的体形和五官表现出蒙古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头上戴的圆冠和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表明当时已有了很发达的纺织技术,玉人上唇留有八字胡,说明当时已有了剃须工具,玉人的出现表明社会由原先对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已转向了对人的崇拜,表明社会观念已出现了转变。另外,玉人两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这说明此时人们已有了审美观念,知道佩戴首饰来装饰自己了。玉璜,凌家滩出土的大批丰富多彩的玉璜中,虎首璜和龙凤璜最富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直接反映了凌家滩先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虎首璜可能不是一般的饰物,而是一种兵符,是调兵和结盟的信物,虎首璜和大量的玉钺、玉斧、玉戈等兵器的同墓出土,说明了当时的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较为频繁和军事结盟现象的存在。

该物件应该为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器文物,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凌家滩遗址号称安徽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到底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呢?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出土大批精美文物,其中玉器多达1000多件,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

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玉质温润,洁白透明;造型独特,生动传神。出土玉器质地有透闪石,阳起石,叶蛇纹石,利蛇纹石,水晶,玛瑙,石英,绿松石等。这些玉礼器不但精美而且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在凌家滩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

石之美者,玉也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古人发现一类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的“玉石”。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使它渐渐由仅供少数人使用的装饰品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这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玉,石之美者。用咱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史前玉器中很多都是石头做的。接下来就带着大家去欣赏几件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呸,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玉器”。

玉龙

“玉龙”呈扁圆形,首尾相接,吻部突出,脑门上阴刻的线条呈现皱纹,龙须、嘴、眼都刻画的十分细腻。在接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可穿线系挂的小孔。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表示片片龙鳞,生动而形象。

玉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最有特色的玉器之一,它的形象也常常用于凌家滩遗址的代表,含山博物馆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就借鉴了玉龙的造型,不仅外墙面用的是玉龙作为装饰,从空中俯视博物馆,就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玉龙”。有密集恐惧症的观众,去含山博物馆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整个外立面都是这样的“小玉龙”,画面太美,小编就不放图了,大家自行脑补吧。

玉鹰

玉鹰造型独特,外表健美,性情凶猛,呈展翅飞翔状,鹰首侧向傲视,鹰嘴如钩,鹰眼用对钻穿孔表示。胸部饰以八角星纹,中心作一圆孔。双翼作猪首形。八角星纹象征着太阳。这件玉鹰可能是可能是祭祀用品,也可能是三个部落联盟的图徽。

整件玉鹰除了造型优美,做工精湛外。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啥将自由飞翔的老鹰的翅膀做成“猪首”的形象?这是想表达鸟飞上天,把牲品带给太阳神?还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入了史前猪文化崇拜的背景,一起去遨游太空?

玉人

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有站姿和蹲姿(也有学者认为是坐姿)两种。均以浅浮雕技法制成,体态比例匀称,身体魁伟,头戴圆冠,冠上有尖顶,腰间系一条斜纹装饰的腰带,浓眉大眼,细腻的刀法显露出上唇的八字胡须,两耳饰有环孔,两臂上佩有环饰。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体雕像,它们的出现,表明人们由对物的崇拜转为对氏族首领的崇拜,是人代表神意权力观念的确定。更值得一提的是玉人上有对钻的小孔,孔眼直径竟然只有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细!所有的钻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规整、平行,如此细微的管钻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

在我们想象中,五千多年人类虽然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但生产生活还是极不发达的,应该还是裹着兽皮树叶生活的,但是玉人的出土,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织造技术。如果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不走光起码是可以保证的了。

玉璜

凌家滩遗址中出图的玉璜数量众多,有半璧形、桥形、弧形等。出土的玉璜个体都比较大,制作精良。有的璜制成两部分,缀合而成,缀合部位有孔和暗槽相连,有的璜两端各雕琢成龙、凤、虎等圆雕形态,有的璜的外弧边上雕琢上多种齿牙,有的璜顶部雕刻成牙状或是伞状,可谓是造型各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凌家滩先民对审美的追求。

