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和水晶什么结构(玉石和水晶什么结构相似)

水晶、玛瑙、玉、翡翠的联系和区别

水晶、玛瑙、玉、翡翠区别为:颜色不同、产地不同、摩氏硬度不同。水晶、玛瑙、玉、翡翠都从地底下、岩洞中的矿藏中开采,都可以作为饰品。

一、颜色不同

1、水晶:水晶通常有紫色、黄色、茶色,粉色等多种颜色。。

2、玛瑙:玛瑙通常有绿、红、黄、褐,白等多种颜色。

3、玉:玉通常有白、黄、青、青白、碧、墨、花多种颜色。

4、翡翠:翡翠通常有蓝、绿、红、棕等多种颜色。

二、产地不同

1、水晶:水晶在世界各地均有水晶产出。如中国、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巴西、德国、俄罗斯、缅甸、阿富汗等。

2、玛瑙:世界上玛瑙主要产地有中国、印度、巴西、马达加斯加、美国、埃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墨西哥、美国和纳米比亚等。

3、玉:软玉绝大多数在中国境内出产,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

4、翡翠:翡翠主要分布在缅北、中国、危地马拉、日本、美国、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地。

三、摩氏硬度不同

1、水晶:水晶的摩氏硬度一般在5.5-6度之间。

2、玛瑙:玛瑙的摩氏硬度一般在6.5-7度之间。

3、玉:玉的摩氏硬度一般在5.5度至6.5度之间。

4、翡翠:翡翠的摩氏硬度一般在6.5-7.5度之间。

水晶和玉石的区别?

每日头条

一、水晶

水晶是石英家族的成员,是最常见的矿物质之一。通常形成於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化学式Sio2,莫氏硬度为7,晶体端部呈菱面六面体柱形或角锥形,晶面通常有条纹与玻璃光泽,内含物丰富。

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晶体,当含微量元素Al、Fe等时呈粉色、紫色、黄色,茶色等。经辐照微量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色心,产生不同的颜色,如紫色、黄色、茶色,粉色等。含伴生包裹体矿物的被称之为包裹体水晶,如发晶、绿幽灵、红兔毛等,内包物为金红石、电气石、阳起石、云母,绿泥石等。

评价标准

水晶的评价标准和高端宝石有所不同。多数高端宝石把颜色放在评价的第一位,而对水晶来说,颜色和净度(水晶行业称作晶体)是近乎同等重要的因素。

颜色

对任何宝石来说,颜色都是非常重要的,水晶也不例外。如果是水晶晶体是有颜色的,如粉水晶、黄水晶、紫水晶等,其颜色评价的最高标准则是明艳动人,不带有灰色、黑色、褐色等其他色调。如粉水晶,颜色以粉红为佳;紫水晶,要求颜色为鲜紫,纯净不发黑;黄水晶,要求颜色不含绿色、柠檬色调,以金橘色为佳。对於发晶来说,晶体的颜色也是很重要的。相同发丝的金发晶,晶体完全无色(白水晶)和晶体略偏茶色,肉眼的视觉观感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前者的价格会高於後者。

净度

水晶与高档宝石的净度要求有很大不同。高档宝石稀少罕见,所以一般人们普遍对高档宝石的净度不会过於苛求。而水晶的产量著实大得惊人,所以通常人们会要求水晶净度越高越好,尽量避免有较明显的内含物的水晶。

杂质

如果水晶内部杂质中有传说中人物的造型,如佛、星座、生肖等价值可能要高於同等颜色和净度的水晶。

国家还并未给天然水晶提供一个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水晶品种繁杂,每一品种都有他不同的评判标准。

二、玉

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软玉狭义上是指和田玉,广义上包括岫巖玉,南阳玉,酒泉玉等十多种软玉。很多软玉历史同样悠久,如岫巖玉。硬玉只指翡翠。

