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名称)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7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惊悚名字,“祸害”,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用来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80后子女生活的时代已经完全改变,需要有自己的主流思想,这些人偶然相逢于“父母皆祸害”小组,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名称)

简介

发展历史

祸害

“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而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 ,间接人格伤害 ,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 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

是的,只有真正被祸害的小孩才能明白,我们这些人需要被社会看见 网络小组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7000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80后子女用此形容50后父母,充满了反感与痛恨。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用来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于是80后子女产生反感,80后子女生活的时代已经完全改变,自己应有自己的想法,也想保护自己不受家长戕害,这些人于“父母皆祸害”小组相互取暖,以此寻求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

调查:你有没有被“50后”父母伤害过,认为“父母皆祸害”?

走红背景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现实中,50后父母和80后子女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不时上演。特别在奔三的剩男剩女中,为此想要搬出家来独立生活的,为数不少。网上,常有80后网友发帖讲述类似经历。这些80后常常是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全方位控制,“认识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长大成人后的80后,迫切希望摆脱这种状态,为此和父母频频发生矛盾。

不少网友表示,虽然知道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但有些做法还是让人难以忍受。也有网友反思,豆瓣上这个小组的名字,估计大部分父母看了都会怒从中来,然后伤心不已。但如果仔细分析亲子关系中负面情绪的来源,或许父母和子女都需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管理员张坤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她来自孔子的故乡山东,家乡街道的墙上至今还反复刷新着“二十四孝”的内容,那堵墙,据说曾祖父那代起就一直竖着。“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7000人,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话题每天都在更新,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首页上,几篇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的帖子长期置顶——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祸害表现

代沟

也许三十年后,沉醉于“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们的孩子们像80后现在一般大时,看到这篇文章,将会嘲笑他们的父母居然只会说家乡话、普通话和英语;居然 还在看纸质书,听CD;喜欢带副蠢笨的大眼镜,欢天喜地地看一种叫3D的过时电影…… “祸害”,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 “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这里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对峙 小组连组规都充斥着旗帜鲜明的战斗性: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那些击中两代人关系痛点的帖子,总会迅速引起强烈共鸣,及上百条跟帖。 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教师,最爱看CCTV,祸害,这个词对于他们而言,只用来形容过万恶的旧社会,美帝国主义,以及麻雀;极不擅长使用网络,几乎没有可能加入到这个小组,朝儿女们打一场自卫反击战。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被喻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父母,在他们子女眼中,却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 50后与80后,这两代人分别出生、成长、思想定型于1949年以降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前后两个完全断裂的30年。裂缝之间,激荡着左与右的博弈,退与进的拉锯,集体与个人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经济基础与上层社会的位移…… 他们成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既亲近又最疏远的父与子、母与女。

教育问题

50后一代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控制欲太强,不尊重孩子隐私。

他们便接连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国家政策与生存需要使他们各自拥有众多兄弟姊妹,只有互帮互助才能生存下去,这培养了他们对集体主义朴实而忠贞的信仰; 他们喜欢用“不三不四”来责怪非主流想法,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世界本来非黑即白,不姓“社”就姓“资”,他们从小就被告诫只能以辩证唯物主义武装脑袋,解释经济、政治、美学、新闻…… 他们年少时很快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日后在80后子女面前,他们之间可以交流的话题,和路人甲乙在旅行途中相遇时的寒暄,没多大区别;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已习惯于生活、就业、房子、生育统统被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好,他们也就习惯性地想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

典型代表

与方馨在现实生活中展开的“战斗”一样,这些虚拟的硝烟都是单方面的。据组内调查,该小组成员的普遍身世背景为:生于1984之后,倾向于相信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从小便开始接触网络,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权威。

加入“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之前,28岁的方馨已经向父母“宣战”了14年。“战斗”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远离家乡的大学,不看新闻联播,不看春晚,不按时吃饭,不入党。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爆发于一年半前,导火索是父母认为她该做妈妈了。成为“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员后,方馨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大逆不道”。和这个根植于文青大本营豆瓣网之内,拥有近7000名成员与一个惊悚名字的讨论小组相比,方馨与父母的“战争”就“交火”的观赏性而言,简直平庸得不值一提。

深层分析

不能简单的把“父母皆祸害”看成是一群叛逆且不孝的“逆子”们的反叛宣言,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智表达。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人们不如把这当成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但在这个网络讨论小组里,家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他们的50后父母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经历了天灾、人祸,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革。生存的需要使他们形成了对集体主义的忠贞信仰。他们接受到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一切,接收到的是忠贞的爱国主义。他们信奉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奉献,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集体永远是大于个人的。同样,他们也用这一套理论教育他们的孩子。

