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铜蝉刻玉石标记的知识,以及雕刻金蝉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玉知了的寓意
知了即蝉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鸣声。它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并以咏蝉声来抒发高洁的情怀,更有甚者是有的人还用小巧玲珑的笼装养着蝉来置于房中听其声,以得欢心。的确,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意,难怪乎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有可以当名字的的玉石名吗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处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明。
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圭”亦作“?”。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对比简略。商周时期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作风,雕工比拟精致。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呈现大批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致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形下,也有起信物和装潢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明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潢用。玉璧用处很庞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记;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唐代龙纹玉壁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处》,《考古》1983年5期一文以为:“wo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描绘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佩”亦作“?”。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wo送舅氏,悠悠wo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wo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现,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清早期玉带钩四件玉钩: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缘外敞,较锐利,格少,多用铜、铁,剑?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与战国类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造较多。
玉?:佩刀鞘上装潢。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有?。”《释文》:“?,字又作?,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对面的小方玉叫“?”。《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有?。”《传》:“?,上饰;?,下饰。……天子玉?而??,诸候…。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取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落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端,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留比拟完全,可以复原。
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高傲,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汉代玉蝉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略。用其随葬,重要是巫术的原由。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录,春秋时期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明较多。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体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主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盘: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wo金琅?,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认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离官阶之高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相关的主题文章:
