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面型宝石的琢磨
刻面型琢型是较新的加工工艺。这种加工工艺开始于14世纪。它是由具有对称的几何形态抛光小面聚合而成的。这种琢型款式用于所有的无色和有色透明的宝石。
1.刻面角度的选择
当光线以一定角度穿过宝石抛光小面而在体内反射时,如反射角大于宝石固有的临界角时,则使入射晶体内的光线,可以全部折射返回,使宝石光彩夺目。
正确的刻面角度,可使大量的光束发生全反射,如果刻面角度选择不合理,过大或过小的角度,都会造成光的反射不完全,而导致漏光,图11-1-3。钻石对于刻面角度要求尤其严格。
图11-1-3
刻面型宝石角度的精确确定很重要,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宝石固有的折射率而定。J.Siukankas拟定了宝石折射率与其冠部角、亭部角的经验数据范围,每种宝石刻面角度见表11-1。这些角度的正确性,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如钻石,冠部角控制冠高,冠高控制着钻石台面大小,台面越大,宽度越好,台面越小,火彩越强。亭部角度控制亭深,正确亭部能使进入钻石内部的光,发生钠反射,而使钻石产生最好的明亮度。
折射率 冠部角 亭部角
1.40~1.60 40°~50° 43°
1.60~2.00 40° 40°
2.00~2.50 30°~40° 37°~41°
表11-1 宝石的刻面角度
续表
2.颜色的利用
对于有色透明宝石,除选择正确的刻面角度外,还必须将宝石最好的颜色,通过顶刻面表现出来。顶刻面的正确定位,使旋转宝石出现最理想的颜色,用防水墨水标出其位置。如宝石的颜色具有明显的分带时,加工时,将宝石的颜色条带平行放置,与顶刻面平行,从顶刻面上见不到颜色分带为佳。对颜色太浓的宝石,可利用减少角度以增加颜色的鲜明感;对颜色浅淡的宝石,可加大角度使宝石产生较浓的颜色。
3.刻面型宝石的款式
刻面型最早的琢型是以八面体钻石晶体为基础;琢磨成“桌型”,图11-1-4。
,1玫瑰花型:这种琢型起源于16世纪前的某个时期,上部为对称排列的刻面聚成的锥形,24个三角刻面,下部为一平底。这种琢型过去曾用于大颗粒的钻石及其他许多宝石,现代仅用于小颗粒钻石、锆石和镁铝榴石中,图11-1-5。
,2圆多面型:这种琢型也称“钻石型”,它起源于 17 世纪由威尼斯宝石工匠,Vi-cenzio Perugzi发展,至今仍不断改进。圆多面型可使一些刻面反射光线获得异彩,使另一些刻面的折射光线增加火彩。是因为产生最大全反射的角度,不能同时产生最大的火彩,因而理想比例的设计需要不断的修改。
图11-1-4 现代刻面型宝石琢型的起源
图11-1-5 典型的荷兰玫瑰花形,24个三角刻面
i.标准圆多面型及钻石的理想比例
标准圆多面型是钻石的理想琢型。其外形为圆形,冠部有33个刻面,亭部有24个刻面,共计57个刻面,如存在底刻面,共计58刻面。各刻面名称如图11-1-6所示。
图11-1-6 圆多面型刻面各部位名称
标准圆多面型、亭部刻面和腰棱之间的夹角非常重要。钻石亭部刻面角度约为 40°,其他宝石这个角度根据折射率而定。这种琢型的优点在于最充分地利用了钻石的高色散,从而产生高度的异彩。在不同国家,钻石的所谓“理想”角度和比例总是在变化。在欧洲最广泛接受的圆多面型建立在 W·F艾普洛博士的计算,1940基础之上。我国钻石琢型分“上海工”和“新式工”,其中以“新式工”色散最好,图11-1-7。
ii.变形
圆多面型有许多变形,如梨形、椭圆形、橄榄形,图11-1-8。变形,改进形的比例由原石的形态和性质所决定。原石的形态不规则,当有突出包体存在时,琢型的形态和理想比例要有所变化。原则是以保持最大重量和最高价值为目的来进行各种宝石琢磨形态的选择。
,3阶梯型:也称祖母绿型,因更多地用于祖母绿宝石的琢型而得名。这种琢型由一个大的顶刻面,四周拥有成排平行梯形小面组合在一起,四角常被截断,目的是易镶嵌,对宝石的损坏可能性最小,图11-1-9。