玉龙凤璜是一件两半缀合的组合器,璜的一段雕刻龙首,另一端雕刻凤首,这可能是当时两个部落之间结盟的象征,也可能是联姻的信物。这些璜一般都是大墓中出土,五六件璜上下排列至于胸前,也突出了璜在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看到这几件珍贵文物,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那个玉龙凤璜,到底哪一端是龙首,哪一端是凤首啊?还有那个虎首,5000多年的老虎和现在的不是一个品种么,这刻画的也真真的够抽象了?在佩服凌家滩先民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我们考古专家的辨识力。

八卦刻图玉版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原始玉八卦的刻图玉版。玉片雕刻的纹饰上,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圭形纹饰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八方,以八数为天地维纲,应与卦卜和历法有关。反映了5300年前凌家滩人的原始哲学思想。这件长方形玉片与玉龟叠压在一起同时出土,龟应为史书上记载的龟卜,龟、版应都是占卜工具。

厉害了word哥,你没有看错,这真的是一件占卜工具。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先就会算命啦!只是好奇,那时的算命先生也像我们现在一样么,戴个墨镜,拿个棍子,自带小板凳,坐在马路边?

玉猪

2007年凌家滩第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1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型器件,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这是目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发现最大、最重、年代最早的玉猪。

前面介绍的几件“玉器”,可以勉勉强强把他们当作玉器啦,但是当看到这件“玉猪”时,真是瞬间凌乱了。这是玉石做的?

凌家滩玉器图片大全(凌家滩遗址玉版)

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

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

文|黄饮冰

一、中国远古族群的划分标志

  (一)“华ha ”、“胡hu ”与“安an ”

在末次冰期结束时期(距今1.3万年)或以前,中国南部的早期现代人群已经发生了东西分化。生活于西南泛滇黔地区(主要是云南片区、贵州片区和武陵山片区)的人群是华(ha)族群(我也称这个族群为华尼人,音hani),生活于湖南到沿海地区的族群是胡族群(我也称这个族群是胡尼人,音huni)。

“华ha”与“胡hu”这两个族群是中国现代民族和草原胡人民族的主要源头。华(ha)族群就是古华人,胡族群就是古胡人,他们的共性是“尼”(先祖崇拜),所以他们也可以统称为尼人。

“华ha”是火。“胡”开始也是火,后来演变成了鸟日综合崇拜。古胡人的鸟,是鸿鹄(鸿雁或大雁)。古胡人最后到了草原,是回到了鸿雁的故乡了。

与“华ha”与“胡”同时存在的,是处于中国北部的“华尼安”人,“华尼安人”也可以简称为“安人”。“华尼安”人是中国西部的古华人在距今7万年到6万年北迁与中国北部的智人混合形成的具有现代西方人特征的一个系统庞大的北方族群。华尼安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迁移到了欧亚大草原,演变成了西方历史上崇拜火的雅利安人。华尼安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域还有遗族,主要是牧羊人。古姜、古羌或西戎、北狄的主体是其后裔。

这里说一下华与胡的古音。在大同思想智库群有一位研究研究语音的学者,网名叫“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田景黎美”,她指导过我关于华、胡、火的古音。她认为:华的古音是ka,胡的古音是ko,火的古音是ka,这三个都可以视为同音。后来k音轻化了,演变成了h。根据她的这个说法,也可以支持华、胡、火同源。真所谓殊路同归。

( 二)“华hua ”与“夏sa ”

 末次冰期(距今1.3万年)后,古胡人在华尼人兼并、融合和驱逐下,逐渐地从中国南部、东部迁移到了北方的草原上,成为了雄霸草原的胡人族群。古安人大部分迁出中国进入到欧亚大草原,成为西方人的一个主要祖源。

