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地区大规模战争)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

几十年的斗争使双方意识到,战争解决不了阿以冲突。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地区开始了漫长曲折的和平发展道路。1991年,中东和平会议终于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举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区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中东地区的和平出现了曙光。但是,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时断时续的和谈,表明了中东和平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东战争(地区大规模战争)

战争背景

历史原因

西元前30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来王国,是犹太教宗教经典中上帝赐给希伯来人“流奶与蜜”之地,所罗门王死后,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和犹大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西元前586年,加尔底亚人灭犹大王国,大批的希伯来人被放逐至巴比伦为奴,成了“巴比伦之囚”。

西元前538年波斯消灭加尔底亚人,释放犹太囚徒,约五万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后来犹太国相继成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国。西元前167年塞流卡斯王国安提奥可四世(Antiochus IV,215-164B.C.)劫掠耶路撒冷,遭到犹太人的反抗,“马喀比”(Maccabees)家族击溃希腊军队。西元前135年安提奥可七世(Antiochus VII)攻陷耶路撒冷,拆毁城墙,对犹太人加以迫害,犹太人开始向世界各地流散,统称为犹太人。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巴勒斯坦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

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75000人。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直接原因

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次阿以战争。

历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

时间:1948年—1949年

过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不到24小时,由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就向以色列国发动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结果: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与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第二次战争

时间:1956年—1957年

过程: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军伞兵部队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米拉通道,为以军最终占领西奈半岛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果:此次战争,可以说是中东战略局势的一个分水岭。从此,英、法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激烈的角逐,使中东的局势更加风云激荡,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

第三次战争

时间:1967年

过程: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结果: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通过这次战争,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

第四次战争 

时间:1973年-1974年

过程: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这一天发起进攻。但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突袭。

结果:沙龙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沙龙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遏止了以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举扭转了战局。

第五次战争

时间:1982年

过程: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结果:以色列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 

历史评价

五次中东战争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连当年战死的军人铭牌都已锈迹斑斑,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流血所遗留下的仇恨却在一代代人中间流传。这种仇恨令中东地区的和平不再能被称为和平,而只能算作战争的间歇。

甚至对于那些身处以色列的平民来说,这种战争的间歇也算不得安静,一颗颗火箭弹、一次次自杀炸弹的袭击,让他们不得不对身边的阿拉伯人保持警惕,试问,这又让以色列人如何克制的维持和平,空怀强横的武力而坐视自己的平民受到不间断的伤害?

斯大林曾经对中国的同志说过:“胜利者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对于中东的乱局和生命,我们无法如此漠视和功利,可面对都宣称自己掌握着道义高点的冲突双方,我们只能说一句:“死神面前,没有正义!”

该文章由作者:【萨萨里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