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国第一,河南都有哪些文物?
河南是我国的文化大省,多个朝代的都城都坐落在此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地下和地上的文物数量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至于文物类型,像是中华第一龙、第一剑、第一笛,这些称号的文物都是在河南地区出土。另外还有武则天金册、妇好鸮尊、杜岭方鼎等,都是河南出土过的国宝级文物。
1、中华第一龙
虽然在东方和西方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关于龙的记载,但是两者有很多的区别,东方龙代表的是正义,西方龙代表的是邪恶。在中国,人们对龙更是有着特殊的喜好,像是皇帝的龙袍、中华儿女自诩“龙的传人”。所谓中华第一龙,就是河南濮阳地区出土的一件文物,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濮阳也因此被称为龙乡。
2、中华第一剑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对剑有着独特的喜好,在电视剧里温润如玉的白衣剑客,基本都使得一手好剑。所谓中华第一剑,指的是在河南出土的玉柄铁剑,虽然剑刃部分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从和田玉柄仍然能看出它昔日的光华。现在这柄剑在河南博物院,有着镇院之宝的称号,只可惜已经断掉,表面锈迹让它的外观变得很一般。
3、中华第一笛
笛子在乐器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中华第一笛就是河南出土的贾湖骨笛。我们可别小瞧这个笛子,它距今已经有8000年左右,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实体乐器。曾经南山和河南博物院合作《大象中原》,贾湖骨笛就是其中的开幕国宝之一,也算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除了这些有“第一”称号的文物,河南还有很多国宝级的文物,在网上一直有着“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的说法。
高古玉价Ơ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近些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香港正大国际艺术表示,高古玉属稀缺资源,历史文化信息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国内地拍卖高古玉市场还没完全放开。而且从现在的市场反映来看,重心似乎并不倾斜在这一块,因此各大拍卖公司在考虑定价的时候,整体难免会偏低一点;另一方面,尽管整体脚步停滞,那些题材罕见、玉种少见、坑口好的品种依然在逐年稳步增值。下面给你介绍几个成交案例:
550万成交 御题古玉英雄佩;2006年瀚海成交作品。玉圭的祖形是石器时代的石斧。在狩猎、劳作和部落战争中,得心应手的石斧,世代相传,神化为显示威仪和权力的象征。石斧的质量开始重视符合崇拜礼仪的审美,质地坚密、光泽温润的美石,被琢磨成上尖下直的圭,用于部族领袖显示威仪及祭司沟通上天的工具。此圭黄玉,长35.5厘米,两面镌刻青铜纹饰、乾隆御制诗文和“古希天子”、“五福五代”玺文。从诗的题款可知,这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祭祀礼器的镌铭时间为“乾隆丙午年(1786)”。这件玉圭集古礼祭功能、乾隆治国思想及考据学于一体,煌煌大观,是迄今仅见的民间所藏国宝级文物。
3300万成交 战国白玉鼎;2012年龙禧成交作品。重66kg;白玉玉质,受褐灰色沁,玉色通透晶莹,光彩夺目,平口,鼓腹,鼎两侧出对称双耳,底附三兽足刻画饕餮纹饰。口耳处雕刻回纹,外壁高浮雕螭龙纹,弦纹,饕餮纹,纹饰雕刻精细,纹饰美观大气,造型精致。
2500万成交 汉代青黄玉四方编钟 (一组);2011年中嘉成交作品。总重25440g。此套编钟正中主体部分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可见其规模等级,绝非一般之作。顶部为一奔马形钮,上层一周围有跪人共8人,或手执乐器,鼓瑟吹笙;或双手合十,似在聆听,顶部向四周探有前沿,一兽首张口紧扣,下有一人面向前方,位于颈部,人前方为一组伞形编钟,顶部一舞人亭亭玉立,随乐而动,长袖轻摆过首。旁有浅浮雕螭纹一周,姿态不一。伞盖下是一圈小编钟,共计九枚,上面线刻兽面纹,规整统一。中层亦围有一周鼓乐跪人,四周探沿处接有出廓玉壁,与下方
小编钟相连。玉壁出廓部分两侧为双螭耳,璧身满饰铭文,好内透雕螭龙纹,下方小编钟设有半弧形底座,上面减地浮雕螭纹,上方以一神人为支架,上托横梁,两侧透雕龙首,正中线琢兽
面纹,两旁透雕凤纹,梁顶部浮雕有螭纹。主体下层为兽爪底座,上面高浮雕三兽首,头生双角,鼓目,方嘴。编钟一旁有一乐人,手执乐槌,似在演奏。整座编钟造型别致,形制恢弘雄伟
,让人一窥汉代皇家奏乐之场景,金声玉振,震撼人心。
一套保存完好汉代和田玉编钟能卖多少钱?
