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沁色造假有哪些?常见的白沁,朱砂沁,铁沁是如何形成的?
玩古玉必先学会鉴定,而要懂鉴定就必须学会对古玉的“望、闻、问、切”。今天我们就来主要讲一下“望”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判断古玉的沁色。
汉代 螭龙佩
古玉的沁色亦称之为沁蚀。关于古玉的沁色是如何形成的,在古玩界已经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简单概括沁色的形成原因如下,出土玉器因为长期埋藏在土层之中,在这样环境中玉器,会因为长期受到地压、地温、土壤水分的浸泡,以及有机物、无机物甚至微生物的影响,于是在玉器的自然本色之外产生一种由外而内的次生色泽。这种色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越沁越深,形成一种收藏界常说的“沁色”和“熟度”。当然沁色的形成也会跟玉器材质的坚硬程度、制作时的抛光程度、埋藏环境中的土质酸碱性、土壤温度偏热还是偏凉、土壤潮湿还是干燥、相邻物是否会颜色扩散、埋藏前墓主人把玩的程度或出土后把玩的时间不同,产生不同的沁色。
带有绺裂的商代玉人
古玉的受沁,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天时、地理、人和的相互匹配。古玉的真沁大多因为埋藏地下的时间太过久远而沁入肌理,其颜色光泽柔和自然,整体来看会给人一种协调而又古朴的沧桑美感,沁色与玉本色会浑然一体,相互点缀。沁色通常由表及里逐渐渗透晕散,它会根据玉器不同位置玉质的松软或坚硬程度而产生有层次变化,如下图一些玉质松软或者雕刻镂空比较多的地方沁色会比较明显。当然就古玉而言,沁色与本色之间的过渡会很自然,呈现出一种深浅各异,浓淡不一的状况。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了玉受沁过程的渐变。以一言蔽之,真沁是“活”的。
汉代带有雾化沁的玉韘形佩
此外,古玉的沁色分布是非常符合物理、化学上分子转移的逻辑的。玉石的受沁过程是根据玉料自带风化皮(在此需要提醒各位,很多玉料自带的风化皮与水沁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鉴定古玉是这种皮子极具迷惑性,需要注意!),玉石质地疏松处、表层绺裂处、玉石原有的老断茬处以及玉器工痕处等比较薄弱的地方提前进行渗透,故而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在以上这几处的沁蚀是玉器表面最为明显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收藏家口中所说的:“有裂必有沁,有皮必变色,工痕多白化。”我们常听到见到的沁色有“白化”、“铜沁”、“铁沁”、“水沁”、“朱砂沁”、“土沁”等等,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下“白化(亦称水沁、雾化沁)”、“金属沁”和“朱砂沁”。
先秦时期的带有雾化沁的玉驯鹿
玉器的“白化”也被称之为“水沁”、“雾化”。主要是指玉器在埋藏环境中,会因为土壤的温度、酸碱度、湿度而产生的质地变白,结构变松软,变干燥,透明度消失的现象。一般而言酸性潮湿型土壤容易形成白度较高的水沁,例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形成的象牙白水沁。水沁现象很是独特,它会在比较水润的环境中逐渐还原到本色,待环境干燥之后又会恢复其白蒙蒙似雨雾般的沁色,相信这一点玩古玉之人都肯定看到过。可能正是因为会发生这种颜色方面的变化,所以大部分藏家都将其称之为“钙化”、“鸡骨白”、“风化”、“象牙白”。但究其本质而言“白化”属于物理变化,根据科学测定玉器本身的含钙量并没有增加,故“钙化”之称谓不妥,应当称之为“白化”或者“雾化”。
先秦时期的雾化沁玉人
先秦时期的雾化沁玉鱼
金属沁是指,玉与金属接触时间长了之后金属锈蚀给玉器颜色带来的影响。玉器在春秋战国以来,很多时候是被用作剑饰或者与金属器物来配合使用。玉与金属配套千百年之后,因为相邻金属器中的金属元素尤其是容易锈蚀的铜、铁会沿玉质裂隙渗入,或沁入玉质,形成次生色泽,这种色泽会根据锈蚀产生的颜色的不同而不同。配饰在铜器上的玉通常跟铜锈的颜色相似大多为淡绿色,偶尔也会出现蓝色,配饰在铁器上的玉通常跟铁锈的颜色相似为赭红色。金银器因为不易锈蚀所以对玉器颜色的沁蚀不是很明显,并且目前尚未发现有金银锈蚀沁色的玉器。
铁剑上的玉剑饰 含有金属沁 呈红色
铁剑上的玉剑饰 含有金属沁 呈红色
