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沁色的古玉最珍贵玉圭(玉有沁色就贵一些么?)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对于高古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玉制品,那么在收藏的时候该怎么鉴别好高古玉的沁色特征呢?究竟都有哪些沁色的种类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

一、 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 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 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 绺[liǔ]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 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 薄膜沁

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 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 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九、 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 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者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的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需要700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敛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镂空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敛葬的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温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荧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蚀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以使玉器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形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蕉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的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鉴定高古玉的痕迹

1、加工痕迹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连续性。从河姆渡文化、斐李岗文化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间有数千年的空缺至今无法加以充实。加工工艺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连续性,现在尚未在考古中有所体现的:许许多多已经明确的古代玉器,其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2、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再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并体现在器物的痕迹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制造业的使用工具水平差不同样也形成了工艺水平的不同。

3、选材的不同,加工力度甚至包括碾玉者个体体能、嗜好、加工时心理差异的不同都会在加工痕迹上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

但这些不同不可能摆脱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却包括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和特

定性。好玉用好工,上层建筑在享用之极的奢侈中必定会集中国力选用一流的玉材。一流的玉工,制作一流的玉器。故,当我们确定一件器物是一流玉质时,必定要看其工和形,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那就是真品中的极品。

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1、现代同样可以制作出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并用于加工器件。

2、碾琢痕迹的表现有其不可定的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4、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5、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什么沁色的古玉最珍贵玉圭(玉有沁色就贵一些么?)

古玉的沁色造假有哪些?常见的白沁,朱砂沁,铁沁是如何形成的?

玩古玉必先学会鉴定,而要懂鉴定就必须学会对古玉的“望、闻、问、切”。今天我们就来主要讲一下“望”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判断古玉的沁色。

汉代 螭龙佩

古玉的沁色亦称之为沁蚀。关于古玉的沁色是如何形成的,在古玩界已经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简单概括沁色的形成原因如下,出土玉器因为长期埋藏在土层之中,在这样环境中玉器,会因为长期受到地压、地温、土壤水分的浸泡,以及有机物、无机物甚至微生物的影响,于是在玉器的自然本色之外产生一种由外而内的次生色泽。这种色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越沁越深,形成一种收藏界常说的“沁色”和“熟度”。当然沁色的形成也会跟玉器材质的坚硬程度、制作时的抛光程度、埋藏环境中的土质酸碱性、土壤温度偏热还是偏凉、土壤潮湿还是干燥、相邻物是否会颜色扩散、埋藏前墓主人把玩的程度或出土后把玩的时间不同,产生不同的沁色。

带有绺裂的商代玉人

古玉的受沁,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天时、地理、人和的相互匹配。古玉的真沁大多因为埋藏地下的时间太过久远而沁入肌理,其颜色光泽柔和自然,整体来看会给人一种协调而又古朴的沧桑美感,沁色与玉本色会浑然一体,相互点缀。沁色通常由表及里逐渐渗透晕散,它会根据玉器不同位置玉质的松软或坚硬程度而产生有层次变化,如下图一些玉质松软或者雕刻镂空比较多的地方沁色会比较明显。当然就古玉而言,沁色与本色之间的过渡会很自然,呈现出一种深浅各异,浓淡不一的状况。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了玉受沁过程的渐变。以一言蔽之,真沁是“活”的。

汉代带有雾化沁的玉韘形佩

此外,古玉的沁色分布是非常符合物理、化学上分子转移的逻辑的。玉石的受沁过程是根据玉料自带风化皮(在此需要提醒各位,很多玉料自带的风化皮与水沁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鉴定古玉是这种皮子极具迷惑性,需要注意!),玉石质地疏松处、表层绺裂处、玉石原有的老断茬处以及玉器工痕处等比较薄弱的地方提前进行渗透,故而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在以上这几处的沁蚀是玉器表面最为明显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收藏家口中所说的:“有裂必有沁,有皮必变色,工痕多白化。”我们常听到见到的沁色有“白化”、“铜沁”、“铁沁”、“水沁”、“朱砂沁”、“土沁”等等,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下“白化(亦称水沁、雾化沁)”、“金属沁”和“朱砂沁”。

