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不是和田玉(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

古代皇上用的传国玉玺非常珍贵,到底用什么玉做的?

古代皇帝的传国玉玺是用的材料是和田玉,而被做成传国玉玺的那个和田玉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和氏璧。不过可惜的是,象征着皇帝地位的传国玉玺在战乱中不知所踪并没有流传下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命令李斯制作一枚传国玉玺。而建造传国玉玺的原材料就是和氏璧,当时名动天下的绝世美玉。这块和氏璧的形状外貌已经不可考,人们猜测可能是一块成色上乘只经过粗加工的璞玉,至于一些作品中描绘的环状和氏璧则是不准确的。关于这个和氏璧的来历,有一段非常曲折的故事。

一个叫做卞和的楚国人在荆山上发现了一枚璞玉,他认为这块玉非常的珍贵,于是准备献给自己的君主。当时的楚国君主是楚厉王,他找人鉴定过之后发现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他非常生气的把卞和的一只脚砍了。虽然皇宫里的人鉴定过后觉得这块石头很普通,但是卞和却依然觉得这是一块绝世宝玉。

于是等到楚厉王退位之后,卞和再一次献给了楚武王。这个楚武王鉴定之后依然认为是普通的石头,于是将卞和的另一只脚砍了。后来随着楚武王退位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让人来问他怎么回事,卞和说他在为这块玉的明珠蒙尘而哭。

于是楚文王让人仔细的检查了这块玉,结果在这块玉石里面发现了绝世好玉。楚文王给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楚国灭亡之后和氏璧流落到了赵国,后来六国统一之后又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这便是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的这枚传国玉玺后来成为了历代皇帝的信物,好像没有和氏璧皇帝的来路就不正一样。所以后代对于传国玉玺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在无数次的争夺中传国玉玺最终遗失。虽然和氏璧非常珍贵价值也很高,但是再高也有个限度,没有限度的是传国玉玺所代表的正统身份。所以说传国玉玺最贵的不是材料,而是它的象征。

“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

和氏璧是什么颜色?和氏璧是什么材质的玉?和氏壁的材质是新疆蓝色和田玉璞玉。和氏璧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材质的玉?是新疆蓝色和田玉璞玉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常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这个和氏璧被“得宝”的过程来看,这块宝玉藏的实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难让人识别:首先,是“凤凰栖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细,没有那么细心的人,它是不会被发现的;其次,之前两任楚王找人鉴别都没能看出来是宝玉,鉴定的人至少应该算是个“专家级”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说这个宝玉实在不太好认;第三,和氏璧最终显现出它的光彩夺目也是在“凿开雕琢”以后,如果不给它这次加工机会,宝玉还是会被埋没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到底是什么材质的玉,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于是,”和氏璧是什么玉”的说法出现了很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法一:和氏璧是独山玉。和氏璧产于湖北襄阳,而河南南阳独山玉的产地与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阳最近,所以独山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独山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开采利用,至卞和所处的春秋时期已普遍流传,楚国的玉石鉴定高手们没理由不识独山玉。

说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头,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问题。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说法三:和氏璧是拉长石。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和氏璧为拉长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拉长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但拉长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较厚的皮壳,拉长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

说法四:和氏璧是绿松石。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说法五:和氏璧是蓝田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蓝田自古出美玉,战国时期著名的”和氏璧”据研究就是蓝田玉。中国人5000多年前已开始出现较成熟的玉艺术品,但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蓝田新街遗址发现的玉器相关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废品与废料等系统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属首次。

那么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方言和田玉结合现有的知识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方言和田玉认为和氏壁的材质是新疆蓝色和田玉璞玉,以下三点就足以说明问题:

  一、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意思是:今天您陛下得到昆仑山的宝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可见当时昆仑山的宝玉价值已经从珍宝上升为神器,为王者尊。昆山之玉又称和田玉,昆仑之巅就是和田玉的源头。这里充分说明了和氏壁是出产自昆仑山无任何一点疑问,因此和氏壁一定是高品质的特色和田玉。

  二、卞和得到的是一块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从成矿的理论可以知道,它是在软玉矿藏的远端石窝中生成的上好和田玉,非常稀少。“玉石之路”有6000多年的历史,由昆仑山向中原(特别是楚国)驮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经过荆山之麓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那就是从我国玉文化的特点和事实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上等玉璧,无一不是和田玉,没有蓝田玉和拉长石,更没有钻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者用玉均为和田玉,楚国也应该不会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据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点,断定得到的是一块少见的上等好玉,这才献给楚王。卞和两次献玉未能得到认可的原因就是因为玉色不是白玉,看看文献上对玉玺所描述的颜色:《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的颜色是蓝色的,也正是因为不是白玉所以皇帝身边的玉工不认可,但卞和知道蓝色的和田玉比白玉更加的珍贵,高品质纯正的蓝色调和田玉本身就相当的罕见,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献玉给皇帝。

  三、秦昭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可见和氏壁只能是体现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价值,而当时和田玉已经从珍宝上升为神器,如果是块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质再高,因为数量相对还是较多的,秦昭王也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来换,可见和氏璧拥有是极为罕见的颜色。《韩非子》:“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其美,物不足以饰”。五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墨子和韩非子对和氏璧的认识,前者认为是珍宝中的珍宝,各国都想得到;后者说和氏璧不饰以五采,韩非子的意思是和氏璧是单色的,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去理解韩非子“五采”,我们会认为和氏璧没有“五采”颜色,就是说没有青,黄,赤,白,黑,这五种色,哪”和氏璧“该是什么颜色的玉呢?。 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这都说明和氏壁是蓝色无疑。

  四、据史料记载,宋太祖陈桥兵变后仅获了得两方后周印玺,并未得到传国玉玺。直到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在河南获得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的玉印。经当时地翰林学士蔡京及其他十三位官员鉴定,此玉为失踪已久的传国玺。靖康之变后,此玺又为金国所得。元朝时也有传国玺出现。据《元史》记载,至元三十一31年(公元1294年)正月,已故太师木华黎之孙拾得家见人手持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上刻八奇古篆文,后经监察御史杨恒等人鉴定,竟是秦以后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后来,这枚玉玺随着北退的元顺帝流落到了漠北,再一次不知所踪。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物证,也正是方言和田玉持有的一块64.6公斤蓝色调和田玉的显身,彻底解开了和氏壁材质这一千古谜团。

此块罕见的蓝色和田玉大籽是方言和田玉器公司珍藏的新疆玉龙河和田玉籽料,经过仔细地研究后开了三个窗发现内部玉肉色为湖蓝色,三个窗口有二个窗口的玉质细腻近无结构,有一个窗口玉质略松,经分析,近有十公斤玉质略松,其余五十公斤玉质细腻浑厚。这块罕见的和田玉蓝色籽料颜色相当纯正的蓝,不似现在市场上较容易见到的偏蓝色的青玉籽料,重量64.6公斤(尺寸:476*366*246mm),璞皮完美,玉质细腻温润,颜色湖蓝,油度硬度细度润度上乘。尤其可贵的是此块蓝色调大籽不但品质高,而且完整的皮沁色中有一面还形成了一副意境画面,极似一条腾飞的黄龙,极稀少罕见,也昭示出我国国运昌盛。

和氏璧是不是和田玉(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

和氏璧是什么东西

和氏璧材料是拉长石,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

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该文章由作者:【象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