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罗布泊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婆娑的胡杨、摇曳的红柳,青土湖水泊汪汪、草丰羊肥。民勤这片绿洲曾经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出古老的沙井子文化和农牧文明。如今,民勤已迅速演变成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源区之一,中华民族的这块心痛之地,再次让人牵肠注目。
罗布泊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北部,塔里木河下游,南抵阿尔金山山脉,北至库鲁克塔格。这里面积辽阔,降雨十分稀少,四季异常干旱。广袤无垠的沙丘、盐渍及雅丹形成了罗布泊荒原雄浑、奇诡、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
古代的罗布泊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烟波浩渺芦苇连天,《汉书西域传》记载该湖“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50年代科学家们还证实了罗布泊的存在,到60年代曾经“沧海”的罗布泊彻底消失了。到如今成了“死亡之海,茫茫盐漠”,一个近3000平方公里的大湖是如何干涸的呢?众多科学家为此而苦苦寻觅答案。
有人认为,罗布泊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地下,在罗布荒原的地下,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湖泊…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也许真正的谜底还待后人来揭开。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注入罗布泊的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 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单一食鱼的民族,丰富的营养使 许多人都长生不老。八九十岁都是好劳力,甚至还有一百岁的新郎。罗布人结婚的陪嫁,是一个小海子,这在世界上恐怕绝无仅有。
和田玉有俄籽吗?
和田玉籽料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国标定义,一般的定义为“籽料是指在河中天然形成的卵石形玉料,外有籽皮。经过自然的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料。”
所以由此可见,籽料不是只有和田产。在新疆的一些河流,比如叶城的卡拉喀什河,且末的车尔臣河、卡拉米兰河等都有和田玉籽料产出。而在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也有一些河床中也有滚落的和田玉料。根据籽料的定义来说,风化剥蚀好的也是籽料的。所以俄籽的称呼便如此诞生了。
俄籽的主要特征是皮子厚,一般和田籽的皮子都很薄,厚的也只有一两毫米,但是俄籽的皮子都是以厘米计的,侵蚀严重的整块都是僵皮,有点象古玉中的鸡骨白了。这个主要跟后天风化环境有关,可能长期处在碱性环境下容易形成僵皮。
俄籽料也经常被称为山流水,因为其风化并不像和田籽料那么彻底,表面多粗糙不想和田籽那么光滑。其玉质跟俄山料并没有大的区别。所以追求俄籽是没有必要的。
俄籽料的肉质特点一般依然是,颜色很白,但却给人干、死、礓的感觉,缺乏油性与细腻。如果细看内部结构就会发现,仿佛是一块块绵斑组成。
所以肉质和结构,俄籽与新疆籽料依然很容易分别。
很多商家会在自家的商品描述中写俄籽,主要是市场需要(籽料比山料要高档嘛),判断价格还是要根据玉质的。油润度、细度、白度好的料子才是值得追捧的。
米兰哪里可以捡玉石
米兰河。米兰河曾经是大块山流水的主要产地之一,如今河中产出不多,但上游矿山产出可观,其产玉源头大多在上游嘎斯煤田(阳光煤矿 )北部山区,三个矿山附近有几个自然村想必可以捡到的好料不多 中游部分河段附近是当地牧民闲暇时的主要捡玉地。
米兰捡玉最好的地方
网红玉石河塔什萨依。
网红玉石河塔什萨依,塔什萨依河在维吾尔语中称为喀什塔什萨依,简称塔什萨依,意为有很多石头的沟,因河床中有较多的玉石碎粒而得名。是今年网络爆火的捡玉河流,河中自古盛产山流水料,其上游分布大范围成矿带,主产白、青白和糖白玉料,不过多数矿脉品质不均,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作为矿山开采选料效益较低,目前开采较少,如今河中所产山流水料多为上游矿山开采废弃玉矿经河水冲刷搬运打磨所成。
以前的罗布泊是怎么样的?
