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打磨需要什么工具
需要的工具有:
1、一个类似小电钻的打磨机;
2、一个圆盘抛光机;
3、相应的一套金刚石钻头;
4、相应的一套毡磨头和橡胶磨头及抛光膏;
5、相应的一套圆砂纸和圆布轮;
6、一套金刚石什锦锉;
7、一些600#—1200#的抛光砂纸,作为手工抛光用。
扩展资料: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磨主要是“琢磨”和“碾磨”。
琢磨是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石雕刻技法
古人的制玉工具和制玉方法会在古玉上留下那些特殊的痕迹?
我国关于玉器制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原始饰品的制作,这些制作比较粗粝的饰品材质各异,主要有兽骨、贝壳和石头(石头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闪石等)这三种材质。制作工艺上除了简单的钻孔刻画外,甚至还有染色工艺(暂不确定这些颜色是出于先民们刻意染色还是自然染色,因为当玉器、石器与朱砂等颜料放在一起长达千年之后,在它们的表层就会形成朱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发现,足可见两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石器的钻孔技术和刻画技术。
西周时期 雕刻动物
早在旧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有了爱美之心,于是就有了佩戴饰物的习惯,最开始先民们只是有意识的将一些漂亮的石头上钻眼穿绳佩戴,在饰品上还没有出现刻画雕琢图案的痕迹。先民们利用当时所捕杀动物的兽齿或较尖锐的石头做钻头,在实用器和饰品上面钻孔。
汉代 玉雕人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制作之后,先民们发现在钻孔时加入一些硬度比较高的细沙不但会加速钻孔的速度,还会增加钻头的使用寿命,而这些硬度较高的细沙主要是指被后世称之为“解玉砂”的一种细沙。因为技术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只能用双手转动镶有兽齿钻头或者石头钻头的木棍来打眼,至于器物的表面也只能用最原始、最初级、最简单的打磨方式来制作器物表面简单的形状,所以最初的玉器大都是素面无纹,器型通常被磨成圆形或者被磨成方的。
石器 齐家文化
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在玉器的制作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还看不到细阴线,其上的“牛鼻穿”和阴刻线都是由最原始的方法制作的,“牛鼻穿”是由石钻头加解玉砂钻出(红山文化的孔道一般由桯钻和管钻加解玉砂钻出),而阴刻线则是由绳子带动解玉砂琢磨而成。所以在红山文化时期应该还没有出现能够制作出较细阴刻线的旋转陀机。
红山文化玉鸮 牛鼻穿孔
陀机出现的时间很多人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但笔者认为砣机的出现或许与制陶工艺工具的发展出现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制陶工具也是由脚踩来带动旋转,砣机的原理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第一就是给制玉解玉提供更大的力度,第二就是用脚蹬可以解放双手,让手去更好的操作解玉琢玉的细节处理)当然关于砣机的出现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细阴线不像也不能够是用绳子加解玉砂就可以制作出来的,这种细密的阴刻线更像是用刀加解玉砂磨出来的。关于砣机现在可以定论的是,商代制玉的工艺可以确认是双人操作的砣机制作的,而且商代已经用青铜陀具替代了原来的石质或者骨质钻刻工具。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先民们最早用的雕琢工具是野兽牙齿或者石制较尖锐的工具。先民们用这种硬度偏弱的工具在玉石上反复刻画,可能是千百次的刻画才形成了这些馆藏文物的线条和形态。
雕刻精美的玉器局部展示
良渚文化玉器表面上的那些细密的图案很多线条都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刻制的,而关于“昆吾刀”究竟为何物?现在还在探讨,这种刀是否为青铜所制呢?但如果它是青铜制作的话,那么为什么良渚文化没有青铜器出土呢?反倒是几乎没有在玉器表面雕琢图案的齐家文化有很多青铜器物的出土,这一现象是否有悖常理呢?
齐家文化 青铜刀
还有就是齐家文化中虽然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镜子、青铜制作的刀以及青铜制作的斧子但并没有出现青铜制作的解玉工具。而青铜制作的砣具,直到商代才出现。青铜砣具的出现使得制玉工具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商以后的玉器纹饰也因为青铜冶炼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精美。
当然,关于上古制玉在《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事实上这句诗是被改过词语的,其实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错玉”。而这里的“他山之石”指的就是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因为它们通常被用来解玉,所以统称这些硬度大于玉石的细沙石为“解玉砂”,而这句诗中“错”有磨砻之意。
到了汉代因为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青铜砣具开始被铁制陀具取代。因为铁制砣具比青铜砣具更加坚硬耐用,并且自西汉发明“炒钢法”之后,中国的钢铁技术一直领先世界(炒钢法工艺领先于欧洲八百年),所以钢铁砣具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同的是铁制陀针越来细,样式功能也越来越完善,砣具的硬度也随之增强。
刻有阿拉伯文的玉雕
古代玉器制作一般有选料、开大料、扎锅、冲锅、磨锅、掏膛、镂空、上花、钻孔和抛光的工序。
加工玉的第一步就是得把玉石切割。即开大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玉”,解玉一般用大型的线锯由两人拉动配合解玉砂切割大料,然后就是上陀机用大陀轮切出大样,再经过成型、碾陀上花、用桯钻钻孔、搜弓镂花,皮陀抛光,一件玉器才能算是成品。那么古人没有现在的电锯等先进工具,他们是如何将这么繁杂工艺雕琢到见方大小的玉料上呢?
