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穴(手太阴肺经穴位)

列缺穴位于手腕部,拇指后方的桡骨茎突上,具体定位在腕横纹上1.5寸。在桡骨茎突上方可以摸到长长的裂缝,列缺穴就在上述裂缝中。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列缺穴(手太阴肺经穴位)

基本简介

主治症状: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穴,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名释

(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临床应用

肺系症状如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咽干、咽痒、咽部的红,喝水、吃东西时觉得嗓子疼,肺炎、支气管炎导致的中痰鸣,慢性咽炎都可以选取列缺穴来进行治疗。列缺穴还经常与照海穴相配一起来治疗肺系疾患,列缺和照海相配对缓解头晕、头痛、脖子疼、颈椎病也有治疗作用。

1.取穴方法

(1)握拳,掌心向内,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此即桡骨茎突。该茎突的上方在用力握拳时可见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两手虎口张开,垂直交叉,食指压在所取穴位侧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之处,于赤白肉际,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3.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4.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

补肺益肾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该文章由作者:【邯郸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