先秦时期的带有雾化沁的玉驯鹿

玉器的“白化”也被称之为“水沁”、“雾化”。主要是指玉器在埋藏环境中,会因为土壤的温度、酸碱度、湿度而产生的质地变白,结构变松软,变干燥,透明度消失的现象。一般而言酸性潮湿型土壤容易形成白度较高的水沁,例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形成的象牙白水沁。水沁现象很是独特,它会在比较水润的环境中逐渐还原到本色,待环境干燥之后又会恢复其白蒙蒙似雨雾般的沁色,相信这一点玩古玉之人都肯定看到过。可能正是因为会发生这种颜色方面的变化,所以大部分藏家都将其称之为“钙化”、“鸡骨白”、“风化”、“象牙白”。但究其本质而言“白化”属于物理变化,根据科学测定玉器本身的含钙量并没有增加,故“钙化”之称谓不妥,应当称之为“白化”或者“雾化”。

先秦时期的雾化沁玉人

先秦时期的雾化沁玉鱼

金属沁是指,玉与金属接触时间长了之后金属锈蚀给玉器颜色带来的影响。玉器在春秋战国以来,很多时候是被用作剑饰或者与金属器物来配合使用。玉与金属配套千百年之后,因为相邻金属器中的金属元素尤其是容易锈蚀的铜、铁会沿玉质裂隙渗入,或沁入玉质,形成次生色泽,这种色泽会根据锈蚀产生的颜色的不同而不同。配饰在铜器上的玉通常跟铜锈的颜色相似大多为淡绿色,偶尔也会出现蓝色,配饰在铁器上的玉通常跟铁锈的颜色相似为赭红色。金银器因为不易锈蚀所以对玉器颜色的沁蚀不是很明显,并且目前尚未发现有金银锈蚀沁色的玉器。

铁剑上的玉剑饰 含有金属沁 呈红色

铁剑上的玉剑饰 含有金属沁 呈红色

朱砂沁是指,玉与朱砂长埋于地下后形成的红褐色沁。为何大多数葬玉都有的朱砂沁?这与古人的丧葬习惯有着莫大的联系,丧葬用朱砂是一个很古老的习惯,朱砂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在华夏文化尚处于朦胧状态时先民们就已经将朱砂作为辟邪驱鬼的“神物”,于是它便屡次出现在丧葬和祭祀的场合之中,并且根据考古学者的推理朱砂的使用与中华文化中喜欢红色有莫大的关联。言归正传,关于朱砂沁玩古玉的人大多很是了解,它与金属沁不同的是,朱砂沁几乎与“白化”或者“水沁”、“雾化沁”是共生的,即有朱砂沁的玉都会有水沁,但有水沁的玉不一定有朱砂沁,因为有的墓穴中不会有朱砂,所以就没有了形成朱砂沁的必要条件。

朱砂沁与水沁共存的商代玉鸮

有星星点点朱砂沁的先秦 玉牛

当然古玉沁色鉴定光知道这些沁色的颜色和表现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造假者是如何造假的。在收藏界中有很多东西因为获利太过丰厚的原因,就会有很多人为之“钻研”,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钻研”才使得古玉收藏变得如此的扑朔迷离,精彩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古人有一句话很贴切古今做伪这件事,这句话就是“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作为一个好古、懂古的人我很理解为何会有造伪,有些人为利所趋,有的人实属糊口所迫。总之,说一千道一万造伪虽然不对,但从人性趋利方面讲倒也合理。