铜蝉寓意是什么意思
铜蝉寓意是高杰的人品的意思。
蝉在古代象征着圣洁、纯真和清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认为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和树汁,因为把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蝉型饰物
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因此,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错金带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一、带钩的用途
带钩,一言以蔽之,就是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古代带钩首先是实用品,主要用来结带之用。有关带钩是实用品的文字和实物,历史上都有大量记载,在大量古墓挖掘中也得到印证。战国时期,秦军作战的策略首先是消灭敌人,然后是保存自己。所以军人装备尽量做到轻装简行。当时士兵下身不穿铠甲,凡是不利行军打仗的装饰一律不带,带钩是必备必用之物,常挂于腰间。1995年陕西省咸阳市新建石油钢管厂,征地90亩,挖出秦代坟墓500座。出土了大量装遗骨的大型陶罐和众多精美的错金错银的带钩。据专家分析,这是埋葬战死秦军的墓葬群。秦军将士死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侵蚀,只留下身上唯一遗物铜鎏金带钩和盛殓他们遗骸的大型陶罐。将士阵亡后,带钩一般都被系在主人腰间随葬,可谓跟随主人寸步不离。这充分印证了带钩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品。
前些年,在陕西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仅有两厘米长的小型带钩,在一座墓葬中出土数量如此之大、体型之小的铜带钩,在其他墓葬中还没有出现过,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考古人员从同时出土的大量无臂陶俑身上找到了答案:这些陶俑当年身穿鲜艳丝绸衣裳,随着岁月流逝,木制手臂和丝织衣裳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赤条条的陶身。据此推断,原先每个陶俑身上应该都有一个系腰带的小带钩,衣裳木臂腐烂,带钩脱落俑体,但实物保存至今。这又一次证明带钩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一些带钩,其纽本身就是一个印章,这种带钩也叫带钩印,一物两用,既是带饰,又是印章,带在身上十分方便,真是一举两得。1979年,河南固始县侯古堆一号墓出土一枚玉带钩,长仅2.1厘米,钩首如鸭头状,钩身遍琢蟠虺纹、涡纹和S型纹。类似带钩在陕西省凤翔县高庄春秋晚期秦公一号大墓殉葬坑中,以及山东临淄故城春秋晚期大墓的殉葬坑中均有发现。此类小型玉带钩已与战国时流行的玉带钩十分接近,主要是用来挂小型物品用的襟钩。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丙午带钩”。兽首钩、圆钮,钩身作怪兽抱鱼状,通身错金银,嵌松石装饰。背面有铭文:“丙午钩,手抱白鱼中宫珠,位至宫侯。”此带钩造型颇为奇特,兽形象怪异,装饰华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带钩既具实用性,又是礼品,也可作为纪念品,也是一钩多用。
笔者还见过一件精致的鎏金带钩,是虎符形,中间对称分开,合缝处有一销钉,这大概是用来调兵遣将的兵符,也可能是男女之间的一种信物凭证,仍有待考证。
二、 带钩的用材
带钩的用料涉及范围很广。纯金带钩在战国就有了,一般体型不大,做工精细,有些上面镶嵌绿松石,但数量较少,秦以后很少见到。
纯银带钩较纯金带钩数量要大,品种也多。特别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错金、包金、镶嵌玉和绿松石的珍贵带钩都是在银带钩上加工的。纯银带钩到了唐代还继续使用,不过风格大不相同,钩首成球状,钩体成片状,上錾庄珍珠底,雕刻宝相花,完全是唐代金银器的风韵。
铜带钩是带钩的主体,绝大多数带钩用料是铜,带钩用铜,分为青铜、红铜两种。素面带钩,各种造型各异的带钩都用青铜,因为青铜有熔点低、硬度高的优点。而红铜软,所以错金错银、镶嵌绿松石的带钩一般用红铜。因红铜软,可塑性好。有些带钩是青铜,但上面镶嵌红铜,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铁带钩主要出现在战国,一般都错金错银或者包金。但铁带钩一般比铜带钩锈蚀严重,品相不佳,保存十分困难。因为铁带钩见潮容易生锈,底子也会泛起,变成豆渣状,所以要绝对密封,要加干燥剂,不然在很短时间内铁带钩就会变成铁沫子。
良渚时期就出现了玉制带钩。从西周到宋元明清,玉制带钩几乎与中国玉器是同步发展的。所以说在带钩这个群体中,玉带钩数量最大,品种最多,流传时间最长。玉带钩用料很杂,有南田玉、南阳玉、岫岩玉,但主要是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
