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长什么样子图片(蟋蟀长什么样子图片大全)


蟋蟀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昆虫记》中蟋蟀的外形如下:

蟋蟀的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头圆、胸宽,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咀嚼式口器,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

生活特征如下: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蟋蟀捕捉原则

1、待蟋蟀性成熟后捕捉,尽可能让蟋蟀在自然界留下后代,因此捕捉时间不宜太早。

2、捕成虫,留若虫,捕雄虫,留雌虫,对不需要的蟋蟀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无故弄死。

3、捕捉数量要节制,决不可进行扫荡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点,对稀有种类,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种群数量。

蟋蟀长什么样子图片(蟋蟀长什么样子图片大全)

蟋蟀是长什么样子?

蟋蟀的样子: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蟋蟀的生长繁殖:

蟋蟀的繁殖经过卵 – 若虫 – 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

雌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

若虫蜕皮6次(即6个龄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

这是什么虫子,还会跳?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种会跳的虫子是蟋蟀。蟋蟀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善于跳跃。蟋蟀是杂食性昆虫,对人没有什么危害,它的特征比较明显,很容易辨认,其成虫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

蟋蟀一般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

蟋蟀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蟋蟀外形描述如下: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又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蟋蟀的繁经过卵 – 若虫 – 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品种有: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大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中华灶蟋等。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该文章由作者:【安东尼达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