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争片)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艾伯丝·戴维兹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该片于1993年11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点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1994年,该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

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争片)

影片评价

《辛德勒的名单》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该片具有了一种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该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很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当该片进行到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给该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该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该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很大的拓展了该片的表现空间。(网易娱乐评)

《辛德勒的名单》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电影在此之前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该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该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就是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对她的注视,都更坚定了信念。她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也是该片中唯一的色彩。(《光明日报》评)

剧情简介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连姆·尼森饰)是个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与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们铭记在心。

角色介绍

奥斯卡·辛德勒/n

演员:连姆·尼森/n

配音:刘风/n

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打算利用二战大发一笔横财,却因为次次目睹犹太人的惨遭杀害而良心觉醒,由此他的工厂全部雇佣犹太人,表面上称犹太人像牲口且聪明、价低技术高,实则是庇护犹太人,为他们提供免于被屠杀的场所。/n

伊扎克·斯泰恩/n

演员:本·金斯利/n

配音:王肖兵/n

是一名犹太会计师,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后来,他作为辛德勒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在招聘工人时,他仔细地给应征者有效的指点,帮助犹太同胞找到合适的去处,还暗中伪造了各种资格证书给那些不具备进厂条件的教师和音乐家,以躲避被抄上黑名单而让德军推上卡车送走。/n

阿莫·戈斯/n

演员:拉尔夫·费因斯/n

配音:吴磊/n

驻守波兰克拉科夫的纳粹党卫军司令官。当辛德勒让他批准将埃马利亚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而重新恢复生产时,他却推说要达到目的须具备很多条件,以此乘机狠狠赚辛德勒一票。当辛德勒带着大量的钱来到他这里要买下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工人时,他对此非常不解,但他还是被钱打动,给了辛德勒这些犹太人的名额。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比利·怀尔德为该片贡献了最初的剧本。

马丁·斯科西斯在1980年代拒绝了导演这部电影的机会,他认为自己并不能像一个犹太籍导演那样把这份工作做好。后来他同意用这部电影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交换,去执导了《恐怖角》。

斯皮尔伯格想把执导机会让给罗曼·波兰斯基,由于主题过于私人化,童年有过集中营经历的罗曼·波兰斯基拒绝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波兰开始执导这部电影的时候,同时还要进行《侏罗纪公园》的后期制作。在乔治·卢卡斯的协助下,他才能着手这些工作。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拒绝接受该片的酬劳,他的理由是要是接受了那就成了“血钱”。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原来打算用波兰语和德语制作电影,英语作为对白字幕。在反复权衡之下,他还是认为自己无法用不熟悉的语言来精确地评定表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有得到在奥斯威辛里面拍摄的许可,便只好在门外面的另一边重新建造一个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场景,来拍摄死亡集中营的戏。

克拉科夫犹太区“清算”这场戏,在剧本中只有一页的情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根据幸存目击者的证词,把它改编到20页,屏幕上时间长度为20分钟。

为了演好戈斯这个角色,拉尔夫·费因斯不仅增重28磅,而且还观看了新闻影片并请教了认识戈斯的大屠杀幸存者。

为了搜集两万名临时演员的服装,服装设计师特意张贴广告寻找衣服。由于当时波兰的经济条件还很落后,很多人都急于把自己家中1930年代到40年代的衣服卖出去。

该片中穿着红衣服的女孩真实名字叫做罗玛·利高卡。现实生活中她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且写了一本传记,名为《穿红衣的女孩:一本自传》。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习惯,参观墓地的时候,应该在墓碑上留下一块小石头,以示敬意。这就是该片片尾场景中的这一幕出现的原因。

多位女演员在拍摄该片的淋浴场景时几近崩溃,而其中就有人出生在集中营。

该片中,辛德勒在他的生日宴会上亲吻一个犹太女孩而被逮捕。在现实生活中,他三次抓进监狱都是因为在黑市的交易。

拍摄该片时,当地人非常欢迎剧组进驻拍摄,不过有些居民是反犹份子,他们在拍摄地附近的广告牌上画满反犹符号。

该片中共有126个有台词的角色,剧组在拍摄期间共雇用了3万名临时演员,其中儿童演员全都是“辛德勒犹太人”的后代,扮演幸存者的演员也都是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

