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剧院(省级艺术表演团体)

广东潮剧院成立于1958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潮剧团合并而成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作为潮剧艺术的代表性单位,具有示范、培养、研究的性质和职能,是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广东潮剧院(省级艺术表演团体)

基本资料

广东潮剧院是1958年在原广东省潮剧团的基础上建立的。建院初期,剧院创作演出了《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辩本》、《扫窗会》、《闹钗》等一批优秀剧目。

近年来,剧院在创作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如潮剧《张春郎削发》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得高度评价,并拍摄成电影;《袁崇焕》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陈太爷选婿》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剧本奖,同时还获全省宣传文化精品奖;《终南魂》、《岳银瓶》和《边关情仇》等剧在省艺术节获多项奖励;现代戏《老兵回乡》获98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提名奖。1995年拍摄的潮剧电影《烟花女与状元郎》填补了当年全国戏曲影片的空白。

剧院名家辈出,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有姚璇秋(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扫窗会》、《陈三五娘》)、陈学希(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张春郎削发》、《陈太爷选婿》)、方展荣(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柴房会》、《无意神医》)、郑健英(一级演员,代表作品《蝶恋花》、《美人泪》)、张长城(二级演员,代表作品《闹开封》、《告亲夫》)、陈秦梦(二级演员,代表作品《袁崇焕》、《终南魂》)、李志浦(一级编剧,代表作品《张春郎削发》、《陈太爷选婿》)、吴峰(一级导演,代表作品《张春郎削发》、《告亲夫》)、管善裕(一级舞美设计,代表作品《八宝与狄青》、《陈太爷选婿》)等。

除常年在广东城乡演出外,还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等地演出,并数十次组团(队)出访,先后赴新加坡、泰国、法国、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美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演出,使潮剧成为增进乡情友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1958年12月,广东潮剧团和三正、源正、怡梨、玉梨、赛宝联合组成广东潮剧院,下分五个演出团;1959年5月,在原演员学习班基础上成立广东汕头戏曲学校;潮安、揭阳、潮阳、普宁等县也先后成立潮剧艺术学校或训练班,培养潮剧新人。1959年以广东潮剧院一团为基础组团赴京作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10月27日在怀仁堂汇报演出《辞郎洲》,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观看并接见全体演职员,随后,剧团在沪、宁、杭、赣公演,剧目备受好评,与各戏曲剧团接触和交流,并向梅兰芳、荀慧生、盖叫天等著名艺术家学艺,提高了表演艺术。

主要任务

1.担负潮剧剧目创作、艺术理论研究、潮剧历史资料收集、收藏、归档管理的任务;

2.为潮剧剧种培养潮剧编、导、作、演员、演奏员等方面人才,出人出戏,为艺术生产、建设服务;

3.抓好艺术生产,排演好剧目,实施精品战略,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排演更多剧目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潮剧艺术精品,积极参加全国、省、市重大艺术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展海外演出市场,扩大潮剧剧种知名度;

5.负责对汕头市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的经营管理。

现任领导

名誉院长:姚璇秋,管善裕

院长:蔡少铭

党委书记、副院长:马烈泳

副院长:张怡凰

内设机构

艺术研究室

负责起草和实施潮剧院艺术规划;组织剧目创作,艺术理论研究;记录、整理潮剧历史资料,进行潮剧资料(史料)收集、征集、整理、收藏、归档和管理;培养潮剧创作人才和史论研究人才;为剧院艺术规划提供咨询和决策依据;筹建电脑艺术资料库,以便进入网络。

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是我院艺术建设重要骨干。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现有艺术人才作用,努力培养新一代剧目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腾出编制,虚位待贤,不拘一格,吸纳各方贤能。逐步把对艺术专业人员的考勤管理转入任务管理的科学轨道。