朱砂沁是指,玉与朱砂长埋于地下后形成的红褐色沁。为何大多数葬玉都有的朱砂沁?这与古人的丧葬习惯有着莫大的联系,丧葬用朱砂是一个很古老的习惯,朱砂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在华夏文化尚处于朦胧状态时先民们就已经将朱砂作为辟邪驱鬼的“神物”,于是它便屡次出现在丧葬和祭祀的场合之中,并且根据考古学者的推理朱砂的使用与中华文化中喜欢红色有莫大的关联。言归正传,关于朱砂沁玩古玉的人大多很是了解,它与金属沁不同的是,朱砂沁几乎与“白化”或者“水沁”、“雾化沁”是共生的,即有朱砂沁的玉都会有水沁,但有水沁的玉不一定有朱砂沁,因为有的墓穴中不会有朱砂,所以就没有了形成朱砂沁的必要条件。
朱砂沁与水沁共存的商代玉鸮
有星星点点朱砂沁的先秦 玉牛
当然古玉沁色鉴定光知道这些沁色的颜色和表现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造假者是如何造假的。在收藏界中有很多东西因为获利太过丰厚的原因,就会有很多人为之“钻研”,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钻研”才使得古玉收藏变得如此的扑朔迷离,精彩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古人有一句话很贴切古今做伪这件事,这句话就是“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作为一个好古、懂古的人我很理解为何会有造伪,有些人为利所趋,有的人实属糊口所迫。总之,说一千道一万造伪虽然不对,但从人性趋利方面讲倒也合理。
西周雾化沁玉玦
说完为何有人造假之后,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造假的沁色,人为造沁的方法主要有:酸碱咬噬、茶泡尿煮、火烧烟熏、原皮伪装、油炸粘锈、颜料浸染等。因为造伪者需要降低成本,所以他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给玉器上沁,因此伪造的沁通常为短期强加在玉器表面,沁色、沁痕常常是浮泛于玉器表面,其染色鲜艳扎眼,与玉色结合不自然,较突兀,如若将造假玉器投入沸水中煮,水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次,就是伪造的沁色,色泽单一,没有像真沁色那样的层次过渡。最后就是伪造的沁色的分布通常违反物理学密度上的逻辑,如玉皮、绺裂、质地差或被加工过的部位沁色与玉质良好坚硬地方的沁色一致,无显著差距。
仿品 酸碱咬噬所形成的“雾化沁”
同时还需要指出,部分高古玉器的边沿常会有少量的风化皮层,部分玉器的玉质内还会有糖色分布。坊间将这些现象谬传为后天沁蚀所致,这是不对的。因为风化皮层属于那种距离地表很近或裸露于地表的山料,这些山料因为常年受到辐射,风吹日晒雨淋所以会形成类似于沁噬的风化层。而古人因为玉料难得,所以不忍将这部分丢弃,会将其在制作时加以利用。所以说某些玉器出于古人珍惜玉料的原因,会将玉料先天自带的皮层加以利用,而这些自带的皮层自身的形成与次生沁蚀没有必然的关系。
仿品 酸碱咬噬所形成的“雾化沁”
总之,沁色对古玉鉴定具有很重要作用。是古玉收藏者必须要掌握的。熟悉古玉的沁色的成因以及伪沁的做法与表现形式对于古玉收藏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要对坊间诸多有关沁色的玄而又玄,毫无科学依据的相关观点予以甄别。此外,告诫各位古玉收藏者“唯沁色论”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古玉的鉴定除过沁色外还要从古玉的神韵、玉料、工痕、形状、纹饰、雕刻题材和包浆等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古玉鉴定结论。
汉代玉蝉
玉器的沁色鉴定是染色还是沁色的方法
一:先告诉你玉器的沁色鉴定:
古代玉器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色变,被称为沁色。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仿古者达到以假乱真,往往人工仿沁。仿沁早在北宋时就已出现,及至明清,仿沁早在北宋时就已出现,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种各样,极难辨认—通过烧烤使其颜色变白,但同古玉相比,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在羊腿中植入小件玉器,数年后取出表面形成如古玉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类似者还有“狗玉“,但此玉略显干涩;
