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于丝绸之路的物品和文化的种类有哪些?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 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 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文化产品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借助于物质载体呈现的形态;另一种表现为劳动过程。马克思指出,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是为交换而进行的,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也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是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
②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的情况
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词汇。这让一些学者和地方官员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重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路线。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地区热衷于挖掘自己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点、通道、节点等,以期确立自己在“一带一路”中的某种特殊地位。尽管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认识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借古谋今”的作用,但很显然,这种理解是对“一带一路”使用“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误解。
所谓“丝绸之路”,实际上是泛指历史上陆续形成的、以中国为起点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各国间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发达的贸易体系。可以说,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已离不开贸易交流。人们如此熟悉当今的贸易,以至于经常忘记古代曾经存在着相当发达的贸易。事实上,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甚至是商周时期,古代中国就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存在贸易活动。
汉代之后,这种贸易活动逐步变成由官方主导甚至垄断,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鼎盛时期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历史上,这些跨国长途贸易交流并无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直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将其称为“丝绸之路”。李氏所用“丝绸之路”仅指自中原经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中亚和地中海的贸易路线。因自汉至唐这条贸易路线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是丝绸,故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个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拓展应用。历史悠久的“南方茶路”和北方草原贸易路线,以及自宋、元开始的海上贸易路线,很多时候也被称为“丝绸之路”。当然,贸易产品并非丝绸一种,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的贸易产品不同。例如,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产品以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为主。“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贸易的代名词,而且也是历史上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文化交流的“符号”。伴随商品贸易和人员交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相互借鉴,产生了灿烂的文明。过去,对于“丝绸之路”的讨论和关注主要局限于史学界、文物学界等,不具有功利色彩。但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地兴起了挖掘“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遗迹的热潮,以期确立自己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尽管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借古谋今”做法的意义,但这显然误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使用“丝绸之路”的内在涵义。
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具体线路和空间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状态以及政治和宗教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今天,人们试图勾勒的“丝绸之路”是将数千年历史置于当前一刻观察而产生的图景,因而从语意上讲,“丝绸之路”不能被理解为具有固定线路的空间现象。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带有强烈具象的空间现象。另外,历史上“丝绸之路”主要存在于和平时期 战乱时往往中断,而且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共同繁荣,因而这个文化符号的内涵可以归结为
● 和平
● 友谊
● 交往
● 繁荣
事实上,这也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导的核心理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借用“丝绸之路”这个文化符号向世界传递了一种理念,这就是“和平、合作、发展、共赢”。
中国的丝绸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通往西域的大路开通以前,中国丝绸在罗马与黄金等价,只有少数贵族妇女才穿它,以相互炫耀。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大帝穿中国丝绸的袍子看戏,议论的人还说他过分豪华,随后不久罗马贵族男人穿绸的就渐渐多了起来。到罗马帝国初期,提庇留皇帝曾禁止男子穿用中国丝绸做的衣服。可是不但没有禁止,贵族之家锦衣绣服反而习成风尚。当时中国丝绸运往罗马要路经波斯,波斯就操纵着中国与罗马间的丝绸贸易,从中牟取暴利。到东罗马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皇帝时,东罗马为想摆脱波斯的贸易控制,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公元528年 梁武帝大通二年,拜占廷和波斯又发生战争。拜占廷乃与埃塞俄比亚国王联盟,希望埃塞俄比亚代替波斯进行丝绸贸易。公元540年拜占廷又用提高商税,控制丝绸定价等办法去抵制波斯,结果丝价飞涨,最后拜占廷只得每年补贴波斯现金11000千镑和波斯言和。另一方面则努力寻求自己生产蚕丝的办法,于公元552年派遣几个僧侣到中国边境,将蚕子藏于竹杖中带回拜占廷育养。中国丝绸在汉、唐时期千余年间一直源源不断从中国西北两条陆路,经过中亚运往欧洲,这两条陆路通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33年至1905年称之为“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自秦始皇修筑“栈道”、“略通五尺道”和开凿灵渠之后,也由巴蜀商人贩运到夜郎 今贵州、滇国 今云南昆明一带、邛都 今四川西昌东南、南越 今两广,并经缅甸转道身毒国 今印度、大夏 今阿富汗一带、大秦 罗马。南方经过海道至南洋、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诸岛,从那些地方换回琉璃珠宝等服饰品。中国丝绸还运销到朝鲜、日本等地,为丰富人类的服饰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
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其他国家及国内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与中国发生了密切的交往,并且对中国服饰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 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表述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
丝绸之路
国和阿 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目前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 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丝绸之路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 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
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洛阳、长安以西又分3线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身边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随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班超首次将丝路从西亚一带打通延伸到欧洲、到了罗马,罗马也顺着丝路首次来到东汉京师洛阳,这是目前丝绸之路的完整路线。166年,大秦 罗马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中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 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 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 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该文章由作者:【可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