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地讲,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而广义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器乐等。
基本概念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到伏羲时代,已经能发明丝弦乐器、古琴和瑟,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
这些发现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对音乐相当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指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委婉动听。除此之外,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各具风格。因此我们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从音乐的创造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包括了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音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与西域各民族交往密切,大量西域音乐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随着清朝末年。。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音乐交流不断加深,大量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如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歌剧、舞剧,以及乐律中的大小调,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演唱方法中的美声唱法等。这些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加快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改革的步伐。
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2、和谐
中国音乐千百年来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天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点之神性。这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因此众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多运用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缓神陈叙、忍耐。和谐182美也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
3、意境
千百年来,中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其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一件完成了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现在虚和实、讲究传神和悟两个方面。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术上所形成的虚与实。音乐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依,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也非常注重音乐艺术的传神作用。一场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场景,但这种传神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悟”。
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在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历史沿革
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
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
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
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征、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征音;征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征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
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
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着《琴操》。
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着《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民族音乐团体,民族音乐界涌现了一大批像彭修文这样的指挥家、作曲家和刘明源(板胡)、刘德海(琵琶)、闵惠芬(二胡)等杰出的器乐演奏家,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这方面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他们和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一起,为振兴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丰富民族音乐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一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放射出夺目的艺术光彩,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鸟朝凤》等等。我国民族音乐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丰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
我们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既有大量的、广泛而深入的民间音乐的采集,又有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与专着,对海内外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乐器的技术革新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扩大了表现范畴和音域,丰富了音质、音色。演奏技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乐队的表现能力。国家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中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创作出了一批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音乐作品《刘三姐》、歌剧《洪湖赤卫队》、钢琴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更为迅速,音乐教育机构、音乐团体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中国人在国际音乐大赛中频频获奖,音乐人才辈出。音乐创作更加繁荣,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民歌、管弦乐、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流行音乐以及各种新潮音乐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民族音乐宝库,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总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今天,我们不仅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乐素养,通过学习使其系统地认识我国多民族的民间音乐体裁,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各种风格的民间音乐的代表性曲目。从感性到理性较全面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经典。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通过对其学习与欣赏,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增强民族自强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该文章由作者:【萨尔那加】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