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只是一般显得造作不自然;
将玉与铁屑拌在一起,以热醋淬之埋于地下,经数月表面被铁屑蚀出橘皮纹,杂有土斑、深红色铁锈,俗称“叩玉”;用“硷提”之法上色,颜色渗入玉肌灰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人工仿沁是仿古玉的关键技术,早在北宋就伴随着仿古玉的出现而被应用。及至明清时期,人工仿沁的方法日臻完善,形式多样,极难辨认。清代的一些金石考古学家对古玉仿沁有颇多的记载。在王心瑶的《玉纪补》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染色的方法:
通过烧烤玉器使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同真古玉相比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在羊腿中植入小件玉器,数年后取出表面会形成如传世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显干涩。
将玉器放入刚杀死、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这种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颜色。
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这种仿古沁色一般显得造作不自然。
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形成细如切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将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屑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用“提油”之法上色,颜色渗入玉肌,久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此外还有一些用油炸、火烤、雪茄水浸泡以及埋在花盆、淤泥、厕所里的方法均能使玉器丧失本色,此处不再赘述。总之,掌握玉器在鉴定的技巧,了解玉质、时代风格及常用的做旧手段只是具备了鉴定玉器的前提条件。
二玉器的染色鉴定:
玉器的染色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一般来说,大都是为了获得一种较美好的颜色而将没有这种颜色或者这种颜色不明显的玉石染以一定色彩,仿制品的染色更是习以为常。例如,翠绿色是最受人们青睐的颜色,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其它色调的玉石染成绿色。这不但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由于以次充好,玉石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这给玉器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特别是对染色翡翠的鉴定更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玉石染色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普通的各种浸沁法,更有利用现代高科技进行的各种浸染法,其效果几可乱真。鉴别染色玉石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特征:
①经染色的玉石一般颜色枯燥,无光泽,常有闪蓝发黄感觉,色不正,即所谓邪色。
②染色玉石颜料集中于裂隙或孔隙之中,往往裂隙中颜色加深,似浮丝状分布,颜色由外及里,外色深,里色浅。无绺裂处则无明显颜色。这时在强光下检查更为明显。
③对于用铬盐染成的绿色,在滤色镜下检查,会呈现出红色,而天然绿色则不会变色,(当然也有少数天然色会变色。)因此要把利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的结果结合滤色镜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再作出结论。
④染色的玉石放在油中浸后会慢慢地褪色,若用热油,褪色则更快。
⑤染成的绿色在酸中(如稀盐酸等)及高温下(以铁片不红为度)颜色亦会消褪。
⑥用指甲油去除剂蘸在棉签上,在有染色的玉石上摩擦,有些染料会粘在棉花上。
求玉器染色方法
