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东风螺,俗称“黄螺”,属海洋底栖腹足纲,新腹足目,蛾螺科,东风螺属,是热带、亚热带贝类品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但是由于沿岸海域环境污染以及渔民的大肆捕捞,其资源濒临枯绝。泥东风螺不仅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而且其体内还含有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和稀有元素,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属于健康食品。
形态特征
贝壳长卵形,壳质坚硬,高70毫米,宽37毫米。螺层约9.5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部各螺层壳面膨圆,基部3—4螺层各在上方形成肩角,肩角的下半部略直。壳面平滑,生长纹细而明显。壳表黄褐色,外被薄的壳皮。壳口长卵形,内面瓷白色,外唇薄,弧形,内唇稍向外反折。前沟短而深,呈“V”形;后沟为一小而明显的缺刻。绷带宽而低平,环绕壳底。脐孔明显,不深,有的被内唇掩盖。厣角质,褐色,坚厚,核位于前端。
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如台湾、广西、福建、浙江等;日本、泰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泥东风螺栖息于以泥沙为主的海底,活动具有周期性,昼伏夜出。喜夜晚出去觅食,白天潜伏在泥沙中,只有在潮涨潮落的时候才稍稍移动。泥东风螺属暖水性海产贝类,适宜水温23-30°C,水温低于14°C以下便会停止吃食,钻入泥沙进行越冬。其胚胎发育也受温度高低的影响,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温度越低发育越慢。
泥东风螺属广盐性腹足类,适应盐度范围为14.22-34.34。盐度对螺的心脏跳动、附着力及其卵囊孵化率等方面都有影响。当盐度低于12时,会出现大量死亡。在盐度为30.0-38.0时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都较高,且生长速度也较快;但当盐度低于27.6时其孵化率明显降低。海水中pH—般为7.5-8.6,呈弱碱性。而最适泥东风螺生长孵化的pH为8.0-8.4,当pH低于7.35时,孵化率明显降低;当pH过高时,水中NH3也相应增高,对幼虫的生长甚至存活都有很大影响。
繁殖
泥东风螺为雌雄异体,雌雄个体从外观上难以辨别。通过解剖发现,雌螺的生殖腺多呈黑色,雄螺的生殖腺多呈橙黄色。交配后受精卵从雌螺体内排入水中继续发育。东风螺发育过程中还会出现性畸变现象,雌螺除有正常雌性器官外,还有与雄螺一样发育的输精管或阴茎,致使卵巢发育受阻,严重可达不育。
东风螺雌螺的产卵季节为每年3-10月,高峰期6-9月,不同海区螺的成熟期和繁殖期也不大相同。在繁殖季节泥东风螺雌雄个体可进行多次交尾,多次产卵,但每次产卵量并不多,产卵间隔一般为5-7天,年平均产卵量一般有几十至几百万粒。
摄食
泥东风螺为肉食性腹足类。摄食时主要依靠伸缩的口吻来吸取食物。泥东风螺的浮游幼体是属于滤食性,主要从已过滤的水中摄取有机碎屑或单胞藻类为食,如云微型藻、螺旋藻等。稚螺主要摄食原生动物、有机碎屑、卤虫幼体以及肉质较为松散的蟹肉等。成螺主要食物成份是鱼、虾、蟹、贝类等动物性饲料,对饲料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偏好性,特别喜食小杂鱼,经常投食太平洋牡蛎则利于螺的生长。
经济意义
肉供食用,壳可烧灰。
该文章由作者:【苏格兰飞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