估计您想不到,最初的解玉是用麻绳锯。在锯的时候,麻绳上沾有解玉砂,因为摩擦受热会使麻绳烧断,并且受热后会加大麻绳与玉料之间的摩擦力,解玉砂也会在摩擦过程中大量掉落,所以古人会不断的往麻绳里加一些硬质细沙和水,这样就能把玉石切割下来。不过这样不停的拉锯非常费工夫,也很考验人的耐力,当然也非常辛苦。并且这样雕琢的切口会留下明显的波浪纹。
玉璧 西汉
切割下来之后就要琢玉,打磨光滑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加工。因为接下来的加工需要更精细化的雕琢,需要双手专门去调节力度、角度和长度,于是古人就发明了砣机,砣机的发明使得玉工的双手得到了解放,更加方便研磨和操作。史前社会的玉工是席地而坐,把玉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沙研磨,打磨成光滑规整的形状。
文化器制作刻痕
其次就是钻孔。钻孔在古玉制作上很是重要,因为大多说古玉都是用作佩戴或者穿绳附着与衣帽之上。因为孔道在古玉上很普遍,所以孔道是鉴定古玉的重要途径。首先对于古人而言,钻孔是个时间活儿。已知出土最早的钻头是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而一般的玉是6,经过实验,将用同种材料仿制的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或者原始机械反复旋转,最终可以在玉料上打出孔洞,但是这种制作方式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力。关于孔道制作如果仔细观察古玉就会发现,在玉孔处会有解玉砂旋钻所遗留下的螺旋纹,如果将螺旋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后你就会发现螺旋纹上会不规则的排布有晶粒状凸点。
老珠子孔道
在讲了古人制玉的一下方法之后,下面我们具体详述,看看古人究竟是如何用“他山之石”来加工玉的?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一种流传千年的制玉机器,这种制玉机器就是砣机,它又名“水凳”,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坐水凳”这个词就是形容,制玉工作者制玉时的状态为坐着制玉!
战国玉印章上的砣工
解玉砂,解玉砂往往都是用比玉石硬度高的矿物,细小的解玉砂一般直接来自于河道,而那些比较粗大的解玉砂会被用于钻孔或者充当切割工具,解玉砂比较尖锐的会被用在一些繁杂的纹饰雕刻上,大块解玉砂的用途类似于我们现在切割玻璃用的玻璃刀尖部的金刚石。
各种细砂
砣具,最常见的工具,可用于切割、镂空、钻孔和打磨。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切割机。
线具,同样是用于切割,一般会做成弓形锯的样子,用于玉器的镂空,拉丝工大都为线具切割而成,但是这种切割非常麻烦,切一块玉都要数小时之久。
线具切割镂雕的玉簪首
管具,管状道具主要用来打孔,一般都是满满钻进去的,如同钻木取火一般,钻出一个孔来,这种孔道一般而言比较大。
桯具,也是用来打孔的,不过是实心的,这种孔道比较小,一边用于穿绳连缀,比如金缕玉衣的玉片孔道都是这种方式制作的。
桯具打出来的孔道
总之,古人制玉因玉而制,随形而造,孔道和痕迹是古玉鉴定的必由之路,在笔者看来鉴玉学很多鉴定知识都来自于痕迹学原理!
古人是怎样用解玉砂来磨玉的??
古代又有称:碾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
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矿砂。古代切割研磨玉石,制作玉器所必需使用的工具。砂也可做沙。
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其中分黑沙、红沙、黄沙、宝沙,也称黑石沙、红石沙、黄石沙。黑沙硬度最高,为莫氏8-9度。在史前初始琢玉时也有用过石英砂。
玉石这么硬,古代没有刀具是怎么加工切割玉石的?
首先,古代是有刀具的,没有刀具用石头剁肉吗?只是没有可以切开玉的刀具。古人加工玉器主要工具是聚钢条、扎砣、冲砣、磨砣,金刚钻、铁锤、木砣、皮砣等。此外沙子也是必需品。
0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雕琢玉器之前,要先准备沙子。因为玉都被岩石所包裹,想要取玉,要先把外层的石头去掉。但是在古代没有可以锯开石头又不伤及美玉的工具,所以用极其细腻又坚硬的沙子来加大聚钢条(大概是锯一类的东西)与石头之间的摩擦力,将石皮去掉,获得原玉。
02.扎砣分玉,冲砣磨玉
扎砣是铜制圆盘,边缘经过打磨十分锋利,用木柄转动圆盘,将原玉切成条块状。再用冲碉(具体是什么没有查到)进行初步打磨,将玉材打磨出大致模样。但是冲碉不能将玉料的棱角处打磨圆滑,这时候就需要冲砣。冲砣是厚钢所制圆盘,以此磨掉棱角。摩棱角的过程中也需要用沙做辅助。
03.聚钢条掏堂,小圆钢盘雕花,金刚钻打眼。
由于玉器所需要的工艺不同,需要的工具也不同。比如玉瓶这样内里中空的玉器,要用加了细沙的聚钢条满满研磨。在外层雕刻花纹的玉器,则用小型圆钢盘雕刻出花纹。需要打眼的则用金刚钻打眼。在这个过程中,用铁锤来调整没有处理好的地方。
04.木砣、皮砣抛光打磨
虽然玉器大致已经成型,但是外表不光滑,也没有光亮,所以需要用木砣,即木制圆盘,带上细沙进行抛光。如果是花纹繁复的,为了防止破坏花纹,用葫芦皮来打磨。这一步之后,为了突出玉器的温润细腻,还要用牛皮制成的圆盘来进一步打磨抛光。
待这四步完成,玉器的切割加工也就结束了。就这样,一块顽石,一步一步变成了珍贵无比的玉器。
参考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
该文章由作者:【戴雨森】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