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朝鲜王朝(1392—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又称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李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与清帝国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半岛,李朝灭亡。

朝鲜王朝(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国号来源

传统上认为朝鲜在公元前2333年建国。据《三国史记》和《高丽史》所记,朝鲜的始祖王檀君建立古朝鲜国,定 都平壤。公元1世纪被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摩震国,又称泰封国。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建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板门店所在地),定国号“高丽”。并深受中国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建都于汉阳(现汉城),将国号定为朝鲜,历史上称为朝鲜王朝。它是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存在了五百余年(曾一度是中国明朝时期的附属国)。朝鲜在19世纪末不得不开放国门。1896年,朝鲜宣布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在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李氏王朝灭亡。

历史沿革

朝鲜建国

14世纪末,高丽王朝经过长年战争和蒙古帝国的入侵已经岌岌可危。1388年,中国明朝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

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李成桂发现王昌复辟企图后,将王禑和王昌处死并立王瑶为王。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丽宫廷反对派首领郑梦周。在流放王瑶到原州市后,登基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结束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的历史。推行科田法,奖励农业。李成桂还通过招抚、武力征服中国在朝鲜半岛东北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倭寇在李成桂当政期间基本不敢再骚扰朝鲜。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兴起。

前期历史

自从李成桂开创了朝鲜王朝之后,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十分亲密的藩属关系。并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之下,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尽管也发生过多次内乱与党争,大部分情况下政治状态尚算稳定。所以朝鲜王朝的前期被公认是朝鲜王朝的发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朝鲜王朝的黄金时期。可惜的是,在世宗、世祖、成宗等几位贤君之后,后世朝鲜的国君大多昏怠而缺乏治国之术,则伴随着的便是党争的愈演愈烈与民生的困苦。这为后期朝鲜的吏治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第一次王子之乱

随着朝鲜新王位的产生和巩固,王位继承人开始成为朝鲜的一个问题。李成桂的五子李芳远在帮助李成桂登基中贡献是最大的。但在郑道传等重臣的游说下,1392年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硕为世子。李芳硕在建立国家意识形态、法制法规基础方面贡献是最卓越的。他希望朝鲜是一个由国王任命的大臣们管理的国家,而李芳远则希望朝鲜成为君主独权的国家。在李成桂的支持下,李芳硕开始禁止王子们参政,并企图解散王子们的私兵。双方矛盾一触即发。1398年,李芳硕生母康氏突然去世后,李芳远趁李成桂丧妻之时冲进王宫杀死了郑道传及其同僚以及康氏的两个儿子,包括世子李芳硕,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

第二次王子之乱

恐于王子互相残杀,李成桂决定立即引退并将王位让给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鲜定宗。定宗即位后便迁都回开京。建文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发生变乱。为了争夺王位,精明强悍的李芳远和四兄李芳干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京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败方李芳干被流放,史称“第二次王子之乱”。第二次王子之乱后,定宗让位给李芳远。同年李芳远登基成为朝鲜第三位国王,即为朝鲜太宗。

太宗时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绝将象征王权的国玺传给太宗。于是太宗开始发布法令巩固其王权统治。太宗的第一条措施就是废除王子和贵族的私兵制度。私兵制度的废除有效预防了可能的反叛,并增加了国家军队中的士兵人数。太宗的第二条措施是修改土地税法,普查人口。随着新发现土地的增加,国家收入翻了一番。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与李芳硕的改革方案一致 。

与李芳硕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发布法律要求议政府的任何决定必须经朝鲜国王同意后方可生效,结束了高丽以往由宫中大臣通过商议决策的传统,使王权得到巩固。太宗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太宗为夺王位杀死诸多异己和亲属,另一方面太宗治国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国防得到加强,为其王位继承者朝鲜世宗的统治打下良好基础。

逐渐巩固

1418年8月, 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两个月登基。1419年5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议和指导下己亥东征清除对马岛的倭寇。 1419年9月,对马岛大名被活捉带回朝鲜宫中。1443年,《癸亥条约》签订。对马岛大名被授权每年与朝鲜进行50船的贸易,向朝鲜朝廷进贡并负责防止倭寇对朝鲜海港的侵扰。