一套保存完好的,汉代和田玉编钟,至少在千万以上。
因为一是历史久远。二是独一无二。三是品相完好。足以称得上国之重器。
前提是,一定要是到代的真品古董。
国宝级文物,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国宝级文物有哪些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是汉代规格最高丧葬殓服。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8、镶金兽首玛瑙杯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
7、马踏飞燕
藏于甘肃博物馆,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6、曾侯乙编钟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5、越王勾践剑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
4、“大禹治水”大玉山
藏于故宫博物院,玉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国之瑰宝。
3、清明上河图
藏于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
2、司母戊大方鼎
藏于国家博物馆,全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1、四羊方尊后母戊鼎
藏于国家博物馆,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以祭祀为用。四羊方尊是目前已知的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高度为58.3厘米,重达34.5公斤。
汉代诸侯王洞崖墓葬考古发现
汉代诸侯王墓一般分为崖洞室墓、竖穴岩坑墓和竖穴土圹墓。所以问题问的应该是“崖洞室墓”或“崖洞墓”,而非“洞崖墓葬”。
从地域上看,因山为藏的竖穴岩坑墓和崖洞墓主要见于地处南方地区的长沙王墓、楚王墓和部分梁王墓。从年代上看,西汉文帝时期开始出现了”因山为藏”的墓葬崖洞墓(楚王山陵和狮子山楚王陵);截止到武帝时期共发现竖穴岩坑墓5座、崖洞墓11座;到武帝以后因山为藏的竖穴岩坑墓和崖洞墓开始扩散,在东部的山东地区(鲁王墓、济北王墓、昌邑王墓、淄川王墓)和北部的河北地区(中山王墓)出现;西汉末年至东汉,诸侯王墓中的崖洞墓消失。
以下是部分崖洞墓的发现概况:
(一)中山王墓
西汉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易水南,原为中山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始封国,都卢县(今河北定县),辖十四县,是汉代较大的诸侯王国。现发现西汉王、后陵三座[4]。
1. 中山靖王刘胜墓[5]
1968年发现的中山靖王刘胜墓(满城1号墓)和其妻窦绾墓(满城2号墓),位于今河北省满城县(汉北平县)西南的陵山主峰,整体位置处于中山国北部,其都之东北。两墓南北并列,相距120米。墓穴凿于山岩石中,均为大型崖洞墓,墓门朝东。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窦绾墓容积与之类似。两墓形制与结构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墓道斜坡式。墓道口用两堵土坯墙封门,两土坯墙之间灌以熔化的铁水,铸成一道铁墙。墓室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两墓随葬品众多,各按用途置于各室。各出金缕玉衣一件。刘胜墓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实用的车6辆、马16匹、狗11只、鹿1只。窦绾墓出大车3辆、小车1辆、马13匹。墓中出土随葬的铜器铭文”中山内府”和纪年”卅四年四月”是推断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墓是目前所见少有的未经盗扰的墓葬,因而其布局结构可为其他墓葬研究提供参考。
(二)曲阜九龙山鲁王墓
西汉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中南部、泰安市与济宁市交辖地带。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封子淮阳王刘馀为首代鲁王,都治鲁县(今曲阜)。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被王莽废除[14]。
九龙山鲁王墓位于今曲阜县城南9公里处,共发现5座,东西并列,墓门皆向南,为凿于半山腰的崖洞墓。发掘的4座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和四个耳室组成。2、3、4号墓墓室皆由前、后室组成,前室两侧又各置两个侧室。5号墓较小,为单室墓。4墓各置3车和马若干匹,均位于墓道侧的二耳室中。甬道侧的二耳室主要放置粮食、禽畜和食品。前室两侧的四侧室主要放置礼乐器、生活用具及钱币等。3号墓出”王庆忌”铜印,发掘者依此将其定为鲁孝王刘庆忌之墓[15],但有人对此持异议[16]。
(三)长清济北王墓
