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玉雕动物有哪些代表作?
玉雕动物在汉代很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了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也出现了辟邪形象。
如陕西省宝鸡发现的东汉青玉辟邪,长13.2厘米,宽4.8厘米,高8.6厘米。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异兽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表露无遗。
如陕西省宝鸡发现的东汉青玉辟邪,长13.2厘米,宽4.8厘米,高
8.6厘米。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异兽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表露无遗。
还有汉代的玉仙人奔马,由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张口,竖耳挺胸,飞翼扬鬃,四蹄高抬,踏云乘风遨游于太空之中,马背上骑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灵芝,似正欲追寻极乐的天国仙界,充满奇幻迷离的浪漫气息
汉代曾从西域大宛获得汗血马,据说日行千里,号称天马,而两汉羽化登仙观念弥漫,仙人骑天马正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如实写照。
汉代三大辟邪玉器之首的它,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玉雕题材中的翁仲,是玉雕上的最主要的题材,消费带动生产玉翁仲的大量生产这与广大玉雕爱好者和古玉藏友的喜爱离不开。首先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是汉代人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被当时的人们统称为辟邪三宝。并且关于玉翁仲的佩戴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说玉翁仲是玉器收藏中不可避免的一大课题,因此我们今天救主要来讲解一下玉翁仲这件辟邪玉器!
石家河文化时期玉人
从玉翁仲出现的缘由来讲玉翁仲与秦始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当然玉翁仲一经产生之后也随即演变出了石质的更为高大的石翁仲,并且这些翁仲开始划分文武,按文武两种排列在帝王陵墓的甬道两旁。除过玉翁仲的产生缘由之外,玉翁仲在历代还遗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位于甬道两侧的文武石质翁仲
要讲玉翁仲,我们首先要从玉翁仲的造型方面来看,因为玉翁仲最初产生于秦始皇时期,所以玉翁仲就自从秦朝开始在历朝历代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但我们通过观察历代玉翁仲之后,总体来讲玉翁仲大多为:玉人身体为扁平玉片且身躯较长,雕刻手法多为半圆雕,雕刻造型方面采用较为简单的雕刻手法,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玉翁仲通常被雕刻成一个站立双手杵宝剑状的成年军士的形象。
秦朝兵马俑双手杵剑状
在玉翁仲的脸部刻画上,其脸型较长,有异于常人,面部表情同兵马俑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神情肃穆,头上带有高冠,衣着方面传承了秦汉时期的风格,宽带博衣,长裙曳地呈鸡笼状,身着裤子实为开裆裤,其衣领为右衽,唯一与兵马俑有区别的是玉翁仲没有胡须。
汉代玉翁仲
关于“玉翁仲”的缘起,以及其人其事,和将其制作为玉像辟邪的用意,到了明代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记载。据《明一统志》记载,翁仲其实是个人名,姓阮,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是越南人,叫阮翁仲。他身高魁梧,作战勇猛,攻无不克。秦始皇曾命他出征匈奴。死后为纪念他,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镇邪驱恶。此后,大凡的点功名的人死后,都刻石翁仲立于墓前或墓道两侧。他成了镇邪驱魔保平安的象征。通过这段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玉翁仲的原型就是来自于这位秦朝威严而又勇猛的大将军。
杵剑石质翁仲
后人知道这个典故后便纷纷效仿,以玉为材,雕琢翁仲的形象以作佩戴(可能正是因为他是威严而又勇猛的秦朝大将军的缘故,人们认为以他的形象作佩饰,有辟邪之意)。这种玉翁仲辟邪饰物在民间十分普遍,种类也很多,这是一种民俗心理的传承。是古时特别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三大辟邪佩饰之一。这种辟邪佩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饱含着人们祈求无病无灾,安康顺利的美好心愿。
汉代玉舞人