图11-1-7 圆多面型的不同比例示意图
图11-1-8 圆钻型的变形款式
阶梯型常用于许多透明有色宝石的琢型,如红宝石、蓝宝石、红柱石、金绿宝石、堇青石、锂辉石、碧玺等。大的顶刻面能充分显示出宝石的颜色。琢型的比例,形态通常由颜色的浓度和原石晶体的形状决定。阶梯型按外形形态有长方形、拱心石形、三角形、菱形、风筝形、五角形,图11-1-10。
,4剪刀型:为阶梯型的改进型,呈长方形状,四周每一个梯形面由四个三角形所替代,图11-1-11。这种琢型的优点是广泛用于有色合成尖晶石和其他低档宝石的加工,可采取机械琢磨,因眼睛不易察觉三角形刻面的不准确,缺点是亭部的底端有些光的散失。
图11-1-9 祖母绿型
图11-1-10 阶梯型的款式
图11-1-11 剪刀型琢型
,5混合琢型:这种琢型有一个圆多面型的冠部和一个阶梯状的亭部。阶梯状亭部通常琢磨得比较深。宝石光学效应欠佳,而且镶嵌困难。斯里兰卡的宝石工匠常采用这种琢型。
钻石的亭部比例会对钻石有什么样的影响?
钻石的亭部比例也是切工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
亭部角度极为重要,它决定了亭部的深度,因此比对冠部角度的要求更为严格。如果亭部的角度不合适,造成亭部太深或者太浅,就都妨碍了全内反射的发生,造成进入钻石的光线发生泄露,从而影响了钻石的“火彩”。
钻石的标准切工面的比例?冠角是几度?亭深比例?
1、 台面比例变化对价格的影响,除古董款式外:
可接受的台面百分比:52%-62%
偏移至50%时,价格下降2%;偏移至48%时,价格下降5%;当偏移量达到48%以下时,可根据重新切割估计的重量计算。
2、冠面角度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正常的角度:33度-34度
偏移达35度减1%,偏移36度减2%……
3、腰线厚度比例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偏移度为1%,减2%,偏移度为4%,减2%,7%以上根据重新切割估计的重量计算。
4、亭部比例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正常的亭部比例:42%-44%
偏移度为41%减2%,40%减4%,38%以下或50%以上根据重新切割估计的重量计算。
5、底尖大小比例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正常的底尖大小:由零码至小码及至中码。
标准圆钻型切工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钻石切割三步曲
将一颗钻胚加工成58个面的明亮琢型即标准圆钻型,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是成型加gong工blocking)。即加工台面和亭部及冠部的8个面,使之初步成型。不过,在钻石小于0.5克拉时,这一磨8个面的操作与第二步合并进行。成型加工即粗磨是用钻石与钻石对磨,磨出大致轮廓来。
第二步为十字切磨或交叉切磨,cross working)。加工出亭部和冠部的各8个主小面并完善台面。第三步为多面切磨,brilliandeering)。加工出冠部的16个上腰小面和8个星小面及亭部的16个下腰小面。一般25分以上的钻还要磨出底尖,这样58个面就完成了。
有人知道钻石每一个面的打磨角度吗?? 下腰,亭 上腰,风筝面,星面 的打磨角度???
下腰亭主面41度左右,亭小面43度左右,上腰冠主面34度左右,冠小面,风筝面37度左右,星面19度左右,每颗钻石角度都不一样,范围比较大,不好具体说明。
该文章由作者:【共产主义渠】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