名誉主任:沈湘渠

主  任:林克

副主任:魏大勇,陈玉盛,王若玲

人事秘书科

负责实施各科室岗位责任制管理;负责全院人事、机构、编制、调动、劳资、福利等工作;负责全院人事档案管理;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考核和评聘工作;协调共青团、妇委会工作;负责制定和实施政治学习、文化教育计划;负责剧院的党务、文秘、文印、宣传报道、文件管理、保密工作、通讯联络、信访处理以及外事手续等日常办公事务。

科  长:陈悦浩

副科长:陈伟斌

行政科

负责起草和组织实施全院行政、后勤、物业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负责财务、工资发放、考勤管理;负责全院的物业管理;负责潮剧艺术中心的经营管理;负责剧院(含民权路宿舍楼区)的安全、保卫、消防、环境卫生、绿化、通讯设施管理以及采购、仓管、交通、会务、接待等行政工作。

潮剧艺术中心慧如剧场要努力开拓市场,打破目前被动经营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为争在短期内从行政科分离,独立经营,独立核算,逐步减少行政拨款,向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过渡。

科长:蚁振汉

副科长:卢文庆

老艺员管理科

负责全院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离退休人员医疗、福利、保险等服务;负责对剧院老艺人活动室的管理;做好与老艺员之间的沟通工作。配合剧院中心工作,注意发挥老艺员的艺术潜力。

副科长:马一鸣

属下单位

广东潮剧院一团

广东潮剧院一团,原为广东省潮剧团,始建于1956年,广东潮剧院成立后,该团隶属于潮剧院,成为第一演出团。

剧团成立之初,汇集多路精英,人才济济。后又不断从汕头戏曲学校和其它演出团体抽调补充新生力量,使阵容始终保持严整和活力。剧团曾拥有姚璇秋、张长城、陈学希、郑健英、陈秦梦、孙小华、许仁敬、李义鹏等观众熟悉喜爱的潮剧表演艺术家,现拥有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林初发,国家二级演员刘小丽、吴奕敏、陈鸿飞、陈幸希、李四海等。

剧团先后创作、整理演出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并广泛流传的优秀剧目,如《陈三五娘》、《辞郎洲》、《苏六娘》、《火烧临江楼》、《辩本》、《扫窗会》、《闹钗》、《柴房会》、《闹开封》、《张春郎削发》、《终南魂》、《陈太爷选婿》、《烟花女与状元郎》、《葫芦庙》、《德政碑》、《东吴郡主》等。其中《张春郎削发》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高度评价;《终南魂》获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陈太爷选婿》1993年9月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获优秀剧目奖等七项奖,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用奖;

《烟花女与状元郎》获广东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葫芦庙》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填补了潮剧在此项目上的空白;《德政碑》2002年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东吴郡主》2005年获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舞美·人物造型设计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等多项奖励,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该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剧目”。陈学希、张怡凰分别荣获第18届、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张春郎削发》和《烟花女与状元郎》拍成电影。此外还有一批优秀中青年艺员获过国家和省的奖励。

建团四十多年来,剧团立足潮汕城乡,巡回全国各地,逐步走向世界。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厦门、广西等地演出,晋京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陈毅、贺龙的亲切接见。多次赴柬埔寨、泰国、美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法国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广东潮剧院二团

广东潮剧院二团组建于1958年,是广东潮剧院属下的一个重要演出团体,集中着潮剧各门类的优秀专业人材。在将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造就了一支艺术精湛、作风正派、德艺双馨、团结一致的演职员队伍。成为一个阵容整齐、管理严格、艺术力量雄厚、深受城乡观众喜爱和欢迎的艺术表演团体。

在广东潮剧院二团这块雨露充沛的沃土中,洪妙、姚璇秋、翁銮金、郑蔡岳、陈玩惜、吴为雄、范泽华、叶清发、郑仕鹏、柯立正、方展荣、郑健英等潮剧表演艺术家在这里开出了灿烂夺目的奇葩,演出了《杨令婆辨十本》、《闹钗》、《井边会》、《回书》、《柴房会》、《闹开封》、《春香传》、《告亲夫》、《袁崇焕》、《江姐》、《血溅南梁宫》(上中下集)、《唐宫惊涛》(上下集)、《无意神医》、《翁万达主婚》、《岳银瓶》、《义女传》、《玉簪记》、《巧姻缘》、《洗马桥》、《红狮缘》、《秦香莲》等近百个优秀剧目;曾获得全国戏曲汇演“牡丹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上海白玉兰演员“主角奖”、“配角奖”,广东省艺术节和“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文学奖、汕头市文艺奖等奖项近百件。多次应邀到泰国、新加坡、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上海、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进行访问演出和艺术交流,所到之处都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