软玉标准

1.颜色:白色最佳,羊脂玉为最佳。其它各色也有佳品。黄玉紫玉色浓的好,墨玉墨点多的好。玉颜色内蕴通透的好。

2.种类:和田玉最佳,其它玉种亦有佳品。

3.历史:古玉最佳。关於古玉的划分标准,有人认为民国时的玉为古玉,也有人认为汉以前的玉为古玉。

4.雕工:软玉硬玉不同,软玉更注重雕工的。

硬玉标准

1.颜色:绿色最好。最好的绿色翡翠是正阳绿(指鲜艳翠绿色)。

2.种类:最好的翡翠是「玻璃种」又称「灵地儿翡翠」。通透程度十分高。

3.坑:一般老坑比新坑好,籽料比山料和半山料好,半山料比山料好。

4.大小越大越好。不过当前大块的翡翠少见了。

软硬玉不同之处

1.软玉比硬玉更注重历史,雕工等内在的韵味。同样的一块玉(软玉),如果是古玉(软玉)价值会高许多。

2.硬玉比软玉更注重颜色,大小。一块新玉(翡翠)如果质地很好,比一块古玉(翡翠)价值高。

3.两者都注重「水头」。但软玉「内蕴」,翡翠「外张」。在灯光下,软玉色泽是灰暗的,翡翠却很耀眼。当然其寓意不同。

颜色分类

和田玉玉质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四类,记载中有红玉一说,但至今未见。

1、白玉:白玉的颜色由白到青白,叫法上也多种多样,且比喻的也很形像,有季花白、石蜡白、鱼肚白、梨花白、月白等。白玉是和田玉中的高档玉石,块度一般不大。但白玉子又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质量最佳,有的白玉子经氧化後其表面又带有一定颜色,秋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枣色叫「枣皮子」。都是和田玉名贵品种。还有就是通过皮子可以评定玉是否是籽玉。

白玉按颜色还可分为羊脂玉和青白玉

(1)羊脂玉: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种,当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2)青白玉:青白玉以白色为基调,在白玉中隐隐闪绿、闪青、闪灰等,常见有葱白、粉青、灰白等,属於白玉与青玉的过渡品种,和田玉中较为常见。

2、黄玉:黄玉由淡黄到深黄色,有栗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黄玉十分罕见,在几千年探玉史上,仅偶尔见到,质优者同等於羊脂玉。

3、青玉:青玉有淡青色到深青色,颜色的种类很多,其颜色深浅不同,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翠青等。和田玉中青玉最多,肉质细腻的青玉这两年价值也不断的攀升。

4、墨玉: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云雾状条带状等。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等。在整块料中,墨的程度强弱不同,深淡分布不均,多见於与青玉、白玉过渡。一般有全墨,聚墨、点墨之分。聚黑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较聚集,可用作俏色。点墨则分散成点,影响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块的,其黑色皆因含较多的细微石墨鳞片所致。

皮色分类

璞玉的外皮,按其成份和产状等特徵,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

色皮:和阗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玉皮有各种颜色。玉石界以各种颜色而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等。从皮色可以看出子玉的质量,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为上等白玉好料。同种质量的子玉,如带有秋梨等皮色,价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於1毫米。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由於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有经验的拾玉者,到中下游去找带色皮的子玉;而往上游,找到色皮子玉的机会就很少。此外,在原生玉矿体的裂缝附近也能偶尔发现带皮的山料,这也是由於次生氧化形成的。

糖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层黄褐及酱色玉皮,因颜色似红糖色,故把有糖皮玉石称为糖玉。糖玉的糖皮厚度较大,从几厘米到20–30厘米,常将白玉或青玉包围起来,呈过渡关系,糖玉产於矿体裂隙附近。糖玉是氧化环境的产物,系和田玉形成後,由残馀岩浆水沿和田玉矿体裂隙渗透,使氧化亚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的结果,糖皮即为氧化铁染的结果。

石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围的围岩。围岩一种是透闪石化白云大理石岩,再开采时同玉一起开采出来,附於玉的表面,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他经流水或冰川的长期冲刷和搬运後,石与玉则分离。围岩另一种是透闪石岩。如和田玉再形成过程中交代了粗晶状的透闪石,由於交代不彻底,在玉的表面常附有粗晶透闪石,这种石皮与玉界限过渡。叫阴阳面,阴面是指玉外表的这种石质。