1 、古夏人的标志——人面鱼纹图

对于“夏”,我已经说得很多了,因为我发现了图文“夏”。什么是图文“夏”呢?图文“夏”就是距今6800年到6300年存在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中的“人面鱼文图”。对于“人面鱼文图”与“夏”的演变,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古夏人分成三支:东夏(华夏hasa)、西夏(戎夏rongsa)和大夏(尼夏nisa)。大夏人在距今9000年前就有西迁的,大批西迁是在距今7800年前后。所以大夏人是西亚、中亚以及环地中海人口的主要祖族。

下图就是图文“夏”:

2 、古华人标志——华hua (太阳图腾)

  对于什么是“华”,我也讲了很多。我认为“华”起源自“火”,在两湖地区升华为“太阳”。对于“华”的古音,我认为在“华”为“火”的时候,读音是“ha”,在“华”升华为“太阳”的时候,“华”的读音为“hua”。华hua的形成,既有古华人与古胡人在崇拜上的融合,也有两者在语言上的融合。

很多人都认为“华”是“花”,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华”在造字的时候的确像花一样。但这只是用树华来表达“华”,并不是“华”的起源。“华”的起源是“火树”。“华”的升华是“太阳”。只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以太阳作为图腾时期的“华”。

3 、古夏人、古华人同源——源头是泛滇黔地区的华尼(哈尼)人

末次冰期结束,泛滇黔地区的古华(ha)人分两支向外迁移。一直沿着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西缘向北迁移到渭水上游(甘肃的秦安大地湾是中心区域),这一支发展出了“夏”的文明烙印,就是“人面鱼文图”,根据他们的文化特征,我把这一支称作“华尼—夏”,这一支就是古夏人。这个时候的“夏”的读音是“SA”。一支向东进入到湖南,与湖南地区的古胡人发生融合,这个时候的变化就是华(ha)演变成了华(hua),华(ha)是火崇拜,华(hua)是太阳崇拜。古华(ha)人与古胡人融合还形成了一个姓的崇拜——尸崇拜。什么是“尸”呢?在祭祖中由一个人扮作祖先在祭祀位上接受祭祀,这个扮作祖先的人就是“尸”,“尸”后来演变成了“夷”。这个演变过程我也讲过了。根据他们的崇拜,我把这一群人称作“华尼—尸(夷)”人。在距今8000年到距今6000年是一个洪水泛滥期,华尼尸(夷)人退回了武陵山。一部分华尼尸(夷)人在武陵山南部建立了高庙,一部分在华尼尸(夷)人向武陵山北部发展,在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的边缘地带发展出了城背溪文化,他们也分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继续向北进入鄂西北和豫西,这一支最后发展成为神农氏族群。一部分在洪水消退后进入江汉平原,沿着城背溪、大溪、屈家岭文化的脉络在走,最后在城头山建立了都城。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由于北部降温,在中原形成的神农族群回到江汉,引起江汉地区的一部分华尼尸(夷)人向东迁徙到江淮地区,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年到5300年)就出现了。

对于华尼尸(夷)的历史称谓,应该是古华人。古华人一直就有一个东迁的过程,在古夏人与古华人联合体在夏启时期解体后,华与夏就一直处于东西对立的局面。古华人有“尸”崇拜,也把孝子成为“夷”。

古华人在西周时期才被称为夷人(古夷人),西周时期的“夷”也逐渐变成为一个贬义词。

二、“日”与“华”的概念

1 、“日”的象形和文字

其实“日”的概念,在彭头山文化和贾湖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看下图:

上图的彭头山符号中,7都可以看做是象形的“日”字。而8则很明显是“月”。5、6可以看做是日晕圈,即太阳纹。上图大塘陶器上,有两个凤鸟头,两个凤鸟头前分别有一个太阳纹。这个大塘时期的太阳纹就有“日华”的意思了,中间的圆圈代表“日”,圆圈外的放射性就代表日发射出的光。太阳光的特征就是放射性,以太阳为中心,光芒全方位外射。人要画出外射的太阳光线,可以用圈表示光线,但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应该是等距离的,如上图5和6所示。也可以用线表示光,但是线是以太阳为中心散状射出,而且光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表现太阳光芒,等分十分重要。非等分的图案则不是太阳。