除上述材料外,带钩用料还有翡翠、玛瑙、水晶、绿松石、琉璃、瓷器、象牙、骨、碧玺、紫檀木等。带钩到了清代已成为观赏品、把玩件。在清代宫廷里就保存有一大批成品和半成品的珐琅瓷带钩。笔者曾见友人收藏有一件乾隆官窖瓷带钩。带钩白瓷,龙首,钩身上绘制了一条金龙,钮上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精致、素雅、高贵。
三、带钩的造型
带钩既是实用物又是高贵的装饰品,所以造型千姿百态。尽管良渚文化时期、商周时期都有带钩出土,但带钩大量使用主要是在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玉带钩主要有四种:一、琵琶形短钩,背面较平,有一个圆形钮,钮上有涡纹,钩头细小,呈鸟头或兽头型,钩腹上凸,多饰小云纹。二、长形扁担钩,钩身较长,截面扁方,微上凸,似扁担,钩头略细,琢作兽头型。耳、鼻、眼、嘴刻画细致。三、方柱形短钩,钩较短,钩身似方柱,呈腹部上凸的弧状,向钩头方向逐渐变细变窄,钩首为兽头式,造型简炼,整体呈方形,钩身多光素,无纹饰。颈部或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四、宽腹带钩,钩身短而宽,钩腹整体似为方形,局部带有镂雕。
明清时期的玉带钩,大都是琵琶形、如意形,钩首有龙有凤,有鸟有兽,钩身上常常有圆雕镂空各种奇异的怪兽,或镶嵌各种宝石。由于这一时期带钩的实用性已经退化,主要以把玩观赏为主,所以选料考究,体型厚重,钩头精雕细刻,十分繁琐。钩身上常常镂雕螭龙、异兽,十分生动。这一时期,由带钩演变出来的带扣大量出现。带扣一般钩身较短且宽,有方有圆,上面圆雕镂空螭龙或素面。一半带钩,一半带环,两面对称,各带一钮。同时利用巧雕,在钩身巧雕出各种动物的精美造型。
金属带钩主要以铜带钩为主,出现在春秋战国到秦汉。铜带钩造型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中原为主,形状基本上以琵琶形、∽形为主,钩首为龙,钩体鎏金鎏银,错金错银,构成各种精美图案,有些还在钩身雕刻各种图案、浮雕、镶嵌宝石、松石、玉,使带钩更显珍贵。另一个系列就是内蒙、河北、辽宁一带的带钩,这类带钩特别注重造型,内容丰富多彩。这类带钩造型奇特,钩身有虎龙狮豹,有牛羊马犬,飞禽走兽,昆虫,飞蝶,水禽,也有人物造像,乐器、兵器、工具,双人舞蹈,二人抚琴,人物摔跤,真是包罗万象。
四、带钩的工艺
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所以选材造型、工艺十分考究。带钩的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种多样,审美、收藏的价值都很高。带钩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也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一件精美的带钩,要用十几种材料,几十道工序,十几种工艺才能完成。玉器的各种加工工艺在带钩中都有反映。青铜器中鎏金鎏银、错金错银、镶嵌錾刻、木刻牙雕等工艺在带钩制造中都有运用。有些复杂的带钩还采用失腊法铸造。以下试以实物举例示之。
友人曾收有一件错金、包金镶嵌绿松石的纯银带钩,长20厘米,体圆柱形,错金,钩首全包金,通体镶满近千片鱼鳞状绿松石,每片松石直径不到0.1厘米,鱼鳞状,每片松石都用金叶包起来。精致华丽,美观高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千片鱼鳞状小绿松石片是怎样加工制造出来的呢?另,当年的工匠是如何保证每片松石大小形状一致,又采用什么手段测量的呢?要知道,即使是在科技发达、机械加工手段十分高超的今天,要加工出那样细小、包金、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鱼鳞状绿松石片,也是十分困难的。
有一件二虎吞牛铜带钩,青铜铸造,钩体镂空,两只老虎中间夹一牛头,上镶松石,老虎张口凶残,牛瞪双眼,十分生动。带钩还带有70厘米长的封闭式的链条,链条是由40个无缝铜环组成,铜环直径10毫米。铜环与铜环之间由可以活动的铜销绞接,铜销上有两孔,环从孔中穿过,铜销模锻成形,因为铜环、铜销都是单个加工而成,因而制造十分复杂。
另有一件战国玉带饰,长95厘米,除带扣外,还有13块雕有各种动物镂空图案的带板,带板与带板之间是由12个活动玉环连接起来,玉环上阴刻精细花纹。带扣一对、13个带板、12个玉环,总共27件,完全由一整块青白玉雕刻而成,真是巧夺天工。另外,笔者还见过一件虎吞蝉汉代铜带钩。带钩通体鎏金,铜蝉造型生动,两只半张半合的翅膀薄薄鎏了一层银粉,使人感到薄如面纱,质感特强,十分逼真。蝉尾被一只凶恶的老虎吞在口中,老虎双爪抓住蝉的双翅,虎头特大,虎尾就是带钩钩首,整体造型生动,制作精良,富有动感。 五、带钩收藏的升值潜力 带钩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其小巧价廉的特性是导致其收藏热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但在此类表象问题之下,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古代带钩的自身用途属性决定了保存完好的存世带钩越来越少,这也是其在市场上紧俏的一个核心因素。
