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在血浆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率)

血浆蛋白结合率系指药物在血浆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各种药物以一定的比率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浆中常同时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而只有游离型药物才具有药物活性。

当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药物分子占领结合部位,使其他药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结合,以致后者的游离部分增多,药效增强。这种相互作用对一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具有意义,因此要注意那些药效较强烈或毒性较大的药物,以防止药物自结合部位置换下来,使药效增强,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简介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形式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游离型,结合型。

结合型药物

即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

即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通常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这种结合大多是可逆的,只有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治疗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

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

(1)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3)竞争性

两种药物→竞争结合同一蛋白→置换→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如:保泰松→结合型双香豆素→游离型→浓度增加→出血倾向。

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

该文章由作者:【指尖奶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