剧团阵容鼎盛,配置齐全,整体艺术实力雄厚。演职员多数毕业于专业艺校或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层艺术机构培训,现拥有詹少君、吕文平、陈永平、朱秀明等一批表演娴熟、技艺精良的舞台宿将。陈伟城、陈立君、邱秀茹、王锐光、黄丹娜、谢继顺、曾惠刚、何平发、陈焕泽、叶双凤、蔡丽娃、吴少龙、高树洪、陈喜和、陈金辉、王文贤、陈淑贤、佘育林等潮剧新秀脱颖而出,撑起了潮剧舞台的一片蓝天,他们分别获过广东省历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和汕头文艺奖等多个奖项。乐队和舞台各部门人员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新世纪浪潮中,潮剧院二团全体人员决心再创辉煌,开拓进取,致力提高艺术品位,调整剧目内容,不断探索新时代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丰富表演形式,在艺术竞争中独树一帜,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广东潮剧院三团

广东潮剧院三团于1984年7月成立,1988年并入一、二团。2000年4月经汕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重新设立。为了充分发挥潮剧院现有人才资源优势,从院属一团、二团中抽调部分艺术骨干充实和加强三团的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行当齐全、训练有素、艺术实力雄厚的专业演出队伍。目前大部分演职员都是戏校毕业生,具有一定艺术表演功力。主要演出剧目有:《忠烈双娇》、《碧血丹心》、《吕后篡权》、《刘恒复汉》、《闹花灯》、《薛刚兴唐》、《狸猫换太子》、《包公会李后》、《安禄山范长安》、《梦圆锦香亭》、《平贵登基》上下集、《风雨双英》上下集、《玉牡丹》上下集、《赵少卿》上下集、《双驸马》上下集、《玉鸳鸯》上下集、《刘秀复国》上下集、《继祖中状元》上下集等十多台剧目及《铁弓缘》、《井边会》、《扫窗会》、《大难陈三》、《包公赔情》、《良仔讨亲》、《晨钟惊梦》、《穆桂英招亲》、《杨子良讨亲》等一批传统折子戏。剧团长年活跃在潮汕城乡,演出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舞台美术制作厂

负责设计制作院属剧团生产剧目的舞台布景、服装、头饰、、道具等演出物品,为剧院的剧目创作和剧目生产服务;积极承接对院外艺术表演团体的舞台物品的设计、制作业务,提供艺术服务;培养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人才。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管理,理顺经营思路,利用自身人才和艺术方面的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艺术设计制作服务,努力开拓市场,争创效益,逐步减少行政拨款,使其在短期内向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过渡。

全院定员

现全院在编人员213人,其中高级艺术职称30人,中级艺术职称52人,初级艺术职称58人。

旧潮剧班的组织机构

老正顺香班

初由澄海外砂王立秀购买海阳官塘中正兴班,充实后命名老正顺香。50年代后称正顺潮剧团。郭石梅、吴美松、谢清足等老艺人及姚璇秋等演《扫窗会》、《长城白骨》为潮剧六大班之一。1965年与玉梨剧团合并,改称为汕头市潮剧团。

三正顺香班

潮剧专业演出团体。20世纪20年代澄海县外砂凤沼陈家泽买来三玉堂戏班组建而成,名三正顺香。1943年,新班主为澄海莲阳人陈雄,为后为澄海餐砂陈春富。50年代后称三正潮剧团,为六大班之一。该团率先尝试以女小生代替童伶,演《牛郎织女》受观众喜爱。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成员分散到潮剧院属各潮团。