西周雾化沁玉玦

说完为何有人造假之后,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造假的沁色,人为造沁的方法主要有:酸碱咬噬、茶泡尿煮、火烧烟熏、原皮伪装、油炸粘锈、颜料浸染等。因为造伪者需要降低成本,所以他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给玉器上沁,因此伪造的沁通常为短期强加在玉器表面,沁色、沁痕常常是浮泛于玉器表面,其染色鲜艳扎眼,与玉色结合不自然,较突兀,如若将造假玉器投入沸水中煮,水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次,就是伪造的沁色,色泽单一,没有像真沁色那样的层次过渡。最后就是伪造的沁色的分布通常违反物理学密度上的逻辑,如玉皮、绺裂、质地差或被加工过的部位沁色与玉质良好坚硬地方的沁色一致,无显著差距。

仿品 酸碱咬噬所形成的“雾化沁”

同时还需要指出,部分高古玉器的边沿常会有少量的风化皮层,部分玉器的玉质内还会有糖色分布。坊间将这些现象谬传为后天沁蚀所致,这是不对的。因为风化皮层属于那种距离地表很近或裸露于地表的山料,这些山料因为常年受到辐射,风吹日晒雨淋所以会形成类似于沁噬的风化层。而古人因为玉料难得,所以不忍将这部分丢弃,会将其在制作时加以利用。所以说某些玉器出于古人珍惜玉料的原因,会将玉料先天自带的皮层加以利用,而这些自带的皮层自身的形成与次生沁蚀没有必然的关系。

仿品 酸碱咬噬所形成的“雾化沁”

总之,沁色对古玉鉴定具有很重要作用。是古玉收藏者必须要掌握的。熟悉古玉的沁色的成因以及伪沁的做法与表现形式对于古玉收藏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要对坊间诸多有关沁色的玄而又玄,毫无科学依据的相关观点予以甄别。此外,告诫各位古玉收藏者“唯沁色论”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古玉的鉴定除过沁色外还要从古玉的神韵、玉料、工痕、形状、纹饰、雕刻题材和包浆等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古玉鉴定结论。

汉代玉蝉

如何鉴别古玉沁色(附图)

1、看玉器材质:作假的沁色古玉多是采用质地稍次的玉,而且其玉质颜色比较复古,绺裂比较多,石性很重。由于其质地不纯,色彩不正,所以肌理特别的粗糙,光泽也比较暗淡,与刚出土的古玉稍有些类似这种仿冒的沁色古玉欺骗性很高。

2、看玉器颜色。造假的玉器多是为重蚀、重色,有的色彩过于鲜艳,腐蚀残破严重的玉器要格外留心。造假沁色的玉器颜色多是浮于玉器的表面,染料附着不牢固。将其放在水中浸泡一会儿沁色就会被泡出来。而如果是红沁或是铜绿沁采用酒精棉球就能够擦掉。

3、看玉器色形。色形就是指玉器颜色分布的情况,主要采用的是提油或是浸染等方式作伪的古玉沁色通常都没有过渡层次,成片分布着,采用的是“开窗”的方式。在玉器的表面多是淋油或是覆蜡,这样能够达到部分受沁的效果。

4、通常提油法作出的沁色难以持久,阳光下暴晒就会变色发枯,并会随天气阴晴发生变化,晴天晦暗,阴天鲜亮,由于经过高温炸煮,玉质酥软,浮光外露,越盘越暗,日久就会精光全消,黯为干枯的腊肉颜色。

5、风玉办法是用浓灰水和乌梅水将玉长时间熬炼,用急火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或冰窖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致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缝细若毫发,用其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真古玉牛毛纹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涨知识:古玉的沁色有学问