穿帮镜头

连贯性:当辛德勒亲吻犹太女孩的时候,他把双手放在她的脸上。下一个镜头,他的双手从她的肩上放了下来。

连贯性:当辛德勒在火车站找伊萨克的时候,在他被驱逐之前,辛德勒冲着火车大声喊着他的名字并且走开,同时斯特恩回复说“他在火车内,先生!”。但在接下来的镜头中,辛德勒走到另一辆火车上,斯特恩却在火车内。

连贯性:孩子被纳粹抓住的时候,他的行李掉了下来就在他的脚边。当摄像机切回他的镜头时,看到箱子已经离他有一米远。

连贯性:当辛德勒因为亲吻犹太女孩在SS的办公室被斥责,SS军官在说同一句话的时候两次拿起他的杯子。

显示错误:在火车站,辛德勒把伊萨克·斯特恩解救出来免于被送走,一个军官正在查看名单,可以看到所有的纸张上面写的都是相同的内容。

显示错误:辛德勒和斯特恩在犹太区的外面讨论着犹太人投资的事情,可以在后面的窗户上看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倒影(他的外套正被风吹动着)。

时代错误:《金城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shel Zahav)至少是在20年之后,二战结束以后才创作出来的。

时代错误:电影中可以看到轩尼诗白兰地酒的酒瓶是一个新型的设计,生产于1990年代。原始的瓶子更高而且有着不一样的商标。

时代错误:辛德勒听Billie Holiday的音乐,除了非法之外,她的专辑在德国统治下的欧洲几乎不可能找到。

时代错误: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并不存在。这个国家已经分裂并且Brunnlitz当时是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保护国(现捷克共和国)。

显示错误:在德国军官要枪毙做铰链的牧师时,刚开始用的是鲁格手枪,失灵后在口袋中拿出一把自动手枪,再次失灵后发怒用手枪打牧师。当军官愤而转身后手中的枪变成了一把左轮手枪。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为了报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在二战中死里逃生的波德克·菲佛伯格决定倾尽一生去讲述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故事。1963年,菲佛伯格试图与米高梅公司合作拍摄一部关于辛德勒的传记片,但最终未能如愿。1982年,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在遇见菲佛伯格之后,出版了小说《Schindler's Ark》。美国音乐公司总裁西德·谢恩伯格交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份《纽约时报》的书评,斯皮尔伯格被辛德勒的故事震惊了,甚至对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提出置疑,他想知道是什么驱使一个男人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产生浓厚兴趣的斯皮尔伯格希望环球影业能买下小说的改编拍摄权。

在听说波斯尼亚种族清洗行径和大屠杀否认者的无耻言论后,斯皮尔伯格终于决定亲自执导《辛德勒的名单》,因为新纳粹主义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开始日渐抬头,而且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后裔。西德·谢恩伯格同意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但前提是斯皮尔伯格必须先执导《侏罗纪公园》。

演员选择

选角初期,连姆·尼森就参加了辛德勒角色的试镜,1992年12月,在看过他在百老汇舞台剧《安娜·克里斯蒂》中的表演后,斯皮尔伯格认定他是扮演辛德勒的最终人选。为了帮助尼森准备角色,斯皮尔伯格让他研究了兄弟华纳公司总裁史蒂夫·罗斯的录像带,斯皮尔伯格一直认为罗斯的气质与辛德勒如出一辙。拉尔夫·费因斯则凭借他在《一个危险的男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和《新呼啸山庄》的表演得到了纳粹军官阿莫·戈斯的角色。

拍摄过程

该片于1993年3月1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开拍,并且一直持续了71天。片中场景都在真实地点拍摄,只有普拉绍夫集中营是在原址附近重建。

斯皮尔伯格没使用情节串联图板,而是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并从1956年的《扭曲的十字》和1985年的《浩劫》中获取了灵感。该片有百分之四十由手持摄影机拍摄,斯皮尔伯格放弃使用吊臂、摄影机稳定器、变焦镜头和任何能营造出安全感的设备。

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希望该片画面能显现出一种永恒的质感,不过一向拍摄彩色电影的剧组人员一时很难适应黑白片,艺术指导艾伦·斯达斯基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为避免人物与背景混淆难辨,斯达斯基不得不让背景的明暗与人物有所区别,而且服装的颜色也要与肤色和布景颜色迥然不同。

影片评价

《辛德勒的名单》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该片具有了一种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该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很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当该片进行到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给该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该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该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很大的拓展了该片的表现空间。(网易娱乐评)

《辛德勒的名单》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电影在此之前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该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该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就是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对她的注视,都更坚定了信念。她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也是该片中唯一的色彩。(《光明日报》评)

该文章由作者:【戴文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