为何完好的存世带钩寥寥呢,专家在做了大量的分析论正后找到了一些原因。绝大多数战国玉器都是和田玉制品。即使战国末年的玉制品,距今也在2200年以上了。由于长期埋在地下,受地土和殉葬物的侵蚀,器表大都出现土蚀和玉质蜕变。有些侵蚀严重的形成鸡骨白。在一些等级高的大型陵墓墓葬中,由于条件较好,加上位于地土高爽干燥环境之中,虽然玉器久埋地下,侵蚀轻微,玉器反而宛然若新。但是玉带钩却是个例外,由于其通常都处于墓主人的贴身之处,尽管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但受人体腐烂后的侵蚀极为严重,而其他陪葬的玉器都在墓主人棺椁之外,远离人体,因而受蚀不重,这就是在同一墓葬中其他玉器得以完好存世,而玉带钩却受侵蚀严重的原因所在。
完好的带钩难于存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古代,铜带钩就是古人用来扣结束腰革带用的铜钩。用它扣接束腰革带,可松可紧,既容易结紧,又便于解开,可随意调节松紧,十分方便。如同过去北方农民用的裤腰带,接紧后总要打个活结,便于随时打开。在农村,当人去世之后,腰间裤腰带结上之后不用再打开,只要打个死结就行了。不仅如此,凡是随葬品与墓主人有关的带子都打成死结,以防脱开。而铜带钩就是用于扣束腰带之用。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带钩结紧,松开腰带都十分方便。而当主人去世之后,带钩扣在带饰上,穿衣、入棺、乘车、下葬等移动过程中,很容易脱落。当人去世之后,为了防止带钩脱落,就人为地把带钩钩头砸死。带钩系在身上,把钩头砸死,不好操作,难于掌握,往往不是钩头砸裂,就是把钩头砸断,所以出土的铜带钩没有钩首,或者钩首断裂。收藏者在市场上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钩首上面都有榔头砸的痕迹。
尽管品相完好的带钩数量有限,精品更是难得,但是长期以来,收藏带钩的人为数不多,对带钩研究不够,国内也鲜见有关带钩的专著,因而市场价位总体并不高,与其实际艺术收藏价值尚有一定的落差,从而为带钩的升值提供了很大的上涨空间。仍以玉带钩为例。玉带钩发展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战国和汉代;第二个时期是宋代到明中期;第三时期是明中期到清代。目前市场上以元明清三代玉带钩为多见,并屡屡拍出高价。2001年12月,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组五件清代白玉龙首带钩拍出6万6千元,时隔三年,到了2003年,仍然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件估价7千元的明代玉羊首带钩以6.2万元成交,高出估价数倍。在国外,一件战国白玉带钩曾拍出120万元高价。金属带钩也分为三个阶段,战国—秦;秦—汉;汉—南北朝。当前战国铜带钩,素面、品相一般、体小者,一般1000元~3000元,有工、有花纹,5000元~10000元一件,有花纹、镶松石,3万元~5万元一件,品相好的精品十万一件。在中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都有不少带钩属一、二级文物。
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铜带钩、玉带钩数量不少,有些还是精品,在全国各地古玩市场也常有令人心动的带钩。一件腐蚀严重、品相很差的骨带钩,前几年市场售价不到1000元,2007年曾卖到3万元。总之,带钩文化含量很深,升值空间很大。今后将日益成为收藏投资热点。
六、有关带钩防伪 带钩引起大家兴趣的时间较短,所以上世纪90年代之前,市场上基本上没有仿品、赝品。90年代以后,市场上才开始出现伪品。带钩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铜带钩为主的金属类带钩;二是以玉带钩为代表的非金属类。所以作假与防伪都是围绕着玉带钩、铜带钩进行的。
前几年,在市场上还能见到仿战国、仿汉代的玉带钩。玉带钩防伪断代与一般玉器防伪断代办法是一致的。近几年,随着玉料大幅度升值,特别是和田玉料价格飞涨,用新玉作旧作伪的玉带钩已经少见了。
另外,一般素面铜带钩市场价位不高,所以作伪者粗制滥造,稍有收藏经验的人都能识别真假。铜带钩作伪最多的是老体新工。所谓老体新工,就是老的素面青铜带钩上错金、错银、镶嵌绿松石。
在老体上错金错银,首先要在老素面带钩上划线、设计图案。按照图案线条刻画沟槽。为了不破坏老体外面皮壳,一般沟槽加工就十分粗糙,线条不直,圆弧过渡不大自然,沟槽宽窄不一,所以错金错银线条不够流畅自然。另外,古代错金错银用料都是金叶银叶,而作假者为了降低成本,用金粉、银粉加强酸浇铸而成,因而线条宽窄不一,图案不甚规整。用金片、银片错的圆形或宽带图案,用放大镜可以看到错金错银图案断面如同一卷纸的断面一样,有一圈一圈的条纹,用金粉浇铸没有一圈一圈的条纹。有些作伪者错金错银不用金叶银叶,而用铜叶、铝叶代替,因而错出的图案死板,没有光泽,灰暗,更没有皮壳,因而一看一目了然。
另外,有些原来镶嵌绿松石的带钩,因年久腐蚀,松石全部脱落,作伪者为了卖高价,自制绿松石片补上,以新充旧,粗看跟原装的一样,真假难辨。古代带钩上面镶嵌的绿松石,按照图案贴好之后,都是整体打磨,因而铜带钩钩体本身与错金错银片和每片绿松石最后都在一个平面或弧面上。而作伪者把绿松石补上之后,因怕破坏钩体与错金片的皮壳,一般不再打磨,因而新贴的松石互相凸凹不平,与原带钩钩体也不在一个平面上。同时,因贴上去的绿松石是一片片分头打磨贴上去的,在灯光下可以看出每片绿松石打磨的痕迹都不是一个方向,而是像用芦苇编的席子一样,每片松石打磨的痕迹各不相同,松石表面也没有皮壳。 七、给带钩初藏者的几点建议
带钩收藏刚刚起步,有关专门介绍带钩的专著,国内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台湾收藏家王度出版了一本《带饰三千年》,专门写的是带钩和带扣,但该书仅请专家写了序,其他都是图片,共600多张。汉以前铜带钩只有一部分,且精品不多。其中还有一些铜带钩,是在老体上错金错银的冒牌货。由此可见,专门研究带钩的学者不多,有关带钩书籍更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更谈不上了。