久很久以前,罗布泊曾经有汪洋一碧的湖水,有新鲜跃动的生命,有世代生息的罗布人,丝绸之路在这里繁荣了几百年。后来,塔里木河改道、孔雀河断流,终于在1972年,这个本来是“烟波浩渺”的罗布泊完全干涸了。
罗布泊是死亡之海,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遇难,漫漫黄沙吞没了文明与生命。这个无涯的苦海,即使若干个世纪后漠风移来金灿灿的黄沙,也覆盖不住它脸颊上痛苦抽搐的皱褶。
近日,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
世人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移向神秘的罗布泊。
昔日“水乡泽国”
罗布泊,蒙古语叫罗布淖尔,翻译出来是“汇入多水之湖”。罗布泊曾经是多条河流的归宿处,包括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和米兰河等,也曾经是中国第二大的咸水湖(面积曾多于5000平方公里)。
在古代,水乡泽国的罗布泊地区曾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乐园,植物界也曾有过繁花似锦的岁月。据《汉书》记载,这里“多葭草、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是一个安乐、富足的世界。
至近代,这里也并不完全萧条、沉寂。18世纪,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还曾记载,这里虽有“山阳平沙”、“沙地旷远”,但仍有不少地方“胡桐丛生、结成林箐”。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阿不旦一带的“罗布人”,过着“不食五谷,以渔为粮,织野麻为衣,取雁毛为裘,藉水禽翼为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今日“死亡之海”
近百年内,罗布泊因来水断绝,渐趋缩小,直至干涸。1921年,塔里木河在尉犁县改道涌入孔雀河,东注罗布泊洼地,形成了近代罗布泊。1930年至1931年,罗布泊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在320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1942年以后,孔雀河水径流减少,罗布泊湖体收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塔里木河下游修筑水库,孔雀河上先后筑起多道堤坝,罗布泊断绝来水日趋干枯。
而今,罗布泊是我国最干旱的一隅,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不少地方甚至终年滴水不降。暑季最高温度可达42℃以上,地表温度在75℃。最好的季节在春秋两季,但此时每隔三五天会遇到4至7级漠风袭击。
古今之谜谁来解
像白龙堆、龙城奇观一样,干涸的罗布泊也是一处奇观,但这是灾难性的奇观。对于每个来到罗布泊的人,都会平等地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恐怖,而镜头上闪过的每一张凄凉和蛮荒,都是人类自己导演出来的。在罗布泊的湖畔,人们可以捡到散落的玉石,五颜六色、天然浑成的精美石头,以及古人遗留下的铜簇、串珠……在湖滨,可以俯拾石器时代楼兰人遗留的磨盘、玉斧、刮削器以及一只只吐诉古今幽情的螺壳。
和田玉俄籽泛碱吗?
首先,咱们现在市面上都是广义和田,俄料也属于和田范围。真正的新疆和田籽料,连整个市场的0.3%都占不到。所以玩玉不用计较这么多了,只要玉质好,老熟,自己喜欢就行。
接下来我给你讲俄料与和田籽的区别:
俄料:
1.俄料大多肉质僵白,属于石灰白。白的很高冷,打个比方:就好比俄罗斯地区的人群种族为白种人,而我国人为黄种人,即使我国人再白,和俄罗斯人站一起,还是有一些暖黄色调,看着是有“生活气息”的。
2.俄料大多比较干,当然也有老俄料,很优质的,优质到做个皮就可以充当和田籽料。所以我只能说大多数的俄料,是比较干的。并且它不会随着时间盘完后期会油亮起来,会越盘越干。
3.俄料的皮很厚,厚到用CM来作为计量单位。如果用包子来形容,就属于咬了好几口还看不到陷儿的那种,但未必也不是一件好的特质,被我国玉雕师们充分利用,反而雕刻题材更为立体。
4.俄料的皮色很艳丽,有些艳丽到像人工烧色而成的假皮。这也是俄料的一大特征。
5.俄籽料因为皮太厚所以有些籽料毛孔特征并不明显,有些甚至“消失”,所以得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人来判断。
和田籽:
1.皮薄馅大,有皮,但很浅。
2.出油性极好,就是个油坨坨。
3.大多是以白色为基础,多以闪黄闪青为常见。
4.毛孔特征很明显,也很深,有些甚至把籽料皮切除其内部肉质依然存留部分毛孔。
总之,这些都是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去辅助。玉石需要不断跟新自己的知识库。我说的也只是泛泛而谈!
该文章由作者:【快乐生产线】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