在孩子们懂事之后,他们就教育孩子,我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来要求什么,而是要努力去为社会添光辉的。为社会添光辉就是他们的梦想。但是怎样去添上自己的一笔呢,他们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他们整日只会为生活奔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这样教育孩子。但80后子女们显然并不买账,他们强调自我,信奉的是个人风格的张扬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为集体舍弃自己情感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受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嘲讽。80后们渴望被人铭记而不是被淹没在人群里。于是家长们的教育无一例外的在他们那里受到了集体性的排斥。

实际上,何止是对家长,这一代人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埋没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样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他们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来自于占他们生命中四分之一时光的学校生活,不是来自于课堂苦读而是来自于逃课,不是来自于考试高分,而是来自于同龄人的一起疯狂玩乐。学校教育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只会教导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似乎填鸭式的学习就是他们幸福的全部。但只有他们知道,这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昏暗部分。

他们不会信奉集体主义。相反,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灾难。他们渴求与上一辈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但中国家长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这种感情需要。他们以为孩子学习好了有一个好的未来就是他们的本分。做好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夸大了自己的监督本职,淡忘了自己身为人母,身为人父的那种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感情天分。在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想法里,他们失去了与孩子感情的紧密相连。即使是一个孩子,他也是一个公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这一点,是家长们所忽视的。而这,恰好是他们成为“祸害”的理由。

典型代表

父母不合 有道德缺陷

假爱型 陆晶是“祸害”小组的成员。她今年30岁,是单身妈妈,有一个4岁的女儿,目前正在经营一家自己的网店。她的故事很沉重,因为故事中没有爱。陆晶的父亲比母亲大17岁,在跟母亲结婚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而且有一个年龄挺大的女儿了。似乎从陆晶记事起,父母就总在无休止地打架。陆晶也免不了挨打。父母平时忙生意,很少关心陆晶的生活,虽然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是陆晶仍然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后来,父母找了一个保姆照顾陆晶的生活。没想到陆晶的生活更糟了。“父亲和保姆勾搭上了,这个保姆比我父亲的大女儿还小。” 后来,父亲的生意走了下坡路。家里的生活更加恐怖了,父亲经常喝酒,撒酒疯。家里没有一个好碗,好的玻璃杯。有一天晚上,陆晶的父亲喝完酒回家,没带钥匙,砰砰砸门。“那时候我已经睡着了,母亲一个人在看电视,她故意不给父亲开门。大概半小时之后,母亲叫我去给爸爸开门。”陆晶很快翻身下床下楼开门。还没站稳,父亲的几个大巴掌就已经扇到脸上了,当时陆晶的嘴里鼻子里都是血,但是她也不敢哭。哭可能会让爸爸更暴躁。“那时候我真希望我立刻死去。”陆晶说。“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但是在陆晶的故事里,这句话显得十分苍白。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有一次,他们一家三口正在吃饭,突然父母两人一言不合又打了起来。最后提到了离婚,“把我当成离婚的砝码,拒付我的学费。”那天父亲跟陆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今天要杀了你,杀你就是因为太爱你了!”“打架,流血,辱骂,地狱!地狱!”陆晶在自己的帖子里这样描写自己的家庭生活。 “我的痛苦,我的悲哀。就像是浸过水的麻绳,越挣扎越结实,缠得我喘不过气,我想只有死神手里的镰刀才能砍断。”陆晶几次想到过死。 