酸蚀法:它是将玉泡于氢氟酸、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液中,取出后加热着色,用碱出红色,用高猛酸钾出黄色,用硫化汞出黑色等。酸的比例、浸泡时间及配方不同,效果不一样。
火烧法:是将玉涂上氢氧化钠,用石灰(氧化钙)裹好,置锯末里闷烧二天,取出即为鸡骨白。如趁热浸一下冷水,即产生牛毛纹,如冷水中加高锰酸钾即成血色牛毛纹。需着色时也是趁热浸入染料中,最后用砂纸加上羊油打磨出光即成。
黑皮伪造法:用水将玉煮热后,用旧棉花将玉料包好,架在铁篦之上,用火烧之,待棉花烧干后用水浇之。等到黑色入骨而不是浮在表面,也不发白,黑斑就造成了。
玉器,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制成的器物。中国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并不间断地延续到现在。玉器的出现是远古石器的延续与创新。
玉器与石器的区别在于质地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未经人加工过的天然玉石是玉料,《说文解字》称:“石之美者谓之玉”,凡美石制品均在玉器的范围。但美石的玉多为交织结构的透闪石和阳起石,不同于可以敲击成形的石料。
和田玉籽料沁色如何形成
在和田玉籽料形成的过程中,因经过水流的搬运和冲刷,难免会受到与岩石的碰撞,所以就会导致玉料产生裂纹。而水中含有的矿物质铁离子经过氧化,慢慢的在裂纹中沉淀积累,不同于和田玉籽料的有色皮子,在填补上籽料裂纹的同时,矿物质离子沁入至玉石的深处,由外向内逐渐过渡的变浅,且不露白,最后就形成了表面和玉肉部分颜色一致的沁料。也就是说,沁料的颜色是后期形成的,不是先天的。
沁料的形成必须具备几个特性:1.玉矿物边上必须有有色矿藏色素。2.玉石必须入沁处必须足够松或有足够接触的时间。为什么沁料里没有羊脂白玉,因为沁料本身就是玉质松才入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顶级的羊脂玉大多为光白籽,而即使有皮色也是少量的洒金皮,这也就是密度高质地紧密,根本无法入皮的原理。
玉石入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时间不够,那也是无法入沁的,换句话说,如果质地相对紧密而接触矿色时间长那也是存在入沁的可能,而这样的话,也许包在沁皮下的就是质地最好的玉,而这就是沁玉的极品。
玉石如何染沁
您好
玉石染沁常见的几种如下
沁色虽然本身是一种瑕疵,是一种缺陷,但也是一种经历沧海桑田的外观标志,自然也成了鉴定家辨别是否为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为了提高古玉售价,更为了便于仿制古玉,历代作伪者除利用玉皮鱼目混珠外,还炮制出了一系列对玉染色造假的方法,这种种方法不仅如今仍被广泛运用,而且还被不断推陈出新。
烧、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但要使玉色酷肖古玉器尤其是获得需要染成的颜色,便常常要综合使用这些染色法,下面这些手法是较为常见的:
提油法
即油炸法。方法是将玉器需染色部分放入油锅中炸,随油炸时间的长短不同,玉器表现就出现深浅不一的枣皮红、桔皮红等色。
酸蚀法
将仿古玉器放入强酸之中,使玉器表面出现高低不平现象,有的经过强酸腐蚀后呈现鸡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褪光法
褪光法原是”盘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种恃有的湿润柔和的光泽,即使战国或明代呈现玻璃光的玉器仍自然柔和。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贼光四溢”,于是,作伪者往往将仿古玉器放入糠麸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麸的油脂,均匀褪光,使新玉产生古玉般柔和滋润的光泽。
仿牛毛纹法
寒冬腊月,用浓灰水或浓乌梅水浸没已制成的玉器,放文火中煮两天,乘热取出放在风雪漫天的室外,使玉纹冻裂,然后用提油法上色。这样制造的玉器也称”风玉”。
仿鸡骨白法
古玉中偶能见”像煮过的鸡骨一样”的白玉,俗称”石灰沁”,据说是受地火所致,极为名贵。伪造者于是人为地将次白玉,次岫岩玉等次等材料制成的玉器放在大火中烧,趁灰烬热时,用水猛泼,制作鸡骨白的”古玉器”。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该文章由作者:【五月四日】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