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水质怎么检测
可以使用PH试纸,将试纸直接浸入水中2至3分钟,与酸碱度色谱对比即可。
在生活中检测水温比较常用的是水银温度计,但它只要测得表层水温,最好是去花鸟市场购买专用的溶氧测定仪,这种仪器一般都具备测试水温和含氧量两种功能。
而测试水的酸碱度,可以使用PH试纸,将试纸直接浸入水中2至3分钟,与酸碱度色谱对比即可。透明度一般用肉眼就能够分辨,水色越清澈干净,则水质越透明。测试软硬水时可以用硬度试剂,根据数值判定即可。
鱼缸水质保养方法
一般常用的消毒剂为高锰酸钾,先将水放满缸,可以将滤材也放入水中,再放入高锰酸钾,浸泡1至2个小时之后将水放干净,用清水冲洗,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冲掉。消毒之后,开始进行泡缸,同样需要往水缸注满水,如果没有漏水的现象,浸泡一天即可,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用水带走大部分玻璃胶的味道和新水缸的味道。
加入硝化细菌消毒、泡缸完成后,开始养水,同时开启滤材,目的就是去除水中杂质和有害物质,加入消化细菌进行培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硝化环境。注意避免阳光暴晒,静置48小时左右即可。
如何判断养鱼水质的好坏的方法
观赏鱼
养鱼最闹心的就是水质问题了,有时候突然的水质变差还会引起鱼类的大规模死亡。影响水色的原因是多方面,如有浮游生物、悬浮颗粒、溶解物质、天空及土质反射等因素综合造成。但是浮游生物数量及种类又是决定水色优寡的主体部分。根据池水水色可把水质划分几个类型。
1、瘦水:水色呈淡绿色或清澈见底,透明度在1250px以上,水中浮游生物量少寡,但有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此水质若迅速施肥,终属差水。
2、肥水:一般水色呈黄褐色、淡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在25-1000px之间,说明水中浮游动、植物种类较多且易被鱼类摄取,而且水中溶氧又丰富,应正常的施肥。
3、老水:一般水质呈暗绿色、蓝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水质的混度大,透明度在20-625px之间,水中含有较多鱼类半消化及易消化的物质。此水质若不及时采取注水、换水措施,就会使水质缺氧变坏;
绿水形成有很多的原因,喂食大量的食物,而鱼的排泄物或残渣累积增加,使的这些东西溶解出大量的有机物,并分解成很多的氮化合物,而且更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使的水质产生优氧化,产生大量的浮游性藻类。我们知道绿藻需要阳光(植物日照灯),二氧化碳及有机物,当这因素形成后,便很容易发生绿水。使用紫外线杀菌灯,除藻剂或澄清剂是最下策的办法,既伤财又不能除根本,这些原因都是因为饲养不当发生的,所以先检讨自己的饲养管理方法。
4、坏水:当水质变成红棕色、褐色或黑色,具有腥臭味,这是水质严重污染的反映。它是浮游生物在肥水基础上进一步繁殖而成,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即为“水花”。如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全池缺氧浮头,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同时水色的变化,还与投饵施肥的种类有关。
养鱼是科学,养鱼是艺术,养鱼是不怕累,养鱼是不怕苦,养鱼是责任心。所以长期不换水并不是最好的养鱼的方法,各位主人可要注意了哦!
如何鉴别鱼缸里水质的好坏
判断鱼缸中水质的好坏,首先就要搞清楚“好水”的标准。古语云“水清则无鱼”,但是污水也无法养鱼哦。一般来说,水质清澈、柔韧而不腻,不像纯净水那样清瘦不含一点其他物质,也不能出现油膜、泡沫、蛋白虫、以及细菌和藻类暴发等水肥现象。
同时,好的水还应该略带水色,这还是熟水的标志。养鱼先养水,而养水就是在养菌,不但要养硝化菌,还要养其他有利于维持水质的各种微生物。鱼缸中的水太过于纯净、无色透明的话,则表明水太瘦,含有的菌量太少。
而水色是由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其中主要是各种藻类,如硅藻、绿藻、裸藻、隐藻、甲藻等等。好的水色应该是呈现非常淡的茶褐色、黄绿色、油绿色。如果水质呈现出灰白色、灰黄色、黑褐色,那就表示水质已经坏了。
PS:还有一种判断鱼缸水质好坏的方法,那就是用自己的鼻子。好水应该是没有气味的,或者是略微带一些淡淡的鱼腥味。而当水质散发出臭味、浓烈的行为、酸腐之味的时候,就表示鱼缸中的水质已经坏了。
如何判断鱼缸水质好坏?
