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的别名是参鱼,白脑(上平江叫法),雾子(下平江叫法)鲦鱼,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
动物形态
鲦鱼: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分布很广,中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种群分布
群居的,以群体中的强者为首领,首领游向何方,其他的鲦鱼就跟到那里,
鲦鱼群体是用集体的力量维持种群的延续
整齐划一的游泳
《当代生物学》上报道称鲦鱼的两组基因决定着鲦鱼的动向。一组基因控制着鱼加入较大群体的习性,另一组基因决定一条鱼在鱼群编队里的“泳技”有多好。行为习惯和身体能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鱼群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队列变换,帮助它们躲避或防御掠食者。“通过集结在一起,鱼群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
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如果将一只较为强健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这种现象被称为“鲦鱼效应”,由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发现。
鲦鱼效应在企业管理中被经常提到,也叫“头鱼理论”,说明一个组织内的群体具有思维定性和行为惯性。
生存环境及分布
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
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功效与作用
补充钙质
鲦鱼含有不少矿物质,尤其是丰富的钙和磷元素,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营养成分,而磷会与钙起到协同作用,共同帮助身体补充钙元素,强化骨骼,有利于促进身体生长发育,预防骨质疏松,很是合适一些需要补钙的青少年、老年群体食用。
增强记忆力
鲦鱼含有不少蛋白质、DHA,而DHA是一种有益于身体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大脑所需的营养成分之一,食用可以提高记忆力、思考能力。另外,鲦鱼脂肪中含有的卵磷脂还可以减少细胞的死亡率,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
补充蛋白质
综上所述,鲦鱼富含蛋白质,并且所含蛋白质与人体所需蛋白质结构较为接近,食用之后可以迅速被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是最佳的蛋白质补充来源之一,日常适量食用有利于为身体补充所需蛋白质。
保护心血管
平常多吃些鲦鱼,对于神经、血管、大脑有所帮助,由于其中汉语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以清理和软化血管,预防血脂氧化沉降,增强血管壁弹性,预防血栓、增强血管壁对高血压的耐受性,因此,吃鲦鱼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疾病。
营养价值
鲦鱼具有不错的营养价值,主要含有丰富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分,以及一定的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当中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硫胺素、烟酸等。另外,还含有钙、铁、锌、钾、硒、镁、磷、锰、铜、钠等多种矿物质元素。
该文章由作者:【左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