在北部边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镇”用于防卫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出兵攻打明朝建州女真诸部巩固朝鲜北方疆域。

在世宗统治期间,朝鲜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世宗最为人纪念的贡献是创造谚文。由于世宗的功绩,世宗被尊称为“世宗大王”。

世祖、成宗时期

1450年,世宗长子,朝鲜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继续了世宗的政策,不过即位仅两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仅12岁的儿子朝鲜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在1453年发动癸酉靖难,将2位辅助端宗的重臣皇甫仁和金宗瑞杀死掌握了实权。景泰六年(1455年)闰六月十一日乙卯,首阳大君受禅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世祖大王。后来成三问、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谋使端宗复位,事败被处以极刑,史称“死六臣事件”。事后端宗也被赐死。

虽然世祖篡夺王位,世祖却像太宗一样治国有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强了王位的统治,使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强。世祖下令绘制朝鲜详图,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对各个地区的所有军人和后备役人员实行人口统计,并强化了要求全体国民携带身份牌的国民登记法。朝鲜王朝的基本法典《经国大典》亦在世祖时期开始编纂,被誉为“国家的立国磐石”。

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七日,世祖传位于睿宗,次日在太上王宫明政殿去世。世祖的儿子朝鲜睿宗成为朝鲜第八任君主。但体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成化五年(1469)睿宗的侄子成宗即位。成宗统治期间,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成宗邀请士林派来到宫中参与政治,在宫中建立弘文馆,并成立由儒学家组成的智囊团为治理国家献言献策,完善了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朝鲜三司制度。成宗时期是续世宗后,朝鲜又一个文化发展黄金时期,大量书籍在这一时期发表问世。

成宗在位年间,除东北女真时有侵扰外,朝鲜内外均无大的忧患,而朝廷当中,已经俨然分成了勋旧势力和新进的士林势力两大派别。李朝由此开始走向文恬武嬉、兵备废弛、党争加剧的时代。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

四大士祸

朝鲜成宗的儿子燕山君被认为是朝鲜的昏君。 15世纪末,李朝的政治腐败,党争不绝。在他统治的1498年到1506年期间,朝鲜发生了戊午士祸和甲子士祸大批知识分子被屠杀。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贞显王后而是废妃尹氏后,行为开始变得异常。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赐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杀死了指控尹氏的严、郑两贵人和支持赐死尹氏的官员及其家眷。对世祖篡位有偏词的士林派学者也遭到燕山君杀害。

燕山君还搜掠千名美女为其作乐,把成均馆当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众使用谚文书写传单痛斥燕山君,燕山君还下令禁止谚文的使用。燕山君统治仅维持了12年。1506年中宗反正后,燕山君遭成希颜、朴元宗等朝臣废黜,被流放至江华岛,两个月后病死,得年30岁。因以暴君身分被废,因而无庙号、尊号、谥号、陵名等。

朝鲜中宗是个平庸之人,只是因所处的历史时期而被推上王位。不过在中宗时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领赵光祖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改革。赵光祖建立了乡约以加强地方的管理,并通过土地改革降低贫富差距。赵光祖还通过发行简易本的儒学在大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并致力于精简国家机构。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由于赵光祖的严厉监督,在这一时期朝鲜的官员无人敢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赵光祖的激进改革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但遭到帮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勋旧派的强烈反对,并密谋陷害赵光祖。中宗后宫熙嫔洪氏(勋旧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宫后山通过涂蜂蜜和虫子咬制造了上有“走肖为王”字样的树叶。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诉他赵光祖要谋反。1519年,赵光祖被赐死,史称“己卯士祸”。在随后的50年中,朝鲜朝廷党派纷争。

中期历史

朝鲜王朝的中期是朝鲜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吏治昏暗,宫廷内部各党派之间的权利斗争愈发惨烈,屡次发生政变与农民起义。而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日本封建地主阶级挑起的壬辰倭乱与满洲贵族的两次入侵更是多次给予国家与社会以灭绝性打击。

党派纷争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朝鲜明宗统治期间势力一直被削弱。朝鲜宣祖统治时期,士林派重新掌权但很快分裂成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东人党又分裂为南人党与北人党。西人党又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随着权利在这些党派的更迭,随之而来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断的报复。