如何鉴别西周玉器

说起西周玉器,自然绕不开关于鉴别的话题。目前还没有精确的科学仪器可以全部完成这个鉴别工作,主要依靠人的目鉴和经验。西周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我们有幸能够看见的西周玉器大都是后世出土,由于在地下埋藏受到温度、湿度、土蚀、水蚀以及多种化学元素的相互作用、存放环境的影响,所以玉是会发生变化的。西周玉器历时悠久,史迹纷繁,一定会具备古玉的特征,所以在鉴别上首先要分清是不是真古玉,然后再看是不是属于西周时期的玉器。我们认为,既然是古玉,必有古玉的特征,有特征就会表现出來,俗话说“挂相”,这些“相”也就是古玉能够被证明的“身份证”。 证据一:绺裂 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线、麻、头发、胡须等细丝状的东西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裂:“破而分开”。绺裂在古玉上是常见的现象,一般古玉上的绺裂是一种细细的裂痕,从玉的表面向内部延伸。表面的痕迹呈无规则的细丝状,长短不一,部位不定,可以看得见,但是用手触摸一般感觉不出来。绺裂痕是以一种片状斜斜地向内部展开,越靠里面越细微隐约,有深有浅,随机自然。因为受沁的关系,以绺裂痕为界,两边的玉色深浅一般不会相同。有的好玉内部结构异常缜密,难以受沁,也可能不出现绺裂。但多数古玉会有一条或多条绺裂,甚至还有绺裂繁多的,俗称“冰裂纹”,反而多姿多彩。如果绺裂痕与古玉上的琢刻纹饰互相交叉,那么古玉显现给我们的必然是“先工后沁”。也就是说,玉的琢刻纹饰产生在先,这以后才慢慢出现绺裂痕。所以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绺裂痕覆盖了琢刻纹饰,而且是自然的连续过渡的形态。反之,如果琢纹破坏了绺裂痕的连续性,那么这琢纹便是新工了。 证据二:蚀坑 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损失;损伤;亏耗”。坑:“洼下去的地方”。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其表面会受沁蚀,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蚀坑或凹陷。微小的要用放大镜,大一些的肉眼明显可见。这些大小不一的蚀坑或凹陷,数量或多或少,在玉器表面完全呈无规则自然分布的状态,给人以明显的历史痕迹感。有的蚀坑较深,形成小孔洞。这种小孔洞总是口小腹大,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洞内有经过化学变化而形成的结晶体等微小异物。在这些沁蚀较深的孔洞表面附近,一般会带有程度不同的钙化白斑,严重的甚至出现粉末。同时我们注意到,多数的古玉在被沁蚀程度比较轻的地方,仍然是可以感受到光泽的。 证据三、沁色 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渗入或透出”。色:“颜色”。所谓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出土古玉几乎都带有沁色。因为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土壤、地温、地湿、坑内物质等的影响(有人认为主要是土质的酸化作用),玉器本身结构水散失,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杂质慢慢由表及里渗入玉器内部,从而产生多种的沁色。例如有黄色土沁、黑色水银沁、绿色铜沁、白色水沁、红色朱砂沁等。其形态也是多样的,例如相似于雾团、饭糁、花样、冰裂等等。古玉沁色有一器一种沁的也有一器多种沁的,变化丰富,无规则分布,层次明显,过渡自然。沁色一般会渗入玉器的薄弱部分,或沿着自然解理及裂隙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深入肌理,甚至遍及全器。一般古玉在干坑、水坑受沁较慢较少,而玉质差一些的,或在湿坑、烂坑的,受沁较快较重。当玉质异常缜密及存放环境干燥的情况下也可能少有沁色。沁色不光是指颜色,还应包括沁、蚀共存的现象。可见的沁与蚀均低于古玉表层而显现不同程度的凹陷。有的受沁纹理会从凹陷处向玉的内部渗入,仔细观察就像根根细微的毛发自由地朝四下伸展,俗称“牛毛纹”。 有时可以见到古玉被沁蚀而有局部或整体呈现“鸡骨白”的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表面粗糙、疏松、孔洞,甚至粉化。这种现象俗称“钙化”。钙化部分白色不透明,自然过渡的边缘则逐渐通透,还可能同时存在着露出古玉本色的地方,俗称“开天窗”。古玉去掉表面的污垢以后,其沁色仍旧干净光滑且有光泽,绝不应该总是黑黢黢、脏兮兮的模样。经过相当时间的盘摩,古玉的沁色会扩散,颜色会发生变化,内里的沁色会显现出來,一些钙化部分的玉性会慢慢还原,古玉的色泽会渐渐恢复,古玉也会变得愈加温润、通透、颜色艳丽、精光内蕴。 绺裂、蚀坑、沁色是古玉身上最重要的历史痕迹,经过千百年的生成,令赝仿品无法企及。如果经过仔细研判,具备以上真实特征,就可以断定为真古玉。 在确定是真古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依据文物标型学,主要参照科学发掘出土的西周玉器为标准,重点从玉器的形制、纹饰、刀工三个方面来比对考虑是否属于西周玉器。 