父母不懂得爱的方式伤害到子女

错爱型 李翔是个“80后”。 从小,父亲的工作就很忙,经常一出差就是几个月,家里经常只有妈妈和李翔两个人。李翔的父母应该是很爱李翔的。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所以李翔的妈妈对他更是关爱。所有家务活都不让他做,而且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孔不入”,李翔在家里需要自己做的事似乎只有一件,就是管好自己的学习。李翔的爸爸是个很沉默的人,“每次好不容易把爸爸盼回来了,他在家里也总是不说话,让我觉得害怕。” 爸爸不管李翔的生活,但是对李翔的学习抓得极严。父亲每次回家的主要目的似乎就是检查李翔的学习,他会翻看李翔在学校的所有考试卷子、老师评语和习题本。一旦成绩下滑,马上会被父亲严厉训话。“你只有学习好将来才能有出息,我现在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我在外面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对得起我”这是爸爸常说的两句话。“那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没用,”李翔说,“跟其他孩子比,我几乎从来不玩,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但是无论怎么努力爸爸都不会看见,他只看最终的成绩,只要成绩不如他想象的好,就会骂我。如果我成绩好他就会马上把我的成绩拿到别人面前炫耀。”可每当这个时候,李翔都觉得很恶心,“他让我学习不是为了我好,而是为了他的面子”。好在从中学到大学,李翔在学习上都显示出很高的天赋。“我爸妈总说督促我学习是为了我好,可是我却挺恨学习的,但是不得不学。小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我爸能对我好些,长大了努力学是为了远离他们。”高中的时候,李翔成功地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见爸爸的机会更少了,但是,妈妈却仍然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妈妈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他读书,给他做饭、洗衣服。“我知道妈妈也是为我好,但是,她只知道让我吃这个、穿那个,我想跟她聊聊天,她就会说:‘赶紧学习,别说那些没用的。’”现在李翔已经在英国读书了,5年来,他仅回过家一次。“回想我28年的人生,我似乎就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学习,一件事是逃离。” 已经成功“逃离”的李翔现在更加痛苦了,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了同性恋的倾向。“说心里话,我真的怨恨他们。我爸爸很少在家,只要在家只关心我的学习,我从他的身上一点儿也没有学到一个男人该为一个家做些什么,而我妈妈却又离我太近了,近到让我觉得女人就是整天唠唠叨叨、琐琐碎碎的、让人反感的人。”由于缺少父爱,李翔的内心有一种缺失,他虽然长大了,但是内心仍然还是个孩子,还渴望一份父爱。这也许就是李翔内心痛苦的根源。 李翔的父母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儿子有多痛苦,对于他们来说,在英国留学的李翔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优秀产品,是一个让他们在别人面前“脸上有光”的产品。李翔说:“我一直梦想着摆脱他们,现在我真的摆脱了,但是却发现我摆脱的是他们的躯体,却一辈子也摆脱不掉他们对我的影响。” 批评父母 父母毁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点被老爸从阳台扔下去!我们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这一个个尖锐话题都来自于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这是一个专供网友讨论父母问题的话题小组,有上万名成员,他们大多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满,并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因为过于离经叛道的小组名称,也因为小组讨论话题的敏感尖锐,该小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网上网下一片议论,小组表示: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

万人网上数落父母

“父母皆祸害”,光是这五个字就足够让不少人惊愕和愤怒。然而,这样一个讨论小组竟然在网上已经成立了两年半,小组成员过万,并有日益壮大的趋势。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成立了这样一个从传统角度看起来“大逆不道”的小组?在这群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父母对饮食和减肥的不同:我天生胖,后来父母也总是让我吃很多,但是父母还是让我吃,我想减肥,吃减肥药不让,节食不让,我难道就这样胖着你们才开心么?

在一个《谁差点被父母杀掉》的帖子里,不少小组成员都曝出了自己童年被父母严格管教的恐怖经历。

“我从小被我妈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顶嘴,我爸把一壶刚烧开的水,往我身上泼。肩膀全烫伤了。我妈带我去医院,因为要花钱,我妈又在护士面前狂骂我。”

“他们吵架,内容和我没关系。可是我妈威胁我爸说他敢走出家门就马上勒死我,绳子都拿出来了。我爸抬脚走了,我妈把我拖到面前拿着绳子对着我比划了一个多小时。我长大后明白她是想让我爸回来看到她要勒死我,然后过来阻止,可是我爸没有回来。那一个多小时是我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不过,小组中讨论最热烈的并不是这些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阴影。《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帖就是典型代表。发帖的组员说自己被父母毁掉的是“与人交流的欲望”,因为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说自己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了,或者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父母都会不屑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次数多了,他就形成了把什么事情都烂在肚子里、跟人疏远的个性。而更多的组员在该帖里都表示,因父母常误认为打击子女可以促动其奋进,最终导致他们自信心缺失。

数落只是手段

因为小组内的讨论内容被频繁转载,“父母皆祸害”小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数落父母的反传统态度也引发了社会的激烈争论。

反方“simba07”认为:“真正做儿女的可以跟父母讲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栽培不容易,难道把我们栽培出来就是批判他们的吗?这么做对父母不公平。”

支持者“pwst”说:“我们总是说父母就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子,才强行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都是爱。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就像我爱一个人,我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对他/她为所欲为了吗?”