从大唐文化一期陶器上的鸟与太阳的组合图看,早期的鸟和太阳的构图可能就是鸟头朝向太阳纹,到高庙太阳纹才演变成了八向等分八角星。

“日”的古音读ni,古音没有r音,r音都归于n。所以我说彭头山时期“ni”(尼)是存在的,我把16字符“X”解释成“尼”,“尼”的原始意义就是“男女交合”的示意图,“尼”神圣之后(演变成先祖崇拜,先祖崇拜实际就是对生命之源的追溯),由“X”也就引发出来“交”字。

上图是贾湖契刻符号。这四个字从上到下,意思就是“目举望日”。这个“日”字就是很形象的文字了。在贾湖,同样有太阳纹。

河南贾湖文化,有典型的“日”字,在彭头山也有“日”字。从“日”看,彭头山要早,因为彭头山的“日”是象形,而贾湖的“日”是文字。两者的共性一是水稻,二是贾湖发现的龟,是洞庭湖龟。贾湖人来自洞庭湖,与彭头山是同种文化。

在贾湖晚期的底层上往往叠压着仰韶文化,但是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贾湖文化不是仰韶文化的来源,而是从西边而来的仰韶文化生活于贾湖地区,这个时候家贾文化已经消失了。

 与同期的中原文化比较(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也有根本性的区别,所以贾湖人是外来人口的特征很明显。

贾湖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却有很深的联系,贾湖文化在进入皖中遇北辛文化形成大汶口文化早期。

兴隆洼文化与贾湖文化也有联系,红山文化的龟文化来源于贾湖。

向西去的贾湖文化,就是下王岗,但很快就被仰韶文化隐没了。仰韶文化是在中原早期文化(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消失或失去发展劲头的时候发展到中原的。发展到中原的仰韶文化就是古夏人的东进支——华胥的后代女娲伏羲族群。

 2 、“日”与“华”的区别和联系

既然既有象形的“日”、也有文字“日”,还有发光的“日纹”存在,说明“日”在远古是一个多概念的存在,这就要有一个基本判断。

“日”与“华”的联系当然是天空中那个圆圆发光的物体——太阳。“日”与“华hua”的区别是什么呢?“日”是“太阳本体”,“华hua”是“日之光芒”。

三、八角星与太阳图腾的关系

  (一)远古的八角星

湖南地区的“华hua”(太阳崇拜)的标志物在哪里?我也看过关于八角星从高庙向江淮地区和山东地区的传播图,但是对于这个传播图,我在《伏羲在高庙吗?》一文中质疑过。因为大汶口的八角星、凌家滩的八角星构图相对简短,起源地的高庙却很复杂。

1 、高庙组合八角形图

如下面的两个八角星图,就是高庙八角星组合图案。这两个图案的构图要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但是有共性。

从以上的高庙两个组合八角星,也可以看到单独存在的八角星在其中。如果把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分离开来,可以看到分离出来的八角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

但是凌家滩的八角星、大汶口的八角星、红山的八角星,却没有高庙的复杂,反倒是简明扼要。对江汉地区的古华人一部会东迁到江淮的原因我探讨过,所以相信八角星作为文化符号会传递到江淮地区,但向北到山东和东北红山,则说服不了自己。

2 、凌家滩组合八角形星

凌家滩有两种八角星图案,都刻在玉器上。

鹰的形体。双翅为猪的造型。头部是鹰嘴和蜗牛的组合。背部图案是大外圆内八角加内小圆组成。尽管是内圆外八角星,但是凌家滩的八角星对准的是四个方向,每两个角是同向的。

凌家滩玉龟上的图案就很复杂,内圆中是一个方心四向两角同向的八角星。外圆和内圆之间是八向八等分的8个箭头外圆之外又是四向四等分的4个箭头。这些箭头可以看做是“圭”。