形制 从目前经考古发掘的西周玉器形制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礼瑞用玉、服饰用玉、丧葬用玉三大类。 礼瑞用玉:最重要的是大型的玉圭、玉刀、玉璋,还包括:较大型的玉琮、玉璧、玉璜、玉戚、玉钺、玉戈。 服饰用玉:首推组玉佩,精美绝伦的大型组玉佩为西周首创。 葬用玉:最重要的是西周首创的玉覆面,这是缀于“幎目”织物上的组合玉饰,用来覆盖逝者的脸部。丧葬用玉还包括:玉琀、玉握、棺饰用玉、祭祀玉等。 纹饰 具代表性的西周玉器纹饰主要有:凤纹,龙纹、龙凤纹、人纹、人龙纹、人凤纹、兽面纹等神话类,牛、羊、猪、马、鹿、狗、虎、熊、鱼、鸟、蝉、蚕等动物类,以及卷云纹、逗号式纹、鳞纹、虺纹、涡纹、马蹄形纹、“儿”形纹等图案类。 在众多西周凤纹玉器中,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最精美的作品有两件,这就是山东省德州市文化局收藏的一件“玉凤鸟纹刀”,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龙凤纹柄形器”。 刀工 刀工是俗称,其实玉器纹饰的制作主要是用砣具结合解玉砂进行琢磨而成,当然还要包括进一步的精细加工和抛光等等。 西周早期玉器刀工明显带有殷商玉器刀工的影响痕迹,例如:除常见的宽、窄、细阴线以外,殷商时期较多地使用双勾阴线,即由平行的两条细阴线相夹而凸显出中间的阳线来,俗称“双阴挤阳”。双勾阴线的技法在西周早期的玉器纹饰中时有所见。殷商中后期还出现一种刀工新技法,这是在双勾阴线的基础上,利用刀面与玉件加工面摆为倾斜的角度,将其中一条纹线展开,从而琢出一条勾型阴线,勾的一边为竖直面,另一边为较宽的倾斜面,从而把双勾阴线发展成新型的“勾撤线”。 西周不仅全面继承了殷商时期 “勾撤线”的传统技法,并且进一步将它发扬光大,彻底克服了商代“勾撤线”大多“勾不深,撤不斜”且带弧度的现象。玉人将两条阴线中的一条作成窄线,又细又深,另一条为宽线,作成弯勾形,勾的一边是直岸,相连接的另一边是又宽深又平直的大斜面,名为“撤”,俗称“一面坡”,使宽窄两阴线相夹挤出阳纹。虽然西周玉器纹饰多数是在片状玉料的平面上琢制而成,由于采用“勾撤一面坡”技法,琢出的线形,宽窄对比,呈现出立体浅浮雕式强烈的图案装饰艺术效果,大大优化了线条的形式美感,图像栩栩如生。“勾撤一面坡”双阴线,是西周时期琢制玉器纹饰最具代表性、最有表现力的典型刀法。 商代刀工一般采取线条率直,衔接拐弯处经常做成接近九十度甚或小于九十度的尖角形式,质坚古朴,刚劲有力,俗称“折铁线”。西周玉人大胆将其改良,去尖角,修曲线,进而大量地使用各式长弧型线条,“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同时再结合“勾撤一面坡”双阴线技法,使窄阴线、细阳线和宽撤线如影随形,相得益彰,由商代朴拙凝滞的线条变得婉转流畅,优美而富有韵律,从而开创了中华玉文化史上的“美雕时代”。由于主要使用砣具来琢制玉器纹饰,所以阴线的中间部分会显得宽、深、圆,而在阴线的端头出刀部分则呈现尖细形态。 西周玉器纹饰中大量利用弧型阴线,由于是用砣具琢磨出一节节的小线段组接而成曲线,所以在拐弯的边缘上经常会见到歧出的很细小的“毛刺”现象。同是阴刻纹线,西周时期已经能够将其做到细若游丝,优美飘逸。以更加倾斜的角度,琢磨去掉纹线一侧比较宽大范围的地子,从而显露出主纹线,俗称“隐起”,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刀工技法。镂空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而逗号式镂空是西周典型的纹饰特征。圆雕作品也能够作到神采奕奕,抛光上乘。 西周玉器中利用不规则片状玉料产出的作品相当多,这是西周玉人为了节省宝贵的玉资源而依料敷形。西周片状玉雕动物着重其外形轮廓线的琢磨刻画,也有的做成剪影式效果,仍然能够将各种动物形态的瞬间神韵,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鹿,简洁逼真,矫健俊美,神形兼备。 西周玉器的质地与神韵 西周时期对玉的概念应该是比较宽泛的,除了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外,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等。当然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产于新疆的和田玉。 仅从科学发掘的陕西省张家坡西周贵族井叔家族墓、陕西省扶风强家M1西周贵族墓、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君主墓和山西省曲沃晋侯墓等这些高等级西周墓葬来看,出土的西周玉器,尤其是墓主人身上的玉佩饰,绝大部分材质上乘,作工精良,其中新疆和田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点,即“好工配好料”,玉料和玉工是相辅相成的。西周玉器为什么能够精彩绝伦?首要条件是有缜密的和田美玉作承载体,玉人的天才功力始得以在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西周玉器之纹饰线条,如此的精致细腻,婉转流畅,潇洒飘逸,富有韵律,非西周玉人之力作不见如此鬼斧神工,非新疆和田玉料之缜密不能承载如此纤巧玲珑。玉器愈精美,等级愈高,其玉料的质地也一定愈好,反之亦然。 有人辨识好东西可以凭气场,靠第六感官,好像有点玄乎。但是我们相信,好东西确是有神韵的,西周玉器也是这样。你体会到了吗?正可谓,形可摹,韵可品,神不可追也。

