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定专家(玉器鉴定专家王敬之)


中国十大古玩市场 的鉴定团队或者专家都是谁呢?

国内十大鉴宝专家:1耿宝昌(中国国籍)、2马未都(中国国籍)、3李鉴宸(新加坡国籍)、4吕成龙(中国国籍)、5赵青云(中国国籍)、6李知宴(中国国籍)、7丘小君(美国国籍)、8杨伯达(中国国籍)、9翟建民(中国香港籍)、10金申(中国国籍)

北京著名玉石收藏家的介绍

玉石历史同样悠久,如岫岩玉。硬玉只指翡翠。那么北京著名玉石收藏家是谁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北京著名玉石收藏家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北京著名玉石收藏家的介绍:蒋喜

苏州人,一九六四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著名玉石雕刻家、玉器 收藏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收藏家玉器分会会长。17岁开始从事玉石雕刻,虚心求学, 博采众长,技艺有了长足进步,尤擅长仿古 玉雕,对殷商、春秋战国、两汉筝 古代玉器深有研究。其仿古作品不但具有“古味”,更达到了神似,作品曾在《 文物世界》、 《收藏家》、《蓝田山房》等专业杂志发表,并被海内外玉器收藏家收藏。

他对高古玉器,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白玉《 望天吼》获“2008中国 玉器百花奖(广州)金奖”。

北京著名玉石收藏家的介绍: 李天保

李天保,笔名扬眉笑。出生于1950年6月30日。江西省金溪县人。现居住厦门市。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红山文化古玉研究俱乐部理事、厦门莳兰斋古玩艺术品鉴赏中心鉴定师、福建省冠豸山艺术品鉴定中心特聘玉器鉴定专家。

李天保出生于书香世家,爱好收藏古玩艺术品,特别是古玉器。在三十多年的收藏时间里,集藏了三百多幅字画、几百件古玉器、古陶瓷及文房杂件。而对古玉器更是情有独钟,从史前玉饰的简朴神奇、商周玉饰的典雅古拙、春秋战国玉饰的繁华缛丽、两汉玉饰的生动活泼、隋唐玉饰的绚丽多彩、两宋玉饰的秀丽清新、元代玉饰的粗犷豪放、再到明代玉饰的吉祥瑞丽和清代玉饰的丰富精美等等。玉饰的历史就像是一部7000多年的文化长卷,神奇而又辉煌。鉴赏玉器,非但要历练多年的眼力,更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缘”。若喜欢上那件玉饰,得与不得间,便是所谓的玉缘。愿天下玩玉者。都能随缘得到一块好玉。

玉器之美,诚然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但是金无足赤,玉无完玉,它的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恰恰可以化瑕疵为神奇,妙笔生花,让玉石的美表现的更全面、更传神。所以说“山岳之精英,人文之精美”,这种人文美的蕴含,使玉超越了“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不仅反映了一个朝代巧夺天工的技艺,更展示了那个时期超凡的民族智慧。

这些老玉之中,李天保最喜爱汉代的雕琢工艺。据介绍,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但自己又有所发展,其中陈设玉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很多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比如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在李天保的收藏中,有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品。这件汉代的和田碧玉雕百寿双兽耳衔环壶,42.5*20厘米,通体和田碧玉,四面带盖共有216个寿字, 有些寿字现在字典已无法查找。李天保介绍,在玉壶上采用减地技法琢出百“寿”字,有古人的书法艺术内涵,并且采用掏膛,镂琢套环等多种复杂的古代碾磨技法而琢成。玉器经过长时间的地下掩埋受到土质里物质作用会产生色质的变化,这叫做“沁色”。 老玉不同的“沁色”是受到掩埋土周围物质不同而有差别的。这只玉壶满布青铜及朱砂沁,沁色漂亮,色浆浑厚,实属难得。除了沁色外,李天保的收藏中还有因年代久远产生钙化的老玉,玉的表面会形成一层皮壳,年代越久皮壳就越明显。

玉是有灵性的,他喜欢握玉在手中,轻轻地抚摸,慢慢去感受玉的气息,有体温有心跳,有温润的体贴,好像可与思绪共鸣,安心静气。李天保玩玉爱玉,绝非为求占尽与获得,而是残缺不弃,欣赏如一,为的只是怡情养性,宽仁礼让的那份心境。

王红旗:用《古玉鉴》缔造完美人生

古玉鉴定家王红旗近照

初闻王红旗的大名源于他著述的《古玉鉴》,在一次新书推介会上,《古玉鉴》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业内业外的爱书者一经翻阅便爱不释手,书中的内容给读者第一视觉是冲击、是震撼,书中的内容更是以专业水准高、实战性强、丰满不做作而博得众人的赞誉。都说文字如其人,从他撰著的字里行间里,笔者读到了秉承正直善良、贤尊业敬的高雅之风。在费尽周折的几经打探中,通过朋友多方努力,笔者终于有幸在他的古玉文化研究会得以走访到这位古玉收藏鉴定奇人,并得以形成这篇高端人物的访谈。