御府工坊提示购买和田白玉大致从以下角度去判断:首先观查白度等级够不够,再看玉液的润度够不够,即玉质是否细腻,水线所占比例,仅占一两条,没有什麼问题,玉花所占的比例,杂质多不多,玉面有无裂缝,要是喜欢皮色最後再看玉的皮色是否艳丽,秋梨皮、枣红皮、鹿皮、撒金皮~~~这些都是和田玉的名贵品种,但要防止假皮哦。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原则,相信你会选上一块不错的玉。

三、宝石

宝石从概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宝石和玉石不分,泛指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

狭义的概念有宝石和玉石之分,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成宝石首饰的单晶体或双晶,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如钻石、蓝宝石等;而玉石是指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集合体或岩石,如翡翠、软玉、独山玉、岫玉等,同样既包括天然的,又包括人工合成的。

宝石是指那种经过琢磨和抛光後,可以达到珠宝要求的石料或矿物装嵌。该色泽美丽、硬度高、在大气和化学药品作用下不起变化的贵重矿石,可用作仪表轴承、研磨剂、装饰品等。而可以制作首饰等用途的天然矿物晶体,如钻石、水晶、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变石、猫眼)绿帘石等。

宝石分类

宝石多为单矿物晶体,透明者加工成刻面,半透明至不透明者常加工成素身饰品,後者部分具星光和猫眼效应。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猫眼为举世公认的五大珍贵宝石,具保值和收藏价值,其馀属中低档宝石。

钻石:透明色美的钻石是贵重的宝石,因其具很高的硬度,辉度和火彩(具强色散性),在宝石中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宝石,其中透明物色或蓝色者价值最高。评价钻石主要依据是重量,颜色,洁净度和切工四大因素。

彩色宝石:指那些有颜色的宝石,比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石、金绿宝石、金水菩提、碧玺、尖晶石、石榴石、丹泉石、托帕石、锆石、橄榄石、变色宝石、黄晶宝石、欧泊、绿帘石等。

宝石七种效应

璀璨的宝石绚丽多彩,是通过颜色、光泽、透明度、折光和琢型等衬托出来。由於其结晶时其内部常含有包裹体、双晶纹、晶格结构缺陷等,造成光的干涉、衍射、散射等现象,在光照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光学效应,常见的特殊光学效应有星光效应、猫眼效应、变色效应、月光效应、游彩效应、金星效应、发光效应等。

星光效应

星光效应指表面琢成弧形的宝石在光线照射下,呈现相互交汇的四射,六射,十二射的星状光芒的现象。产生这一效应的原因是由於宝石内部有很多平行排列的针状包裹体。

猫眼效应

弧面水晶在光线照射下,水晶表面呈现的明亮的光带,转动水晶时,光带移动,似猫眼细长的眸子,称猫眼效应或游彩效应。

变色效应

水晶在日光或灯光(富於红光的灯光)等不同光源下,呈现不同的颜色,称为水晶的的变色或变彩效应。

游彩效应

游彩效应又称游色效应。即在白光照射下,同一水晶戒怖上同时显示出多色变换闪光的一种现象。当转动水晶或光源时,可见水晶色彩不断游动变换,闪闪迷人,出现红、橙、黄、绿等的多种色谱。

月光效应

月光石是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两组相互近似垂直的双晶纹,对入射光散射,密集的散射光线集中在一起,呈朦胧的晕色,如同月光,所以称为月光效应。具月光效应的微斜长石称为月光石。

金星效应

透明、半透明的水晶,当内部含有许多不透明的微小固体包体时,在光照射下,经反射而闪闪发光,这种现象称金星效应,又称砂金效应,如金星石英等。

发光效应

有萤光或磷光现象的宝石称为发光宝石,其中磷光强的宝石,俗有「夜明珠」之称。如红宝石的红色萤光,白钨矿的蓝色萤光,金刚石的蓝色磷光等。

玉石和水晶什么结构(玉石和水晶什么结构相似)

水晶,玉髓,欧泊是石英质类的晶质体玉石吗

水晶是二氧化硅结晶体,玉髓是隐晶质二氧化硅,欧泊是含水二氧化硅非晶质体。

玉髓是隐晶质结构那玉是什么结构

玉是一个大的范畴:和田玉,翡翠,岫玉,玛瑙,水晶等等都是广义上玉的一种,结构大有不同。

以和田玉为例:

和田玉的主要结构为变晶结构,包括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显微片状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片状变晶结构和显微放射状(帚状)变晶结构。其次还包括不常见的残缕结构和交代冠状结构。

在该系列矿物中,(Ca+Na)B≥1.34,NaB0.67;(Na+K)A0.5,Si≥7.50。根据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角闪石族分会推荐的尼克(B.E.Leake)“角闪石族命名方案”,透闪石与阳起石的划分按照单位分子中镁和铁的占位比率不同予以命名:

Mg/(Mg+Fe2+)=0.90—1.00,称为透闪石

Mg/(Mg+Fe2+)=0.50—0.90,称为阳起石

Mg/(Mg+Fe2+)=0.00—0.50,称为铁阳起石

扩展资料: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特征: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闪石的微晶一隐晶质集合体构成的,依据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3个部分。

显微纤线状透闪石部分占组成的绝大多数,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依据其形态和大小,又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田玉

水晶是玉吗?

不是

水晶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Rock-crystal,是根据希腊文Krystallos演变而来的,其含义为“洁白的冰”,形象地刻画了水晶清亮、透彻的外观。

水晶是透明度高,晶形完好的石英晶体。水晶属于石英庞大“家族”中显晶质一类。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化学分子式为SiO2,可含有微量的铁、锰、镁、铝、钛等杂质。属三方晶系。晶体是六方柱和菱面体或六方双锥的聚形,柱面有横向晶纹,集合体常为晶簇,水晶多为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可呈紫、黄、粉红、褐、灰、黑等颜色。透明度好,晶面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折光率1.544-1.533,双折射率0.008,色散0.013。紫色水晶有二色性。硬度7,密度2.66g/cm3。贝壳状断口。具有压电性。

根据颜色、包裹体及工艺特性可分为:水晶、紫晶、黄水晶、烟晶、蔷薇水晶、黑晶、发晶及鬃晶、水胆水晶、星光水晶、猫眼水晶和砂晶等。

水晶和相似宝石、人工合成水晶的区别。市场上常见的水晶品种有天然水晶、人工改色水晶、人工合成水晶。与水晶相似的宝石有:黄玉、碧玺、绿柱石和锂辉石。天然水晶有无色水晶、黄晶、紫晶、烟晶等。人工改色水晶有蓝色水晶、桔黄色水晶、紫色水晶。人工合成水晶有无色水晶、紫色水晶。由于它们的生成条件基本相同,所以不好区别。与相似宝石的区别主要从密度方面:黄玉3.59g/cm3,碧玺3.06g/cm3,锂辉石3.18g/cm3,绿柱石2.8g/cm3,水晶2.66g/cm3,将它们放入三溴甲烷(2.95g/cm3)中,水晶和绿柱石漂浮,黄玉、碧玺、锂辉石下沉。天然无色水晶晶莹透明,晶体内含气液包体,气泡内壁不平整,光泽柔和,纯洁度一般,密度较小。天然紫晶颜色不均匀,呈不规则片状分布,也含有气液包体。人工改色水晶颜色均匀,晶体内见不到不规则片状色团。人工合成水晶的特点与天然水晶基本相同,合成水晶颜色均一,晶体中心有片状子晶晶核,颜色均一,硬度和密度均较小。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著深厚爱玉、尊玉的文化传统,然而对玉的质地,却无严格的界说。古代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丽的石头,都称为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仁、义、智、勇、洁。意思是色泽美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时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磨制得棱角方正,而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在这种广义的认知之下,许多宝石都可以列「玉的行列」,所以中国字里有许多玉偏旁的字,分别解释玉的层次与质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探访与考证,曾经被视为玉的宝石,都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例如:古代的「琼瑰」现在称为「玛瑙」。古代的「琅玕」就是现在的「松绿石」。古代的「水玉」就是现在称的「水晶」。

