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参(茜草族茜草属植物)

紫参(学名:Rubia yunnanensis Diels)又名:大理茜草、滇茜草、红根、色子片等,属茜草目,茜草科草本;高20~70cm。茎方形,单一或分枝,表面紫棕色或绿色,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全为单叶或茎下部为三出复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7cm,边缘有圆齿。轮伞花序6花,集成假总状或圆锥花序;花萼钟状,紫色;花冠蓝紫色或紫色,外被长柔毛;雄蕊2,花丝短,药隔长;子房4裂,花柱着生子房底。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紫参(茜草族茜草属植物)

形态特征

草本;茎长10-50厘米,近直立或披散状,有时平卧;根条状,稍肉质,数至十余条簇生和茎基部均红色;茎、枝均有4直棱或4狭翅,通常节部被硬毛,其余近无毛,很少微粗糙。叶纸质,形状和大小均多变异,线状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长圆形至阔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通常长1-4厘米,很少达5厘米,宽0.3-2厘米,顶端渐尖至短尖,有时微骤尖,边缘常反卷,被短硬毛,两面近无毛或脉上被短硬毛,很少上面微粗糙;基出脉3条,很少5条,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几无或上部叶有极短柄。

聚伞花序三歧分枝成圆锥花序状,腋生和顶生,通常比叶长,近无毛或被稀疏短硬毛;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通常1脉或花序下部的有时3脉,近无毛或被疏毛;花梗长1-3毫米,萼管近球形,径0.3-0.4毫米,顶端截平;花冠黄色或淡黄色,干时近白色,稍肉质,无毛,冠管长约0.5毫米或稍过之,裂片5,不反折,近卵形,盛开时长约1.2-1.5毫米,有时可达2毫米,顶端增厚而稍硬,内弯成短喙状;花柱2裂几达基部,长0.5-0.6毫米。花期夏秋,果期初冬。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产四川西南部(木里)和云南各地。生于海拔1700-2500米处的灌丛、草坡或路边。

药用价值

性味:性平,味苦、辛。

功能主治:用于急性或慢慢性肝炎、肾炎、风湿骨痛、癌症、象皮肿、面神经麻痹、白带、痛经、淋巴结核、乳腺炎、瘰疬、跌打损伤、蛇咬伤、痈肿热痛等。

化学成份:全草含甾醇、三萜类、氨基酸、原儿茶醛;根含水苏糖(stachyose)。

产地生境

产山东,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生于山坡或平地的林荫处或草丛中,海拔120-500米。模式标本采自我国(产地不详)。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长20-70cm,直径2-4㎜,单一或分枝,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有白色长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或褐黄色。叶对生,单叶或三出复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有时复叶脱落,仅见单叶,两面有白色长柔毛。轮伞花序集成假总状,通常仅留有宿萼,萼筒外面脉上有毛,喉部有长柔毛,花冠二唇形,蓝紫色。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气微,味微苦、涩。

以叶多、色绿、带花者为佳。

栽培技术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播种

茜草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种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复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选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茎蔓,每2—3节剪成插条。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节。浇水、保墒、遮荫,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间管理

茜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及时浇水,阴雨天气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现后,除留种株植外应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

收获与加工

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先将地上茎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要出售。亩产量150公斤。

贮藏方法/n

紫参的产地加工与贮藏:一般在割取地上茎藤后,随即挖取根部,洗净泥沙,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折干率约30%,加工宜在晴天进行。每亩可收干品150-200千克。

该文章由作者:【大奔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