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汉语汉字)

事(拼音:sh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治事、从事;引申义指事业、事情;职事;任职、侍奉等;还可指事例、成例。

事(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作从又持中,又为手之象形,中为猎具,手持猎具会治事意。事与史同源,在甲骨文原本一字,到西周时,事开始从史中分离出来。构件“又”没有变化,猎具形的构件“A”或“B”一般作字形“C”,个别的繁化作字形“D”或“E”。春秋石鼓文作字形“F”,与小篆结构已十分接近。战国时异形严重,构件“又”变化小,字形“G”变化大,主要有四种情况。

①与石鼓文结构基本一致,潦草的或作字形“H”、“I”,发生笔势变化。②与《说文》古文“J”的形体接近,猎具上多衍出一横笔。③构件又作寸或攴,属于形义相近构件的通用。④构件猎具中的“K”作字形“L”、“M”、“N”、“N”等。其中第一种情况代表着主流,《说文》据此整理作“从史之省声”是理据重构,其实是手持变形的猎具。隶变后楷书作事,是记号字。本义是治事,从事。《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引申指事业、事情。《小屯·殷虚文字甲编》3338:“己丑卜,争贞:吴叶王事?”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皆不任子以事。”引申指职事。引申指任职、侍奉。又指事例,成例。

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廷行事,吏为诅伪。”通“士”,士人。通“仕”,指做官。《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内则》作“仕”。通“德”,品德。《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马王堆汉墓帛书作“其德”。通“史”,史官。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

职业: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

服侍:~父母。

详细释义

事[shì]

〈名〉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汉·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袁枚《祭妹文》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治理;办理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职也。从史,之省声。?,古文事。鉏史切

【注释】叓,《玉篇》古文事字。文二重一

说文解字注

职也。

曡韵。职,记微也。古假借为士字。《郑风》曰:子不我思,岂无他事。毛曰:事、士也。今本依传改经,又依经改传,而此传不可通矣。

从史。?省声。

鉏史切。一部。

(?)古文事。

锴曰:此则之不省。

康熙字典

《唐韵》鉏吏切。《集韵》《韵会》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又《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事,三公也。

又《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

又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

又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又《广韵》《类篇》?侧吏切。事刃,与事、剚同。别见人部事字注。

又《韵补》:叶逝支切,音时。蔡邕词: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

又叶诗纸切,音始。《诗·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

又叶疎语切,书上声。《韩非子·扬权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又叶常御切,音树。《易林》:虽愠不去,复职内事。

该文章由作者:【龚道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