谈及古玉收藏与鉴定,王红旗在淡定中娓娓而谈、如数家珍,从年少对古玉浓厚的兴趣,到今天在业界出类拔萃的骄人成绩,每走一步都可谓是坎坎坷坷,其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异常艰辛形容不算为过。

古玉鉴定家王红旗著述的《古玉鉴》

王红旗告诉笔者,自己二十多年走过的人生之路几乎全部倾注在古玉收藏和研究上,多少年的羁绊过往,每每回忆起来总是有说不出的心酸:摆过地摊、住过几十元的地下室、挨过坑、受过骗、经济上蒙受过巨大损失,苦和累轻舟已过,但在他骨子里,最不能容忍的是古玉文化被无形的践踏。面对自己丰富的收藏和研究成果,责任和担当就成为他弘扬古玉文化的一个永久追求。

流年似水,几经沉浮,王红旗在业内发展地风生水起,曾在多地成功举办龙山文化个人藏品展;所藏的部分玉器得以入选《第二届民间古玉展暨精品展》;2010年3月,王红旗如愿在“齐鲁文化古玩城”建立展馆;同年倡导成立了“潍坊市古玉文化研究会”被推举为会长;在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频道,连续6集《斑斓古沁》古玉鉴定讲座及30集《收藏玉文化》地播出,王红旗在业界内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

古玉鉴定家王红旗著述的《古玉鉴》

让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是王红旗在央视这个大舞台创造的业绩,2014年十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组慕名从北京远赴潍坊,摄像机与镁光灯见证、肯定了王红旗半生古玉的情怀,做为一个民间草根古玉收藏、鉴定家,能登上如此大的舞台实属少见。采访现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2015年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再次来到潍坊录制王红旗的节目,让所有关注他的视线再次聚拢到这个高水准的媒体平台上。

王红旗通过半生的努力和沉淀,为古玉收藏和鉴定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家园,或许是他超凡的技能和高尚的人品所在,央视《探索发现》在栏目中始终如一的坚持以古玉鉴定专家来肯定王红旗在业务上的丰满。

古玉鉴定专家王红旗著述的《古玉鉴》

有了鉴定的精炼,便有了业务上兴旺,数年间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台等地慕名而来的鉴定者不计其数,王红旗从来都是以入微的鉴定水准,毫无保留地来完成前来鉴定者的心愿。王红旗的一位友人告诉笔者,王红旗对前来鉴宝的人士从来都是免费鉴定,也不会收费开具鉴定证书,他看重的不是价值观的取向而是责任和一种担当。

随着鉴定水准被越来越多的人士认可,王红旗在两年前开始萌生出书的念头,面对诸多的古玉收藏者,王红旗决定为古玉鉴定开辟一条直通车,更多的是对古玉鉴定有需求的人们提供通俗易懂的鉴定思路和方法。凭借多年的鉴定实践和经验,王红旗以“吾非圣贤、亦无大德”更无“好为人师、争名夺利”的人生理念,利用近两年的时间,把近二十年的古玉鉴定经验,把已经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所有鉴定知识,毫无保留的著述在《古玉鉴》一书中。2016年,《古玉鉴》一书一经问世,在社会上便引起强烈反响。

先锋派作家王新在采访时与古玉鉴定专家王红旗留影

王红旗说,我之所以要出这本著述,就是要开辟一条古玉鉴定的捷径,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更为的是在强调人品如玉品的真谛,玉的美德,是无以伦比的,古玉鉴定如同人生旅行一样,如何通过玩玉,将玉品和人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是我的追求,无论我们走到何等的顶峰,高度不是终极的目标,只有过程才是我们永恒的收获。

责编:孙颖芹

国内十大鉴宝专家都是哪几位?

沈珠 —-玉器鉴定专家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原主任助理,副研究馆员。专长为玉器鉴定。

沈珠先生出身文物世家,自1975年起从事文物鉴定、征集、管理及相关工作,接触各类传世文物逾百万件。近年来在“春水玉”、玉带饰等方面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引起同行广泛关注。并在大量专业书刊中发表学术性论文。

1986年,代表国家文物局在天津组织接受外贸移交160余万件文物,参加了清点、鉴定、评估工作的全过程。

1980-1997期间,负责统筹全国特许文物出口工作,在征集文物工作期间参与征集文物5000余件,一些特别珍贵文物已经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7年在“全国博物馆专业人员玉器鉴定研修培训”,提出确有实效的教育培训模式,培训效果显著。杨峥 —-陶瓷、玉器鉴定专家

1956年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资质资格认证中心副主任。从事文博工作30年,主要做文物征集和

鉴定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主要研究瓷器、玉器。

窦一民 —-玉器、铜佛、陶瓷鉴定专家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研究委员,文物保管处处长

1980—2000 年:参加中心前身文物总店对四十万件各类文物的整理工作。

1980—1982 年:参加8万件玉器的整理工作。

1985—1988 年:参加十余万件陶瓷文物整理工作。

1982—1990年:参加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山东玉器学习班,北京文物局举办的玉器中级班及国家文物局在南京举办的印章、织绣培训班。

