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拼音:bǐ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会意字,古字形由㐭(lǐn)和禾两部分组成。在小篆中,禀特指官府赏赐谷物,读作bǐng。引申指赐予、赋予,又引申为承受,又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报告。
文字源流
会意兼形声字。西周金文上部从“㐭(lǐn)”,“㐭”的古字形像粮仓,兼有表义与表音的作用;下部从禾,表明与粮食作物有关。“禀”是“㐭”的分化字,“㐭”本义指粮仓,后来为了明确字义,在“㐭”的下面加一“禾”字作“禀”,会意为仓廪存禾谷之意,与㐭字同义。战国文字承袭西周字形,又有一些变化,甚至在“㐭”下加上“人”形,这种写法又见于三体石经。楷书又将“禾”字讹变为“示”。后来“禀”又有了赏赐谷物的含义,音变为bǐng。如“禀谷”,指官府给予粮食。泛指赋予、给与。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秉性”即本性。又引申指领受、承受。如“禀令",指承受命令。进而引申指下对上报告。如“禀陈”,指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随着引申义使用频率的增加,人们又在“禀”的基础上加表示建筑物的“广(yǎn)”旁,造出“廪”字表本义。
现代释义
基础释义
禀bǐng(ㄅ一ㄥˇ)
⒈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赋。
⒉ 指下对上报告:禀报。禀复。回禀。
详细释义
禀 bǐng
〈动〉
1.(会意。禀为禀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同本义 [grant grain]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赋予;给与 [bestow on;give]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承受 [bear]
臣下罔收禀命。——《书·说命》
又如:禀令(承受命令);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报告 [report]
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三国演义》
又如:禀陈(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禀牍(对上级有所陈述的文件);禀知(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鯠【冄頭條卷五】【㐭部】禀
赐谷也。从㐭从禾。笔锦切
说文解字注
(禀) 赐榖也。赐榖曰禀。中庸。旣禀称事。郑注周礼宫正、内宰、廪人、掌固皆云。稍食、禄禀也。又司稼注云。周、禀其艰阨。晋惠帝云。官鼃可给禀。凡若此类。今本多譌为廪。卽有未譌者、亦皆读为力甚切矣。今之廪膳生员、於古当作禀膳。从㐭禾。禾犹榖也。榖於㐭。周礼所谓以待周赐、稍食也。凡赐榖曰禀。受赐亦曰禀。引伸之凡上所赋、下所受皆曰禀。左传言禀命则不威是也。笔锦切。七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字部】禀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8
《正字通》俗禀字。
《唐韵》《集韵》《韵会》力锦切,音懔。《说文》赐谷也。从㐭从禾。《徐曰》公禀赐之也。《广韵》与也。《增韵》供也,给也,受也。《礼·中庸》旣禀称事。《欧阳氏曰》古者给人以食,取之仓廪,故因称禀给,禀食。《前汉·孝文纪》吏禀当受鬻者。《师古注》禀,给也。
又《唐韵》《集韵》《韵会》笔锦切,宾上声。受命曰禀。《书·说命》臣下罔攸禀令。《传》禀,受也。毛氏曰:今俗以白事为禀,古无此义。
又水名。《水经注》长社北界有禀水。
又《集韵》逋鸩切,宾去声。受也。 《韵会》俗作禀,非。
该文章由作者:【鲁提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