西汉济北国原为齐国济北郡(今山东省东阿县及其周围地区)。因在清除诸吕势力中有功,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东牟王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都卢县(今长清西南),次年因反叛兵败自杀,国除。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复立齐悼惠王子、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徙淄川。次年,徙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传三代,至刘宽时国除[17]。
1995年在山东省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西南、西汉济北国国都卢县东北四公里双乳山发现大型汉墓两座[18],一大一小,东西并列。清理一座,为”甲”字形石圹竖穴式木椁墓,坐南朝北,主要由封土、墓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道与墓室之间有阙门。墓室南北长25米、东西宽24.3米,深5米,底部倾斜,南高北低。椁室位于墓室的底部中央偏北,葬具为二椁三棺,外椁与内椁之间分为东、西、南、北4个边箱。墓葬中发现铜器、玉器、漆器、铁器、陶器、金饼、钱币等随葬品2000余件,墓主未着金缕玉衣,但有玉覆面、玉枕、玉手握等随葬。墓中共发现马车5辆,其中大车3小车2、另有马1匹。所出20枚金饼中有7枚刻画有”王”字,发掘者推测墓主为西汉末代诸侯王刘宽之墓[19],但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20]。
(四)昌乐淄川国王后墓
淄川国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今临淄、寿光、昌乐三县交界地带),为原西汉临淄郡属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2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贤为淄川王,都治剧县(今昌乐西北)。景帝三年(公元前152年),刘贤因叛乱被诛。同年徙济北王刘志为淄川王,传八世,王莽篡位(公元8年)的第二年废,历时170余年[21]。
1987年在山东省昌乐县县城西六公里处发现两座西汉墓葬,东西并列。发掘一座,为凿山竖穴石坑洞室墓,由甬道、南室、北室及四个耳室组成。墓道作竖井式,边长四
米,深11.7米,墓道底部接甬道。南北两室分别开凿于甬道两头,四耳室则分别凿于北室的西、北、东三壁上,南室、北室及四个耳室均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弧形顶,并设门框、木门。墓中出有”淄川后府”封印85枚和”淄川宦谒”铜灯,故定为淄川王后墓,与之并列的另一墓推测为淄川王墓,年代在西汉中期[22]。
(五)巨野昌邑王墓
昌邑国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和济宁两市交辖地带,属汉代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武帝立子刘髆为昌邑王,都昌邑(今金乡西北),传二世国除。
昌邑王墓位于今山东巨野东南,为凿山竖穴石室墓,由墓道、封土、墓坑和墓室等四部分组成。墓道长60.5米,前部宽7.1米,置木车1辆、马4匹。墓道内垒筑两堵石墙。墓门也以石墙封堵。墓室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室置漆器、铜器;后室低于前室50厘米,有二层台,室中置一棺一椁。棺内外有大批玉器、铁兵器,铭刻的铜器和药石。墓坑和墓上坟丘均采用夯土石块分层填筑。根据地望与史料接合推测墓主为公元前100年封于此的昌邑王刘髆墓。
(六)章丘济南王墓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分封齐悼惠王的儿子刘辟光为济南国王,公元前154年,刘辟光参加”七国之乱”,兵败自杀后济南国除[29]。
危山济南王墓位于山东省章丘市之西的平原与山地交界处,2003年经考古勘探发现。整个陵区分为主墓室、半山腰陶制品制作区及陪葬坑、山脚东部陪葬坑及墓区、山脚西部陪葬坑和墓群四个区。主墓室位于危山顶部,墓上有半圆形封土和地上建筑。墓室为甲字形竖穴岩坑墓,大致20米见方,墓道长40余米。半山腰陶制品制作区发现三座烧制车马俑的陶窑。山腰东部发现两座车马俑坑和一座墓葬,陪葬墓已被盗,但仍残存有铜弩机、铁镞、弹丸等武器和陶罐、盆、漆壶、盘等生活用品。年代在文景之际。危山汉墓兵马俑坑是我国目前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咸阳杨家湾汉兵俑和江苏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后的又一重要兵马俑发现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30]。
(七)徐州楚王墓
西汉曾三次封楚,公元前202年高祖封异姓诸侯王韩信于楚,都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但很快被除,未留下王陵遗迹。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于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至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因第八代楚王刘延寿谋反除国,为第二次封楚。公元前51年,宣帝封子刘嚣为第九代楚王,亦都彭城,传三代,至王莽时绝[38]。目前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楚王或后陵的有8座,为:小龟山汉墓(南墓、北墓)、东洞山汉墓(M1、M2)、北洞山汉墓、驮篮山汉墓(M1、M2)和狮子山汉墓及其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凿山为藏”,且均属于西汉时期。其中北洞山汉墓、狮子山汉墓、驮篮山汉墓(M1、M2)四墓坐北朝南,都有长墓道,墓室结构近似,年代较早;其余四墓则坐东朝西,墓道短、甬道较长,墓室结构略同,年代较晚。下面分别介绍:
1. 小龟山汉墓[39] 位于徐州市西北8公里九里区小龟山。此墓由两条墓道衔接两条甬道,南北平行并列,两条甬道后各有一墓室,实际上是一组夫妇异穴合葬墓。二墓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若干侧室、耳室组成。南墓全长82.5米,北墓长83.5米。从残存遗物判断,前中后室象征前庭、中堂、后寝,耳室和侧室为车马库、仓库、饮食库和庖厨室之属。由于南墓出土”刘注”龟钮银印一方,故认定其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之墓,年代在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该墓之西有其附属墓,编号龟山汉墓M1。
2. 东洞山(石桥)汉墓[40]
位于徐州市区东北下淀乡石桥村南,洞山北麓,为崖洞墓,两墓道南北平行并列,相距仅10米。南墓规模较大,全长61米,墓道长4.2米,甬道长46米,甬道北侧有一耳室,甬道后接前室、后室附4个侧室。北墓墓道已毁,甬道长19.9米,后接一主室。出土器物167件,其中铭刻”明光宫”、”王后家”、”赵姬家”铜器多件,故推定北墓墓主为某代楚王后,南墓墓主为某代楚王。
3. 北洞山汉墓[41] 位于徐州北10公
里京杭大运河的北岸,系石室墓,早年曾被盗。由墓道、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全长66.3米。主室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体建筑有侧室、耳室、前堂、后寝8间,主室墙面用石粉涂平,髹漆后再涂朱砂,用以防腐防潮。附属建筑共计11间,当为其府库仓储,有储藏室、更衣室、浴间、厨房、井、灶、厕所等,还有舞乐宴饮的场所。该墓虽曾被盗,但还清理出有金器、铜编钟、门锁铺首、弩机箭头、玉器、漆器、陶俑、钱币等珍贵文物。其中半两钱总数约有七八万枚。此外还出有铜印,如”楚宫司丞”、”虹之左尉”等印。7个小壁龛有彩绘陶俑,共222躯,历史、艺术价值较高。墓中出土有金缕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
4. 驮篮山汉墓[42] 位于徐州市东北郊驮篮山东西两山丘的南麓,两墓均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甬道内均以大型塞石封堵,自西向东编为一、二号墓。一号墓墓道长26米,洞室长27.74米,两侧凿有三组对称耳室,后面是前堂和后寝。二号墓结构亦同,
只不过稍小点。两墓不仅有常见的前堂、后寝、耳室等,还设置有厕间、沐浴室、武库等。墓室雕琢细致平整,以澄泥涂遍,外敷朱漆加以装潢,墓室四周并有排水的设施。两墓早年被盗,仍出土文物千余件。两墓形制相近,建筑风格及出土文物时代特征一致,均属西汉早期。一号墓的墓室规模均优于二号墓,并发现有用以贮藏铁甲和兵器的武库,故推断一号墓主人应为男性,二号墓是附葬墓。
5. 狮子山汉墓及其兵马俑陪葬坑[43] 位于徐州市东郊的狮子山汉墓 “凿山为藏”,墓全长117米,面积851平方米。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和陪葬墓等部分组成。墓主所着金缕玉衣为用4000片和田玉作质料的上好玉。此墓共清理出汉半两钱17万枚之多。东西排列的3个小耳室未经盗扰,清理出金带扣4个,每个重390克,金羊头浮雕饰物。此外还见大量玉器、铜容器、铜兵器等。此外,在墓室里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官印,总数有200多枚,封泥80余枚,这为研究西汉早期楚王国官制、区域地理及中央与诸侯国的行政关系提供了翔实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在该墓以西约500米处发现一处附属该墓的兵马俑坑,目前共知有3处,出土兵马俑2000余件。这在汉代诸侯王墓中是少见的。
徐州8座楚王墓,目前仅有龟山2号墓可确定墓主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及后,其余墓墓主争议均较大。西汉有楚王12个,早于刘注的有刘交、刘郢(郢客)、刘戊、刘礼、刘道。由于大家在北洞山汉墓、驮篮山汉墓(M1、M2)和狮子山汉墓四墓早于刘注墓已形成共识,因而有关这四墓的墓主也就在刘交、刘郢(郢客)、刘戊、刘礼、刘道之间产生分歧,目前尚无定论[44]。石桥二墓稍晚于刘注墓,有可能为后于刘注的刘纯或刘延寿夫妇墓。
(八)永城梁王墓