1998—2000 年:参加铜佛、玉器、陶瓷、杂项等文物的整理工作。

1996 年:撰写《龙的轨迹》一文4000字。

2000 年:主持并参与《简金集》《铜佛卷》《陶瓷卷》《玉器卷》编写工作。在书中担任责任副主编,前后共撰写文章、文字说明十余万字。

2000—2001 年:授中心委派前往香港中艺协助文物商品征集、鉴定、定价、销售。2004年参加国家组织重点文物征集工作。参加数十起有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对文物鉴定组、海关、博物馆、文物商店及社会教学培训工作。

杜卫民 —-陶瓷鉴定专家

1992.7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到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工作至今。从事文物保管、征集、销售等工作。撰写有《瓷器鉴定与收藏》、《古玩存世量与价值评估》等专著。胡朝晖 —-陶瓷、中国字画鉴定专家

现在就职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1994年9月-1997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古陶瓷鉴定专业,师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和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叶喆民先生学习中国古陶瓷鉴定。考古学硕士,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从1997年9月至今从事中国古陶瓷、中国字画鉴定工作。从2008年至今根据平日工作见闻所写的《文物鉴定日记》在《文物天地》上已连载十三期。

鉴定经历:

2000年,受德国驻中国大使莫斯先生邀请,对他所收藏的中国清代瓷鼻烟壶进行鉴定。

2005年春,受新加坡大华银行邀请,对大华银行所藏中国古陶瓷和中国绘画作品进行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自从面世以来,造假频频,被神秘化的红山古玉鉴定,使得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那么红山文化玉器怎么鉴别呢?下面我带您了解一下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别方法

材料

鉴定红山玉石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材料。红山玉器一种是用老岫岩玉,主要产自辽宁省一带。老岫岩玉的硬度较低,有5到6度,达不到6度那么硬。再一种就是新的岫岩玉,还有一些是杂玉、玛瑙和水晶。周南泉认为,如果材料不对,再好的做工和玉料也不可信。例如,冒出像和田玉的制品,即使材料再贵重,也不是红山文化玉器。

工艺

在红山文化时期,穿孔工艺是用棍子带动解玉砂磨制出来,据现有资料了考证,红山文化时期尚未使用金属工具,制作时是不可能使用金属工具直接或间接去完成的。红山文化玉器打磨,主要使用的物质是皮革,不是通常那样用它们包在轮子上,用器具带动轮子转动,直接在玉器表面摩擦,而是用手拉动皮革两端压住砂浆在玉器表面来回拉动琢磨。因此,红山文化玉器边缘较薄,多有刃状感。另外,红山文化玉器的阴线刻纹,主要是用动物骨或棍条拉动解玉砂完成,所以线条较粗放。周南泉给记者对比了两件真伪红山古玉,真品的凹槽处没有砂轮磨痕,而赝品的凹槽处有明显直接用轮子磨出的痕迹。

颜色

从颜色上来看,红山玉器除了少量以外,大部分颜色比较淡,不是很深。五六千年的时间,颜色基本上比较淡薄,加上古代留下了沙的感觉,颜色比较均匀,比较旧。周南泉拿出一块红山玉器赝品,颜色有明显差异,“一些赝品中有很明显的色彩差异,一看就是染色的。”

造型

红山古玉的造型都很有特色。总的感觉比较神秘。做出的造型似像不像,例如玉猪龙,从图案上看就是猪和熊的造型结合,它的耳朵像猪,身子像熊。红山玉器就目前来看,固定的造型大概有几十种,像猫头鹰就是一种图腾崇拜。周南泉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人对于这种昼伏夜出的动物感到很神秘,还有蝉的造型也较多。上面提到的真假赝品中,赝品是兔子造型,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兔子造型的红山玉器。另外,立体的器皿较少,但也有一些,比如口呈椭圆形的罐子,现代机器也很难做出这种造型。

用途

红山先民制作玉器的用途就是三种:使用、佩用、祭祀。周南泉猜测马蹄形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有可能是用来做枕头的,和他收藏过一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枕造型上颇为相似。还可能是用来做兵器,套在胳膊上可以用来防御野兽的攻击。像猪龙和C形龙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崇拜的动物,是一种图腾,保佑子子孙孙的繁衍。

综合角度

总的来说玉器虽然是年代比较长,界定比较宽,但是通过统计,加上文献和出土的各方面资料,可以摸索出年代规律。 “根据材料、颜色、工艺、造型、功能某一方面判定,像是颜色新不对、现代工艺痕迹不对。有些得从各个方面考虑,比如和当时的情况是否相符,不是一下子定死的。”周南泉说,他在鉴别时造型仅仅作为参考,最主要的是抓住颜色、工艺和熟旧感觉。

红山文化玉器专家简介

周南泉

周南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业内最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之一,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首席专家等众多头衔,被人称为“玉界泰斗”

玉器鉴定专家(玉器鉴定专家王敬之)

该文章由作者:【为医消得人憔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