收藏的关键是鉴赏,是鉴别真伪,是识货。为了避免上当受骗,就得学习。目前尽管有带钩的专业知识的书籍很少,但是带钩基本上以铜带钩与玉带钩为主,而有关鉴赏青铜器、鉴赏玉器的出版物不少。只要有了鉴赏铜器和玉器的知识,则鉴别收藏带钩也就不困难了。
收藏带钩除向书本学习外,关键得实践。看实物,多实战。目前国内馆藏带钩最多的要属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也有少量藏品。国外博物馆中国带钩馆藏最多的要数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在日本东京、台湾台北、香港北环荷里活市玩商店或古董市场也能见到带钩实物。国内,在北京潘家园市场、古玩城各古玩店、上海城隍庙古玩市场、西安小东门古玩市场,朱雀路西安古玩城、河南郑州古玩城也能零零星星见到各式各样的带钩。看的实物多了,就有了感性认识,就会少吃亏,少上当,少交学费。
当然,收藏带钩除了看实物,勤实践外,还要玩赝品,看伪品。因为现在作伪的人,已经不是那些偷鸡摸狗之辈了,都是“大内高手”,甚至有些就是专家、教授、研究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完全按照真品,采用高科技手段仿造,不仅外观尺寸与真品一样,就连化学成分、材料工艺都是一致的,一般人很难识破他们的作伪伎俩的。现在作假、售假已成为一个行业,在古玩行里,最新市场上出现了什么假货,这批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出自哪位“大师”之手,行里人都清清楚楚。有些古玩店,就是这些赝品的经销点,有些古董商就是这些赝品的推销员。如果在市场见到几件完全一样的东西,就要特别小心,有可能就是仿品。“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对真品、假货都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准确辨别真伪,买到真货。
带钩材料很杂,品种很多,搞带钩收藏切不可见到就收,而是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收藏带钩重点应放在:一、材质好。特别是和田玉带钩,金银等贵重金属带钩。二、工艺精。错金错银、金镶玉、镶嵌宝石。三、造型奇。特别是有人物、动物造型。四、文化含量高,有文字,有特别标记,与著名人士、历史事件有关联的带钩。五,与带钩有关的带扣、带板和带饰精品。六,有高科技含量的带钩。
以上是笔者关于带钩收藏与研究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带钩初藏者提供一些助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前,有关带钩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外甥生日,送脖子上挂的玉,可是不知道该送哪种,是观音么?还是什么
玉蝉吉祥物象征寓意作用,五十二
蝉的形象在玉雕中很常见,寓意:腰缠万贯、一鸣惊人等等,因蝉又名“知了”,也含知足常乐的意思。蝉与玉一样也有五德的:头上有冠带 是文;含气饮露 是清;不食黍稷 是廉;处不巢居 是俭;应时守节而鸣 是信。
古人认为金蝉远离地面,独孤而清傲,不食人间烟火,只饮露水,为高洁的象征,故而总结出关于金蝉的三个寓意:
第一:说蝉有“蜕变高鸣”一鸣惊人的属性,所以,有得中高第的说法,一般莘莘学子喜欢用这种说法。这也是民间常用的意思!
第二:是取谐音,金蝉谐音“金钱”,寓意财源滚滚来,一般商人喜欢用这种说法。
第三:是中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传统说法,称蝉有先知先觉的的含义,寓意知人所不知,觉人所不觉。一般阴阳家和玄学家喜欢用这种说法。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记载,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玉蝉的历史渊源及生动寓意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二、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都占有一席之地,石蝉、骨蝉、铜蝉、木蝉、玉蝉,似乎所有雕刻品种里,都有蝉的份儿。真蝉聒噪,假蝉却叫人神往,在这一点上,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玉蝉,寓意“一鸣惊人”、“重筑大业”;玉石雕制成的玉蝉在我国古玉文化中,是清廉高雅之象征,随身佩戴可祈福纳祥,修身养性,保佑平安,是收藏或随身佩戴的佳品。此款挂饰的搭配原理是源于传统的《易经》文化精髓,在《易经》中猪属水、兔属木、羊属土,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这三个生肖搭配形成一个人体三合风水木局,五行缺木的读书人士或小孩经佩戴玉蝉,不仅可使读书者头脑清醒,更能提高运势,除可提高其学习成绩外,还有让懒惰的佩戴者也变得勤快向上的作用。
关于铜蝉刻玉石标记和雕刻金蝉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雕刻金蝉什么意思、铜蝉刻玉石标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该文章由作者:【宿那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