软玉和硬玉

现在学者研究玉器,多强调所谓的科学定义。以矿物学而言,玉分为两类,一类是软玉,另一类是硬玉。软玉和硬玉都是属於链状矽酸盐类。软玉是角闪石族中的钙镁矽酸盐,所以软玉又称为角闪玉或闪玉。而硬玉是辉石族中的钠铝矽酸盐,所以硬玉又称为辉石玉或辉玉。辉玉有著隐约的水晶结构,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莹洁,相较之下,角闪玉的色泽比较接近於油蜡的凝脂美。大致上,两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状,尤其是纯白的角闪玉,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相当受欢迎。如果以摩氏硬度表来看,钻石的硬度是10,软玉的硬度是6.5,硬玉的硬度是6.5~7.0。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主要都是角闪玉,也就是软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十八世纪晚期以后的事情。常见的软玉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汉朝时,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长在广西一带的鸟。翡是红色的鸟羽毛,而翠是绿色的鸟羽毛。宋朝时,翡翠二字连用,指称一种绿色的玉,色泽与当时人们熟悉的碧绿色角闪玉不同,所以将硬玉称为翡翠。

有监於雕琢玉器的主要玉材是角闪玉和辉石玉,因此有些学者仅称这两种玉材为「真玉」。然而由考古发掘的资料中显示,也有不少软硬玉以外的玉材作为雕琢的材料。所以研究中国玉雕艺术,不能谨守矿物学者严格定义,必须考虑多项因素,许多似玉的美石,因质地具备五德的条件,而纳入玉器行列,这些都称作”代用玉”。目前市面上流行许多代用玉,像是;新山玉、南非玉、澳洲玉、菲律宾玉等。

历代也有各种不同的代用玉,有的代用玉流行在某段时间,但也有的代用玉被人采用的时间很长,时断时续,诸如新石器时代的岫岩玉、商朝时的南阳玉、汉朝时蓝田玉。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锦瑟」,诗中就有一句「蓝田日暖玉生烟」,藉以温暖的曙光照著蓝田山上的玉,浮升起绵绵轻烟的情景,表达愉快的心情。

古玉新玉

玉有古今新旧之分,先人将旧玉的名称又称作「古玉」,并将古玉分成二种,也就是「传世玉」和「旧玉」。两者以入不入土为划分的依据,未经入土的玉称为「传世玉」;入土重出的玉称为「旧玉」。传世玉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从未陪葬过的器饰。旧玉是从墓葬中挖掘出来的玉器,数百年以至数千年,越古老的器物越有价值。

这种界定的方法和现代不同,现代人分古玉、新玉,大致是以年代来区分,把年代较远的称为古玉,近年来才开采出来的叫新玉。在清末民初时代,世人将清代以前的玉器称为旧玉,清代的玉器称新玉。而现在的珠宝古董商,则因清朝距今也有上百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不将清初的玉器视为新玉。大致以民初以后的玉,才称为新玉。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看,古玉是重於新玉。而从艺术、雕刻的观点来看,清乾隆时代玉器的雕琢几已达到顶峰,因此精巧的雕琢,要在新玉中找寻。不管古玉、新玉,都是美丽的矿石,古今的认知与定义皆如此。

玉和水晶石的区别有那些?

玉的鉴别是依其质地、色彩、体积以辨其等次、进入市场,其价有差,所以,最早鉴别玉之等次的鉴定人,为采玉人和玉商(贾)。玉器的鉴别除了玉材之外,还要加入设计和制作的工本费、流通费以及利润,按其等次定价。

玉为皇帝、朝廷专用,民间禁用,但大约在宋、元、明、清时对玉禁控制放松,玉材也流入民间。据清内廷档案记载,和阗玉在内廷分为五等,一、二等供内廷使用,三至五等存贮备用。乾隆帝(1736-1799)对内廷时作玉器鉴别等级,所见似有甲、乙、丙三等。清代以前评定玉和玉器的等次,都是依据评定人的经验,这可谓传统鉴别法。

到20世纪,中国已引进检验玉的科技设备,分析其化学成分、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状况,称为科学鉴别法,但玉和玉器的优劣的评定还是要靠经验,一般少用科学检验的方法。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Rockcrystal,别名晶石、水晶石。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份 是二氧化硅,跟普通砂子是“同出娘胎”的一种物质。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成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就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结晶完美的水晶晶体属六方晶系,常呈六棱柱状,柱体为一头尖或两头尖,多条长柱体连结在一块,通称晶族,美丽而壮观。二氧化硅结晶不完整,形状可谓是千姿百态。当你到海南水晶陈列馆去瞧一瞧,可以大开眼界:除了常见的长柱状外,还有似宝剑形,有的若板状,有的如短柱形,有的像双锥。有的小如手指,有的大如巨石;有的不足半两,有的重达300多公斤。