在讲解完玉翁仲的缘起之后,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作为汉代三大辟邪玉器之一的玉翁仲,在汉代主要要那些特征(秦朝的玉翁仲虽制作比较粗糙但是其神情气质非常接近兵马俑,只不过是兵马俑注重写实,秦玉翁仲旨在写意罢了)。汉代玉翁仲的变化比较多样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偏向年轻主要表现军士的勇猛威武,后期则偏向于文人形象(这可能与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关系)。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汉代玉翁仲五官以及衣服轮廓均以“汉八刀”斜碾技法雕琢出的粗重的阴刻线纹来表示,就整体的风格而言,其刀工简练、犀利。其穿孔为多为“人”字形孔道,这种孔道从头顶延伸直至玉翁仲的腹部,再到腰部后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这种孔道方式类似于现在珠串上常用的“三通”珠子,这种孔道的使用会是玉翁仲在悬挂时处于直立状态。
陶俑
到明清时期,仿古的玉翁仲大多为蓄胡须的老者形态并非最初的军士形态。整体风格比较绵软无力,其阴刻线条也不像汉八刀的工艺,阴刻线条呆滞、细浅、线条纹饰繁多,多为曲线缺乏力度感,且整个玉翁仲的身体由原先的扁平状圆雕变成了直筒状,玉翁仲外表变得比较臃肿和生硬,不在像秦汉时期玉翁仲那样层次分明、勇武自然。且在孔道方面秦汉玉翁仲的穿孔不再采用秦汉时期的“人”字形三通孔道,大多数开始采用一种从上至下呈直孔状,这种孔道我们称之为“通天孔”;还有一些明清玉翁仲可能是鉴于“通天孔”很难使玉翁仲在悬挂时直立的原因,采用了倒“丁”字孔,是从头顶至腰部两侧,总之明清玉翁仲细腻有余而刚武神勇甚欠。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总而言之,玉翁仲在西汉主要被雕琢成青年男子形象,到了东汉以后因为汉代长期实行了儒教文化政策的影响,玉翁仲开始变成了老学究的形象了;西汉时期的青年男子为武将装束,东汉时期的老学究则主要为文官打扮。
汉代玉舞人
就玉翁仲产量而言,处于中国玉雕史上“黄金时期”的汉朝败给了明清时期。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代的时候,大量的玉翁仲因为乾隆皇帝爱玉,爱古玉的缘故导致市井之间爱玉人士激增,所以人们对仿古玉的需求大增,而玉翁仲作为辟邪三宝之一自然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的追捧对象,所以仿制玉翁仲玉作坊开始量产玉翁仲,以至于清朝生产的玉翁仲多达数万件之巨。
商周玉人
秦兵马俑
现而今,爱好玉雕挂饰的人越来越多,玉翁仲也逐渐又热了起来,所以玉翁仲也有了较大的量产,现代的艺术家也在原有的玉翁仲的形象上发展演化出不同的样式,使的简单与古朴风格的玉翁仲被设计生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总之,一块小小的玉饰品能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故事,这也许这种现象只有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所以笔者想这可能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汉代的玉璧有哪几种?
汉代玉璧品种丰富,主要有蒲纹璧、谷纹璧、螭纹璧、廓外带有装饰的璧、镂雕玉璧等类型。
◆蒲纹璧
汉代玉壁是丧葬的重要器物,因此墓葬中出现大量的玉壁就不足为奇了。这类玉璧有下列特征:第一,玉质多为水苍玉,似青玉而深碧,中似有白斑,少数为青玉。第二,玉璧表面亮而有光,似玻璃光但色暗,有些因入葬而失去光泽,但带有水沁或土沁。第三,玉璧上的粗阴线为极细的线条密集而成,细线条则若断若续。
◆谷纹壁
战国玉器上的谷纹,谷粒似旋涡,抚摸时留有尖硬扎手的感觉,而且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这类谷纹璧,最初出现于战国长沙地区的楚文化,由于楚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巨大影响,致使汉代玉器中出现了这种谷纹壁。
◆蝻纹璧
螭纹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现,又影响到汉代,大量使用于玉酒器、玉剑饰、玉佩饰上。螭纹玉璧大量出现于汉代,大致有三种类型一、出廓玉璧,廓外部位装饰螭纹,二、镂雕玉璧,中心部位饰螭纹,三、双螭玉璧,即在璧的表面凸雕双螭,目前考古发现中尚未见汉代双螭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双螭纹玉璧,沁色、工艺及螭纹结构皆为汉代王器特征,可定为汉代。
◆廓外带有装饰的璧
这类玉璧产生于战国时期,壁的圆廓之外,带有两处以上装饰,汉代的装饰璧一般是有一处,但廓外部分面积较大,有的高度超过壁的直径。皆为镂雕, 一般来看,装饰部分镂雕多为勾连纹,井饰有螭、龙或双螭、龙、凤。
◆镂雕玉壁
在甓的表面带有镂雕图案。汉代镂雕璧大致分为三类:一、廓外带有镂雕的璧,即前述的四类;二_、镂雕圆形璧。即圆形玉璧带有镂雕图案,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尤为奇特,璧中心为一长形鸡心佩,两侧月牙形空白处分别镂雕螭龙、朱雀,似璧与鸡心佩两件玉器相合而成,三、全镂雕廓外带有装饰的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这娄玉璧,圆形部分为镂雕,廓外部分亦为镂雕。
该文章由作者:【暗影之拳】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