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和田玉价值连城和田羊脂玉,怎样辨别真假?
和田羊脂玉是和田玉中非常珍贵的玉种,在如今玉石市场收藏火热的局面下,和田羊脂玉的价格一直都为市场中的佼佼者,面对如此高品质、高价格的和田羊脂玉如何分辨其真假是众多消费者都面临的难题。
什么是羊脂玉?
羊脂玉又称白玉,羊脂玉为软玉中之上品,极为珍贵。被称为羊脂玉,要符合含有透闪石95%,阳起石和绿帘石。非常洁白,质地细腻,光泽滋润,壮如凝脂的标准。
辨别真假羊脂玉的方法
1、颜色
和田羊脂玉的白度是一种典型的暖色调,白而不失润泽(忽略血管)。一眼看上去似乎并不白,看到的是泛轻微的浅浅的暖暖的感觉,后来才能隐隐看出白的舒服,好像洗桑拿全身毛孔张开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比如说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着一款颜色纯白的和田玉,可以专家经过精密鉴定后,却把其归为“青玉”。而一块泛着青色的古玉,却又被划到了白玉的行列。所以,羊脂白玉并不是越白越珍贵,反倒是它的质地决定着它的价值。
2、质地
和田羊脂玉的质地非常的细腻,含有毡状、毛绒状纤维结构,光泽柔和,所以如果是质地粗糙的和田羊脂玉就一定不是真品。
3、光泽
和田羊脂玉的光泽明显,而且油脂度不及体现在视觉上,手感上摸起来也十分的细腻。将和田羊脂玉放入水中后取出,能够滴水不羼,这足以能够证明其油脂度有多好,而且经人盘玩的时间越久,它的油脂感就越高。
现在的和田羊脂玉,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开采,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已近枯竭,市场价格扶摇直上,每年都会涨几倍。所以小编在此奉劝各位藏家们,理性消费,谨防上当受骗。
为什么故宫里上百件翡翠没有冰种?
翡翠作为中国玉器的后起之秀,虽然迄今为止业界对翡翠发现于何时依然是各执一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不过在综合各个观点的陈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翡翠最迟在明代,已经被我国人民发现并应用。
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间,我国的玉文化所推崇的是是以和田玉为首的白玉。
按理而言,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外观形态上,与和田玉更相近的无色冰种翡翠,应该更容易融入当时的主流玉文化。
可是事与愿违,当时国人心中唯和田玉独尊,对其他玉材几乎不屑一顾,这是数千年来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用玉观——玉的首要特性是“温润而泽”,要内敛、含蓄、欲看不透。
如此一来,翡翠便显得格格不入,即使是无色的冰种翡翠在当时人们眼中也是过于扎眼爆亮,缺乏和田玉那种润泽的玉性。
翡翠在坊间的传播之路尚且诸多不顺,要想俘获从来就不缺奇珍异玩的皇室内廷,步入如今人们口中的故宫更是历尽坎坷。
翻阅清廷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贡案等文献,可以明确的一点事,翡翠在清代初期便已经进入故宫了。同样地,翡翠传入故宫初时并不受人们待见,即使是历史上有名的“玉痴”乾隆皇帝对翡翠都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大清玉玺现在哪里
大清玉玺现在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内。
清朝的玉玺一共25颗,现在如数都在故宫博物院内。该玉玺大系由清朝历代十三位帝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慈禧)曾经使用过的可诏令天下的部分龙玺而重新复制;材质选用素有国家美誉的和田玉,每樽95*95*95mm,玉料千里挑一,通体一色,碧绿光润,每樽重1.7公斤左右。
整套共重达惊人的22公斤多,价值连城,玺以龙威至尊,特查阅清宫造办处史料,寻苏州子冈工传人亲手雕刻,龙形灵动,威慑天下,工质极致,精美绝伦,另配有被称为帝王之木、寸檀寸金的黑檀木架陈设,由木雕大师手工雕刻皇家古典纹于其上,尊贵非凡,气势磅礴,重现皇家御宝之辉煌气象。
大清历代皇帝玉玺大系选遍各类名玉,千里挑一,方以国玉和田之青玉试制成功,颜色正好与传说的传国玉玺为碧色吻合,昭示兴盛,实属天意。
和田玉是中国玉的极品,历来人们对和田玉的向往、爱好、追求几乎达到了神秘、痴迷的境地,更有“一两和田玉,一两千足金”的说法。这样珍奇的人间瑰宝,随着采集的艰难与稀少,建国以来,和田玉原料的价格涨幅以达万倍,而且现今仍已50%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惊人的增值速度震撼了整个投资和收藏界。
故宫展出160件套如意,哪些如意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故宫博物院推出“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工艺的盛况。“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特从中遴选158件(套),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本展览旨在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呈现一柄柄精美的如意,期待观众通过观赏富有吉祥含义的如意,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节庆文化。
如意,又名“握君”“谈柄”,由古代搔杖演变而来,取材骨、角、竹、木等,因最初被做成长柄指爪状,用于搔挠解痒,尽如人意,故称“如意”。汉晋之际,如意被赋予更多文化涵义和功能;宋代之后,如意发展为室内陈设品;至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灾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工艺的盛况。本次展览从中遴选158件(套)予以展示,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和众多题材。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贺寿、铭文、祥瑞等四类题材,突出玉石材质如意在清代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单元“竹木如意”,分为竹制、木制和木柄镶嵌等三类,展示明清时期用作文人雅士案头清玩如意的素雅韵致。第三单元“金属如意”,展示宫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艺。第四单元“九九如意”,通过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宫廷节庆与皇帝、皇后寿诞之际所用如意。第五单元“其他材质如意”,展示上述门类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质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制作的精品如意。
故宫博物院在永和宫正殿和后殿推出“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医药文物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门类,是清代宫廷医事活动重要的实物遗存。本展览遴选的文物,既有道地的中药药材,又有精心炮制的中成药,还有来自异域的外国药物,以及种类多样的医疗保健器具和各种名目的档案簿册。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宫医疗的历史状况,进而窥见清代宫廷生活之一斑。此次展览是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展览。
据介绍,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按照限流、错峰原则实行预约参观。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进行预约,额满为止。展览期间入场时间为8:30,停止入场时间为15:40。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幕。此次展览是国博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并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钱币展览。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序厅”“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三部分进行展示,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体系及其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该文章由作者:【特姆鲁普】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