什么是水沁的高古玉

古玉表面飘云状白化的是水沁的高古玉。

水沁高古玉的特点是,上手盘一盘水沁就不见了,重新洗涮一遍又会显现出来,直到把玉盘熟为止。

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家常说的,层叠絮状的水沁现象,是由于玉器在墓室环境温度下,由于内,外应力反应,顺着玉的机理产生了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类似絮状,云母状现象,称之为云母现象,而里面的沁色,则是墓室里的显色物质和玉器内部进行置换反应产生的。

这种现象,不是玉质本身所自然带有的,而是入土后形成的,它和玉器本身带有的棉絮状玉花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只要发现玉器上具有这种云母状现象,就一定是入土后形成的,至于整件器物是否老,那就要结合这种现象和加工工艺之间的先后关系判断,这一点,在鉴定中非常重要。

古玉沁越多越好吗

一般是这样,要是沁得好看就更好!

 

爱玉之人喜欢受沁古玉,尤爱沁色丰富的古玉。

受多色沁的古玉与人为因素关系极大,因天然地质条件和变化往往比较单调,而古人尚殉葬之风,一同下葬的有金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香料、化妆品、水银等等不一而足,如此多的东西放于一穴之内,各种类型的化学、物理变化就会变得纷繁复杂,受多色沁的可能性是一定大于单一环境的,特别是女性墓葬出土的玉器,大概是因为女性比男性至少多喜欢一样化妆品的缘故吧。同时有研究者也指出多色沁的古玉多系妃嫔所佩之物。

如果沁色分布成有玩味的图案就更加难能可贵,得五色沁之古玉尚且极难,而色沁分布成千奇百怪或趣味图形和花纹的那就更迎合爱玉之人的口味了。

所以古玉行内有传: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

该文章由作者:【白发如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