而中立方网友“好吃的糖”表示:“中国人这么多,什么样的父母都有!主要看实际情况!(我)小时候平均两天被妈妈打一次,还不是照样长大了……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做一些事情本意是善意的,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们本身思想的存在。”

“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的目的究竟是对父母的全盘否定,还是对父母教育不足之处的反思,这一点小组在自我介绍中写得非常明确。

“达到自我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制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他们试图通过子女们的“内心告白”来呼唤“父母自身素质的完善”。

针对此小组表现出的反父母现象,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心理学编辑陆峥分析认为,不少80后步入为人父母的阶段,在此时他们参与到这样的一个讨论中来,尽管说的是父母的不是,但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思。他们反思自己儿时所遭到的不恰当的教育和对待,从而避免自己在今后的教育中重复父母的失误。这一点值得肯定。

不过,她也表示小组成员有一点值得警惕,不能将这个小组发展成为一个纯粹的抱怨和发泄平台,那样的话,这个小组只会成为负面情绪的传染源,而对现实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

[网络调查]

最反感父母不鼓励自己

综合该小组组员抱怨的种种问题,记者整理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短短3个小时,就从网上收集到了400多份答卷,其中四成被调查者是80后。

在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喜欢体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当众让子女出丑等十个选项中,网友最反感的前三项分别是“不擅鼓励子女,常打击子女(包括贬低、嘲讽等)”、“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而这三项,恰与“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组员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内容基本相符。[3]

评论

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讨论小组引发争议。小组成员已经过万,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伤害过的孩子。小组首页上,诸如《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他们将孩子当做一个“物”,而不是人》等被认为具有指导意义的10个帖子长期置顶。而最多的讨论内容是自己在父母那遭遇的心理伤害和对父母教育方法的批判。

在这个数千年受“君臣父子”观念浸淫的国度,“父母皆祸害”是一句离经叛道颠覆人伦观念的“大不敬”———依据传统道德而怒斥的声音,一定很多,然而,怒斥过后,长辈们可曾也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如此结论?

在我长大的年代,一首隐约为年轻人叛逆辩解的歌这样唱到:“我不是你们说的那种坏小孩”,那个时候,叛逆是心虚的、怯生生的、底气不足的,他们梗着脖子,欲挣脱父母的管教,时不时冒出离家出走的念头,却常常因为无法自立,而无力飞天,“只好将脸贴着玻璃窗,冲老板娘做个大鬼脸”,他们过于早熟的心灵只能承受憋屈,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迫痛苦地接受填鸭灌输而等待意外开悟的过程。

而到了21世纪,叛逆似乎在升级,当然也升不到哪儿去,只是因为网络世界的便利,他们可以将诉说与发泄的渠道拓展,在虚拟世界里,他们的叫嚣与反叛似乎来得理直气壮,肆无忌惮,他们甚至讨论了“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其实,下了网走回父母身边,这帮孩子的大多数,我相信仍然是低眉顺眼的乖孩子,只是这种乖,参杂了太多的无奈。

叛逆不可怕,叛逆说明了个性世界观的确立与成型在加速;雷词也不可怕,12岁就写出了《正在发育》的天才少女作家蒋方舟,其对早恋、同性恋的过早探头探脑,曾经让大人大惊失色,其句子“父母……一个老得泡不动妞,一个是老得没人泡的妞”甚至可称惊世骇俗。他们偏颇地对于父辈世界的抗拒与否定,是被扭曲的童真最本能的回弹,是被挤压的童趣对忽视或伤害的不满嘶喊,其过于夸张的受害心理,是这个万物皆注射了商业激素的时代价值观的客观反照,他们的受害心理,若在农村,是留守儿童的早年失爱,在这一拨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讨论小组里,其成员构成应该是城里孩子居多,所以其受害心理的源头,不是失爱,而是溺爱,他们被寄予了稚嫩肩膀无法承受的重托,他们的成长过程,不能顺应天性而是被提前拨苗、过度施肥,他们过早告别玩具,提前按父母设计的生命轨迹被迫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他们困惑于“我的青春谁做主”,其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他们的反抗也是能够理解的。

叛逆在升级,父母喊委屈,而教育要埋单。孩子眼中为什么“父母皆祸害”,对此,不能简单化地怒斥“竖子不孝”,给予他们这一结论的成人世界,应该深刻反思。这个成人世界,充斥着功利目的、拜金主义等商业价值观的深度侵害、其举国产业化教育理念的不人性、过程的不快乐,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其父母貌似为儿女好的种种手段,扬鞭逼拼、做大做强、无度攀比、包办揉捏……不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心理感受,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被判为“祸害”,又似乎并不冤。

“操心费力给你吃穿,竭尽全力为你成才”的父母,且暂息雷霆震怒,也无需如堕冰窖,且想一想:为什么我的爱孩子不能懂,你是否真的视孩子为“物”而不是有平等人格地位的人?让我们在意外发现孩子隐藏在网际的“谋反”之心以后,接过鲁迅的话题,继续思索:我们今天怎么做父(母)亲?

该文章由作者:【误码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