鱼缸水质
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这鱼儿的生存鱼繁殖。在饲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调节鱼缸的水质,下面介绍四种调节水质的方法。
1.曝晒法,主要是针对需要更换新水的鱼缸。现在人们更换新水都是选择的自来水或者是井水,这类水质中有超高的二氧化氯含量,严重刺激着鱼鳃的呼吸,影响鱼儿的成长健康。所以在更换新水之前,都需要将新水暴晒几天,祛除水中的二氧化氯,然后在进行换水。
2.可以在鱼缸中,养殖适量的水草和田螺,是整个鱼缸的生态环境更加完整。水草和田螺都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都能较长时间的维护水质。为饲养者省去麻烦,也为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水质环境。
3.在不影响鱼儿生长的前提下,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除青苔素,清除水质中的青苔,还鱼儿一个健康的家。
4.鱼缸中必备的增氧设备,这是提高水中溶氧量的最好方法,也是保证鱼儿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养鱼怎么看水质?
家鱼养殖主要看的还是池塘水质的问题,养殖家鱼如果池塘水质没有达到要求,不仅对于的生长效益有影响,同时对于防病效果也是有所影响。那么在养殖甲鱼的池塘中,如何判断和了解家鱼池塘所需要池塘水质条件呢!
1 池塘水质的基本要求
家鱼养殖池水质要求“肥、活、爽、嫩”,透明度25~30cm左右(浮游植物总量为20mg/L)。“肥”指水色浓,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可通过水的透明度大小来反映,一般精养鱼池的透明度在20~40厘米,最好为25~30厘米;“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日变化和半月变化),不滞死,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嫩”指水肥适中,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灰蓝或蓝绿,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减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爽”是指水质清爽而不污浊,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水中溶氧量较高,水面洁净,无油膜、浮沫、泛泡等。生产中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质,就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池塘输送物质(饲料、肥料),经常更新池水,改善水溶氧状况,注意水色变化。
2 养殖水质状况的判断
良好的水质在生长旺季应保持鲢鱼和鳙鱼3~5天轻浮头一次,以清晨4点钟前后浮头,日出后很快下去为适宜。多年来,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和渔农总结出“四看”方法来判断水质状况。
2.1 看水色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经验地将养殖水体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水色与水质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2 看水色的变化
水色与水质状况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也有人并不十分强调水的颜色,而认为不论水的颜色优劣有变化的水就是好水。鱼类易消化藻类种类的不断更新,是“活水”的最好表现,也是稳定高产的前提。一方面,水色间隔10~15天会出现浓淡交替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藻类的一个优势种群被另一个优势种群替代的结果;另一方面,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也随之出现明显的日或月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因为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白天随着光照增强,藻类逐渐趋向上层,下午2时左右藻类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夜间由于光照的减弱,藻类的分布较均匀,这样水体便形成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清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浓厚的日变化特点,在产殖生产中,应根据水色掌握好水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上一个周期末,及时采取综合措施,培育好下一个周期优势藻类及浮游动物种群,利于 “活水” 建立和鱼类采食。
2.3 看下风油膜
根据池塘下风处(特别是下风口的池塘角落)油膜的颜色、面积、厚薄来判断水质好坏。好水:一般下风油膜多、较厚、性粘、发泡并伴有明显的日变化,即上午呈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多呈绿色,油膜中除有机碎屑外,还含有大量藻类;坏水:下风油膜面积过多、过厚且伴着阵阵恶心味,甚至发黑变臭,应立即进行换、冲水,同时根据天气情况,严格控制施肥量或停止投饵或施肥。
2.4 看水华
水华能直观地反映水的理化性质、生物特点,以及对鱼类的影响与危害状况,是判断水质的理想指标。
3 水质调控的常规方法
家鱼养殖中池塘水质调控的常规方法有合理施肥、调节水位、科学增氧、定期搅动塘底、施用改良剂和采用生物方法等等。
3.1 合理施肥
施肥应贯彻抓两头(春秋两季水温低时多施有机肥料)、带中间(夏季水温高时施用无机肥料)、重施基肥、巧施磷肥,以磷促氮的原则,通过“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看鱼状况)施肥技巧,采用有机与无机肥结合的方法合理进行施肥,可保持养鱼水体处于“肥、活、嫩、爽”状态,改善池塘溶氧状况, 促进池塘浮游生物稳定和持续的生长。