老源正兴班

1924年卖给澄海县外砂人王阿倦,后多次易主。著名剧目有《泰德避雨》、《秦雪梅咬指》等。50年代为六大班之一,称源正潮剧团。较受欢迎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毛女》等剧。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并以该团为基础组成潮剧院第二团。

老玉梨春班

清末海阳县彩塘金砂陈胜阳创办,民国初卖给同乡陈和利之父,由陈和利经营多年。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落,以该团为基础组成潮剧院第四团。1961年复名玉梨潮剧团,1965年并入新组合的汕头市潮剧团。此戏班以演青衣戏出名。

老怡利春班

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初时班主为潮阳人,后转让给同县人。50年代称怡梨潮剧团。谢大目、黄秋葵等曾是该团艺术骨干,曾演出《失印》、《扫窗会》等。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成为院属第三团。

目前,院属单位和团体有一团、二团、三团以及舞台美术制作厂;院部设有艺术研究室、人秘科、行政科、老艺员管理科、工会以及慧如剧场办公室。

发展历程

广东潮剧院是人才集萃之所,五十年代潮剧六大班的知名艺术人员,基本集中在剧院。六十年代初期起,汕头戏曲学校的部份毕业生和一些高等学校或受过专门培训的艺术人才不断输送到剧院各部门。“文革”后潮剧院恢复建制以来,老一辈艺术家如姚璇秋、张长城等宝刀未老;新一代中、青年艺术家如陈学希、方展荣、郑健英等担当大梁。近年来,又有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崭露头角。

1957年开始,潮剧院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等地演出。特别是1957年和1959年两次晋京演出,均获好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建院以来,剧院先后近六十次组团到柬埔寨、泰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使潮剧成为增进潮人乡情友谊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000年,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牵头出版的《潮剧大典(VCD)》收辑了一百部潮剧经典作品,是潮剧艺术与音像媒介的一个阶段性总汇。

获得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剧院的剧目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春郎削发》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得高度评价,并拍摄成电影;《袁崇焕》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现代戏《三香茶店》1992年5月参加广东省首届艺术节,获优秀创作剧目奖;《岳银瓶》获广东省1992-1993年度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二等奖,1995年参加广东省第六届艺术节获十项奖,1997年获广东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陈太爷选婿》1993年9月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获优秀剧目奖等7项奖,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作奖,1990-1991年度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奖;

《终南魂》获1990-1991年度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二等奖,1993年9月参加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出,获优秀演出奖等8项奖;《烟花女与状元郎》于1995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汕头金田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成彩色遮幅式戏剧艺术片,1997年获广东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边关情仇》(又名《翁万达主婚》)1998年9月参加广东省第七届艺术节获剧目奖等十项奖;《老兵回乡》1998年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提名奖”;《葫芦庙》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主演陈学希荣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潮剧在此项目上的空白。另有一批剧目和艺术骨干获得省级各种奖项。迄今已有7个剧本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一批剧目在省级刊物发表。

40多年来,潮剧史论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潮剧花旦表演艺术》、《潮剧传统剧目》等编印成册;编辑印刷《潮剧艺术通讯》以及《声色艺》等刊物小报;《论潮剧艺术》、《潮剧闻见录》、《潮剧志》、《潮剧音乐志》、《潮剧剧目汇考》、《潮剧艺术欣赏》、《古树新花又一枝》(《张春郎削发》评论文章专集)、《李志浦剧作研讨会论文专集》、《郑一标潮剧导演艺术》、《’99广东潮剧院丛书》(四册)、《艺海帆影——陈学希潮剧表演艺术专辑》等专著和书刊先后出版。

剧院现状

目前,剧院拥有两个演出团和一个股份制的潮剧团,并设有艺术研究室、舞台美术制作厂、潮剧艺术交流服务中心等艺术创作、研究或服务艺术生产的机构。在地方政府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剧院新修建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汕头市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为潮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该文章由作者:【追风少年刘全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