在西汉历史上曾四封梁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异姓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定陶),公元前197年因叛乱国除。同年封子刘恢,公元前181年,吕后徙恢为赵王,改封吕产为梁王,一年后吕产因叛乱被诛。公元前178年,封文帝子揖为梁王,后坠马死。公元前168年,改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称梁孝王,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这是西汉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封梁。由于孝王曾几次对中央构成威胁,公元前144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除长子共王外,其余四王皆一代而终,封国并入汉郡。共王后传七代,至王莽篡汉后,国除[49]。根据历史资料,西汉梁国的八代九王墓都葬在今河南省商丘地区永城县东北部的芒砀山群,目前已在该区保安山、黄土山、夫子山、铁角山、南山、窑山和僖山发现大型陵墓18座,经发掘可以认定为梁王(后)
的大约8座:保安山一、二、三号墓,柿园村汉墓,窑山一、二号墓和僖山一、二号墓。其中以保安山梁孝王、后墓保存较好[50]。
保安山一号墓位于保安山南峰,以山为陵,墓顶有封土,并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迹。整个陵区用夯土筑成平面近方形的大陵园,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50米。在东门外有类似阙的建筑。两墓均为开凿在山岩之中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耳室、主室、回廊及许多侧室组成。甬道两侧有3个耳室、1个侧室。甬道后通主室,主室两侧有6个侧室,四周凿成回廊,回廊四角有四个角室。惜因墓内盗掘一空,对各室性质无法判断。保安山二号墓在北峰,距一号墓约200米,二者南北并列,亦为大型崖洞墓。只是规模更大,由东西两墓道、三甬道、前庭、前室、后室、回廊及30个侧室构成。前庭北壁两侧室为车马厩室,东甬道两侧的四侧室出有成束的剑、镞等兵器和车马器。前室(又称”东宫”)出土宴饮器具,估计象征为墓主待客之所。”东宫”两侧有6个侧室,应为庖厨和仓储之所。后室(又称”西宫”)象征墓主后寝之所。根据勘查结果两墓使用同一陵园,考虑到其位置关系及墓中所出刻有”梁后园”的铜印,发掘者推测为梁孝王夫妇墓。但对两墓具体所属有人持异议[51]。保安山三号墓位于梁孝王墓陵园范围之内,为土坑竖穴结构,形制较小,曾遭盗扰,现发现金缕玉衣残片586枚,玉璧、玉环、玛瑙贝、青铜镜等遗物若干,根据所出半两钱,发掘者推测该墓为梁孝王夫人墓。
柿园汉墓所在山为保安山南部的余坡,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周围原有陵园建筑。墓葬结构为依山开凿的崖墓,从西向东依次为墓道、甬道,最后是主室、巷道及各个侧室。墓全长95.7米,面积383.55平方米。墓葬曾遭盗扰,但仍发现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墓道底部东南角所发现的钱窖有钱币225万枚,均为汉半两钱。墓中还发现随葬车25辆及分属于100多匹马的马饰件。墓室顶部的壁画绘制技术代表了西汉绘画的最高水平。根据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墓葬年代在下西汉景帝至武帝早年之间。
窑山两座汉墓南北并列,均为”甲”字型石室结构墓。由于两墓曾遭盗扰,原遗物摆放情况已不清,各发现金缕玉衣残片一套,其他玉礼器、青铜器等文物若干。根据墓葬形制推测为西汉晚期某代梁王墓。
河南僖山一号墓,为凿山竖穴墓。地面上有封土,墓道用408块塞石封堵。墓室用方形石块垒砌四壁,墓口以长石条封盖。墓主着金缕玉衣,出土了精美鎏金器、玉器等。该墓体现了从黄肠题凑向黄肠石过渡的特点,年代在西汉晚期[52]。僖山二号墓与之背向而葬,结构为竖穴石室墓,出土玉衣片若干及玉礼器和玛瑙、铜钱等,应为某代梁王后墓。
参考资料: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第1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文化与汉代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和田玉是在哪个朝代流行起来并具有收藏价值的。
和田白玉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作为贡品、礼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也是从夏商时期开始,人们将和田玉视为珍宝上品,只有有权利地位的人才可以拥有。也就是说此时,和田玉就已经拥有了收藏价值。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战国时期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也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到了秦朝,著名的和氏璧,就是和田玉,它的价值可以让秦始皇用几座城池去交换,可见当时的和田玉价值究竟多高。自秦朝以后,和田玉作为上品礼物,是链接中原与西域各地的桥梁,与此同时,各路文人雅士都愿意佩戴玉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到了宋代更是由于手工业的发达玉佩种类样式变的多了起来,所以宋代是真正让玉佩流行来起的朝代。
到了近代,由于一些客观的战争原因,使得和田玉价值和品相有所落寞,直到近20年和田玉才又一次拥有了他的价值,人们也在不断地挖掘它更大的价值。
该文章由作者:【冷藏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