如果简略地看,凌家滩有两个构图的八角星,一个是内圆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一个是内方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3 、大汶口八角星

  大汶口八角星由外八角加内方块组成,是一个简单的八角星图案。大汶口八角星中心是四方形而不是圆形,显得很另类。大汶口八角星是内方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大汶口和凌家滩在文化上应该有联系。凌家滩玉龟上的八角星图与大汶口八角星是同性质的。凌家滩玉鹰背上的八角星图,内是圆的,但外边的星与大汶口的星是同性质的。所以凌家滩可能是大汶口和高庙两大文化的融合文化。

谈成熟的八卦文化,凌家滩才是。凌家滩玉龟上的八角星图,就是原始的八卦。凌家滩的玉龟和玉版是叠压在一起同时发现的,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这就是现实版的大龟献图。

凌家滩玉版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2个圆孔。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内圆,内圆内雕刻着方心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图;内圆外雕一个大圆形,两圆被圭形纹八等分;在大圆外沿,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呈四等分。

专家的解释是: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小圆圈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四维。四维和八方,可能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已定,八卦相望”。按照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推测,玉版应该是“三皇”时代的原始八卦图。

我的理解稍微不同,这是一个原始八卦不错,但是这里没有太阳崇拜的内涵。内圆中的方心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纹,不是代表太阳,因为太阳光是均等向外发射,不会只有四个方向。至于是什么,再讨论吧!

4 、红山文化八角星玉器

红山文化八角星玉器。内小圆加外等分八角组成。红山文化的玉器八角星与高庙在构图上有一致性。

(二)八角星的类型:“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和“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比较以上的八角星构图,可以把远古的八角星分成两类,一类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一类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根据太阳光均匀发射原理和八角星在远古的神圣地位,如果说八角星代表太阳崇拜的话,那么能够作为太阳崇拜图腾的八角星应该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不是太阳图腾。

(三)太阳图腾“华”

这样推理,古华人的“华hua”标志应该是“外八角+内小圆”的构图。“外八角”代表“太阳光芒”,“内小圆”就是“太阳本体”,太阳本体就是“日”。所以太阳图腾就是“日”与“光芒”组成的图腾。如下图所示。

四、高庙文化中的“华hua ”标志(太阳图腾)

在彭头山文化和贾湖文化时期,我们可以找到象形的“日”和文字“日”,也可以找到“太阳纹”,说明在那个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在对“日”有了崇拜的意识。但是好没有形成统一的“华”标志(太阳图腾)。这个判断从太阳纹的杂乱和日的不统一可以判断出来。寻找统一的“华”标志,还是要回到高庙,因为最早的八角星发现于高庙,距今7000多年。

(一)  从高庙的两个组合八角星图案中都可以解析出“华”标志

  1 、从高庙组合八角形图案之一中解构出“华”

这个图案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天圆地方日照八荒”。这个图案也可以制作成一个罗盘,专门用来以太阳定八方。所以以上的图案实际就是方位图,也就是后世的“指南针”。这个图就是距今7000年前的“指南针”。

把上图进行解构,可以分成三个构图元素,即大圆代表天,内部的不规则四边形代表地,中间的就是八角八等分之八角星,实际就是“华”。

2 、从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中解构出“华”

这个图就有历法学和哲学意义上的韵味了。一是“四分”。四分也就是“四时”的定位。四时就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四个时间点;二是“阴阳五行”。在历法上,五行就是对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分成五段,也就是五个季节吧。三是“地分八方”。四是“日行八节”。一年中的八个节气。这个“日行八节”也是“华”。

那么这个图就是日历图,体现了最早的日历制作的原始思想。一年是五季十个月,所以这个图是“十月历”。一年360天。一年五季,每季是72天。2个月是一季,一月是36天。