1824年,一位叫弗里希.摩斯的奥地利矿物学家,从许多矿物中抽出10个品种,经过科学实验测出它们的相对硬度,由此得出水晶硬度为摩氏7。尽管后来美国国家标准局使用、推广更科学的诺普硬度测试器,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珠宝商,仍习惯于摩氏硬度表。

结晶完好的水晶,常有好的平行脊的人字形断口;在紫晶和热处理的黄晶中,多呈不平坦到薄片状破口。

水晶比重:2.56-2.66克/立方厘米。

这意味着一定体积水晶的重量,是相同体积水的重量的2.56-2.66倍。块状变种水晶密度可能稍高些。

水晶条痕:无色。

条痕,通常说的颜色,是人眼对一定波长的光线感觉的结果。

水晶透明度与透过它的光的质与量有关。透明标准为:光线透明过厚度为1厘米以上的水晶碎片或薄片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映出的图像。如是底像不够清楚,仅见轮廓,那便中半透明。

水晶光泽:玻璃光泽。无论在抛光面上还是在破口,都是如此。

光泽,指宝石表面对光线反射的一种光学性质。水晶既不像星光蓝宝石和星光宝石那样反射出绮丽的星光形条纹,又不像月光石那样发出淡蓝色波形光彩,更不像乘欧泊石那样闪烁着五颜六色。

观察水晶的光泽,可用手握着它,以灯光或窗户投进来的光线看表面反射,透明水晶亮度与光泽强弱有关。

水晶折射率:1.544-1.553,几乎不超出此范围。

折射率,是当光由空气中透入宝石晶体,并产生折射现象,其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水晶重折射率:0.009(最大),此值非常稳定。

水晶光性特征:一轴晶正光性。

水晶色散:0.013。

色散是说宝石的折射率随照明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例如钻石对红光折射为2.405;对绿光为2.427;紫光为2.449。

水晶熔点为1713摄氏度。其受热易碎的特性,是在实验时发现的。将水晶放在喷焰器的烈焰燃烤,除非有很好的保护,且慢慢冷却,否则晶体容易碎裂。这一脾性,古人已摸透。博物要览>提醒道:“凡用水晶器物,不可用热汤滚水注之,即粉裂如击破者。”

水晶另一脾性就是怕碱不怕酸(氢氟酸除外),这是由于氧化硅特性所决定的。

像玛瑙一类宝石,当受热、摩擦、吹气或受打击时,往往散发一种特殊气味,使人联想到大蒜、马肉、萝卜、松香味儿,然而,水晶在上述情况下,绝无异味。

附:

水晶的化学成分及性质:

化学式为SiO2。纯净的无色透明的水晶是石英的变种。化学成分中含Si—46.7%,O—53.3%。由于含有不同的混入物或机械混入的而呈多种颜色。紫色和绿色是由铁(Fe2+)离子致色,紫色也可由钛(Ti4+)所致,其他颜色由色心所致色。在水晶中含有砂状、碎片状针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磁铁矿、石榴石、绿泥石等包裹体;发晶中则含有肉眼可见的似头发状的针状矿物的包裹体形成。含锰和铁者称紫水晶;含铁者( 呈金黄色或柠檬色 )称黄水晶;含锰和钛呈玫瑰色者称蔷薇石英;烟色者称烟水晶;褐色者称茶晶;黑色透明者称为墨晶;呈浅绿色者称为石髓。

水晶晶体结构及形态:

属三方晶系。晶体呈棱柱状并带六边形锥,柱面有横纹,紫水晶中常有角状色带。在自然界中,水晶常呈晶簇产出,造型美观。。

水晶的物理性质:

水晶呈无色、紫色、黄色、绿色及烟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性脆。比重2.65。无解理。贝壳状断口,也有好的平等脊的人字形断口。紫水晶具有清楚的二色性,黄水晶和茶水晶具有弱的二色性。发光水晶具有强烈的磷光性。带绿色的砂金水晶在长、短波紫外线照射下发灰绿色荧光。具有猫眼、虹彩和砂金效应。水晶具压电性.

该文章由作者:【史蒂芬】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