3.1.1 首先要施好基肥 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要施得早、施得重,应占全年施肥总量60%~70%,一般为有机肥250~400千克/亩。新开的鱼池或淤泥较少的池塘在放养前至3月份的施肥量要占全年施肥量的50~60%,冬季鱼池清理后,便可将肥料施入池底,让日光曝晒几天然后加水,或清塘后鱼种下塘前10天左右进行。花、白鲢鱼塘,按亩施大粪1000kg或猪粪、牛粪250~750kg。淤泥多的老塘,可少施或不施。基肥的种类除粪肥外,还有厩肥和绿肥,一般按500-600 kg/亩施用。
3.1.2 其次要施好追肥 施追肥的目的是为了不断补充水中的营养物质,为鲢、鳙等肥水鱼繁殖天然饵料。应灵活追肥,做到适时、均匀和少量、多次,使池水保持 “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间。一般3~5月以追施有机肥为主,6~11月份以追施无机肥和2010益藻肥为主,春季每隔10~15天追肥一次,夏秋季每隔7~10天追肥一次。对主养鲢、鳙鱼的池塘,应狠“抓两头”(即抓春、秋两个季节)培水,6月份以前池水透明度可在25厘米左右,因为春、秋两季的水温较低,适宜浮游生物繁殖,也有利于鲢、鳙鱼的生长,故可大量施用各种有机肥。一般每亩一次施腐熟有机肥50~80Kg,可连续追肥几天;每月追施无机化肥3~5次,每次每亩施氮肥尿素1.5 Kg(或碳酸氢铵4 Kg)、过磷酸钙2~4 Kg;若氮、磷、钾混合施用,其比例为8:8:4;一次施肥量以氮0.6、磷0.9、钾0.45ppM为宜。在鱼类快速生长的夏季(7~9 月),由于水温较高,投饲量又大,水质一般都较肥,可采用“带中间”(即带夏季)培水,施用无机肥料和2010益藻肥,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减少每次施肥量,并且此时水中含氮量较高,含磷量很低,氮、磷比例严重失调,追肥时,还应采用“巧施磷肥,以磷促氮”来培水。
3.1.3 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在高产鱼池或鱼类快速生长的夏季由于有机肥料和饵料的投放总量较多,会造成水中氮磷比例失调,使无机氮含量常可达到1~4毫克/升,而磷含量却很低,经常只有0.01毫克/升,氮和磷的含量比达300~500:1,甚至高达1196:1,而正常的氮、磷含量比为100~200:1,据测定,氮磷比例维持在184:1时,鱼类容易消化的藻类明显增加。研究表明,磷含量偏低、氮磷比例严重失调是限制水中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鱼类的主要生长季节采用“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的原则追施磷肥不仅补磷促氮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提高池塘生产力作用,而且又不易败坏水质,对池鱼有利,对促进和提高池塘产鱼性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生产中, 一般在5~9月份(夏季)的高产鱼池,每隔15天左右喷施磷肥一次,每次施鱼特灵3.3公斤或过磷酸钙10公斤,使池水磷肥浓度增至5ppm(鱼特灵)或15ppm(过磷酸钙),氮磷比例维持在184:1左右。
3.1.4 “四看”施肥技巧 施肥要根据季节、天气、水色、鱼活动情况来灵活进行。
1)看季节:按照“春季少施,夏季稳施,秋季重施” 的原则进行。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不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可少施追肥。夏季水温渐高,施肥总量要多于春、秋季,施肥要量少次多,要防止水质恶化,造成泛塘事故,要适时加水,改良水质;夏秋之交,由暑热转为秋凉,正是“鱼长三伏”的时候要多施肥,以促进鱼的生长。
2)看天气:天气晴稳,气压高,可多施肥;雾天雾散后再施肥;阴雨天、天气变化无常时应少施肥;天气闷热,气压低,雷阵雨前或下大雨时则应停止施肥。
3)看水色:水色清淡,表示水质清瘦要多施肥。水呈茶褐色、浅褐色或绿豆色,表示水质好,肥度适当,可少施或不施;水呈暗灰色或蓝绿色,表示水质过肥,应停肥,并要立即冲水。当水色转淡时,要及时施追肥。水色转浓变黑,减少投喂,并加注新水。
4)看鱼活动情况:鱼对水的肥瘦和溶氧的多少反应最为灵敏。晴天清晨鱼不浮头时,说明水瘦,应该多施肥,如凌晨2~3点钟发现浮头或严重浮头到八九点钟还不下沉,手击掌声浮头的鱼反应迟钝或无动于衷,要停止施肥。
怎么判断鱼缸水质好坏,水质不好怎么办
判断水质好坏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观察其透明度,如果比较浑浊,说明水质比较差。其次可以检查一下水面,如果有大量的泡沫,也说明水体比较肥,这是水质恶化的前兆。同时还可以闻一下它的气味,正常情况下不应当有腥臭味,味道越重说明氨氮含量越高。最后还可以舀一点水,看看粘稠度,粘稠的水也不好。
一、怎么判断鱼缸水质好坏判断水质好坏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观察其透明度,如果比较浑浊,说明水质比较差。其次可以检查一下水面,如果有大量的泡沫,也说明水体比较肥,这是水质恶化的前兆。同时还可以闻一下它的气味,正常情况下不应当有腥臭味,味道越重说明氨氮含量越高。最后还可以舀一点水,看看粘稠度,粘稠的水也不好。
二、水质不好怎么办1、定期换水:针对水质不好,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定期换水,将缸中的部分老水抽出,然后注入新水,这样就能改善水质。不过换水不能太频繁,而且每次换水量不宜太大,不然会对鱼儿产生一定的刺激。
2、加强过滤:换水虽然可以立刻改善水质,但并不是长久之计,想要维持水质,还需要良好的过滤设备。根据鱼缸的大小,要选择流量合适的过滤器,确保每小时可以让水过滤7-10遍左右。
3、减少喂食:导致水体恶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水中的有机物,而它们的来源就是平时投喂的食物,无论是吃掉排出的粪便,还是没吃的残饵,都会污染水体,所以通过减少喂食,也能起到维持水质的作用。
该文章由作者:【口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