这里说一句,传说中“伏羲是被华胥怀了12年,当时是12年为一纪”。所以这个历法与传说中的伏羲无关。对于伏羲的“12年为一纪”是个什么意思,我在《伏羲黄帝孕育之谜和伏羲黄帝时期的历法》一文中进行了探讨,这里不再重述。所以我说伏羲不在高庙。

(二)在高庙也可以找到单独存在的“华”标志

这个就是高庙“华”标志。这个图截取自下图。

(三)在高庙的“双风朝阳”图案中也有红色的八角星图案(华标志)

高庙双凤朝阳图的截图。鸟头内的红色八角加小圆图案就是华标志。这个图截取自下图。

五、“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市建造图纸

  (一)“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的归类

 “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尽管有八角,但八角不是指八个方向,而是每两个角是同一个方向,实际上八角指向的是四个方向。大汶口八角星、凌家滩八角星是代表。

“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主要分布在海岱、江淮、环太湖北部。距今5800年到5000年。最早出现在大溪文化早期的汤家岗(距今6000年前),然后是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到环太湖北部地区(距今6000年到5000年)。西部地区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数量少。

(二)“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自汤家岗文化

汤家岗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2001年《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著名考古学家郭伟民《洞庭湖区汤家岗文化与大溪文化特征新认识》一文,认为汤家岗文化有着特定的地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并有着特定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肯定了汤家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独特地位。同时,考古学界认定属于汤家岗文化的有:安乡安障乡划城岗遗址下层、澧县丁家岗遗址早期地层、澧县城头山遗址早期地层、华容刘卜台遗址第一期。

在汤家岗出土了最早“四角两角同向”八角星。如上图所示。这个八角星是什么东西呢?

(三)汤家岗的特色就是城市建设,汤家岗“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市建设图纸

汤家岗的特色很多,我看重的是汤家岗的城市建设。

湖南境内,彭头山遗址(十八档)发现了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围挖壕沟,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排水防洪,考古学称这样的壕沟为“环壕”。在城头山遗址,古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城墙搭配壕沟的“城壕”式的防卫措施。考古学界认为在彭头山“环壕”到城头山“城壕”这2000年的演变过程中肯定有一种过渡形态,这种形态究竟是什么?在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环壕土围”,填补了彭头山到城头山城市建设中缺失的中间环节。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认为汤家岗发现的“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汤家岗城市建设的图纸,以后随着汤家岗文化向东传播,形成了东部地区的“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文化基因。

如下图所示:

汤家岗城池建设模拟图。壕沟和堆土围子是不规则圆形,城市是方形,两条十字交叉的中轴线。

六、八角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汉族继承的是高庙文化,西南少数民族继承的是汤家岗文化

1 、汉族继承的是八向八等分型八角星文化

  高庙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八”这个数字在汉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从根本上说,高庙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代的日光镜就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汉族建设的八角亭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还有红军的八角帽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

2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继承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继承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如下图所示:

壮族背带八角纹,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瑶族服饰八角星,也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从以上图案可以知道,壮族与瑶族,与高庙文化没有关系,而与汤家岗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城头山原居民同样是来自汤家岗文化,这里面也许就包含有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真正的起源。从源头上讲,高庙文化属于上古汉族文化,而汤家岗文化才是现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上古文化。

黄饮冰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晚于孝感。1017年5月17日星期三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

2020年冬奥会奖牌什么玉做的?

2020年冬奥会奖牌同心圆玉璧做的。官方发布的奖牌图片上,同时公布了奖牌形象来源,奖牌正面装饰纹样视觉来源是广州南越王墓同心圆纹玉璧,背面装饰纹样视觉来源则是安徽含山凌家滩玉璧。冬奥会奖牌的形象来源之一是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玉璧。

2022年冬奥会的吉祥物

“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另外,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名叫“雪容融”。“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

该文章由作者:【张云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