1589年的己丑狱事就是其中一例。东人党的郑汝立有个抗击倭寇的组织,成员们进行军事训练。这个组织宣扬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其性质和目的受到人们的质疑。西人党的首领郑澈负责调查此事。郑澈指控郑汝立密谋造反,并借此事清剿与郑汝立团体有任何牵连的东人党。最终有千名东人党被处死或流放。

壬辰倭乱

历史上朝鲜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朝鲜建立海军的目的就是抗击倭寇保护海上贸易。朝鲜海军使用神机箭,一种火箭推进式弓箭火车来驱赶倭寇。

壬辰倭乱时期,当时掌握日本政权的丰臣秀吉蓄谋以朝鲜为踏板攻打中国明朝。1592年和1597年,丰臣秀吉带领装备有葡萄牙火枪鸟铳的军队入侵朝鲜。朝鲜宫廷中的党派纷争、对日本军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调解的失利使得朝鲜迎战准备不足。装备有西方武器的日本军队,随后开城、平壤相继失陷。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几个月内就占领南部朝鲜半岛。

不过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海军在海上有效地摧毁日本军舰,掐断了后方供给。朝鲜民间的游击组织对入侵的日本军队抵御也遏制了倭寇的攻势。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1593年,明朝派出大规模军队与邓子龙将领到朝鲜,与朝鲜一道共同击退了入侵的日本军。战争期间,朝鲜发明了反击日本的龟船。虽然朝鲜与明朝击败了日本,但损失惨重。事后朝鲜与日本断交,直到1609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后金入侵

壬辰倭乱使朝鲜国力锐减。此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正在中国东北统一女真族。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对明的《七大恨》后,开始攻打明。努尔哈赤和明都想联合朝鲜,使光海君处在进退

两难之地。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于明帮朝鲜击退了倭寇,朝鲜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支持帮助明打女真。1619年,朝鲜就曾在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1623年,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废。仁祖即位后,开始执行更公开的助明打女真的策略。不过1624年,李适造反使得朝鲜军中大乱。李适造反被平定后,仁祖仍需在汉阳部署重兵以维护首都稳定,从而导致防卫北部边疆的军力不足。

1627年,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带领3万女真部队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双方最后议和订立“兄弟国的盟约”。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并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朝鲜大臣认为明朝助朝鲜击退倭寇,朝鲜理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因此朝鲜拒绝废除年号,并依旧保持关系。这最终导致1636年皇太极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史称“丙子胡乱”。

仁祖之后的朝鲜孝宗,曾试图联合中国南方反清势力讨伐清朝,但无果。朝鲜开始闭关锁国,与外界仅进行少量交往,而出于对前宗主国明朝的缅怀,朝鲜将明代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年号延续了265年(公元1893年)。

晚期历史

在经历了前期的辉煌与中期的衰落之后,朝鲜王朝的后期可以视作一个滞止期与消亡期。这一阶段颇有一些朝鲜君主试图施展政治手段以恢复国家的力量,不过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功效。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使得朝鲜越发闭塞。而后来则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最后更是由刚刚开化的邻居——日本,用洋炮轰开了朝鲜的国门,此后朝鲜便陷入了受列强支配的境地。

短暂复兴

在倭和后金入侵朝鲜之后的200年里,朝鲜半岛一直没有战争发生。实学在朝鲜开始兴起。早期的朝鲜实学者主张一系列包括科举、税收、科技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旨在复兴被倭与女真损毁的国家。在朝鲜显宗统治时期,实学者金堉的改革不仅使朝鲜税收增加,也使农民受益。

朝鲜肃宗和朝鲜英祖统治时期,为了防止党派的争夺,朝鲜君主采取对党派一视同仁的政策。朝鲜官员的任命与其所处的党派分离。朝鲜英祖和朝鲜正祖统治时期,朝鲜开始出现复兴。正祖统治时期开展了更为开放的社会改革政策,得到实学者的广泛支持。朝鲜的社会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

1800年,英正时代结束后,继位者多半年幼加上无嗣,而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外戚势力逐渐崛起,权倾朝野,家族内曾有三位女性成为王后,并有多人曾出任领议政,称为“势道政治”,王权旁落。直到1863年,朝鲜高宗即位,其父兴宣大院君摄政时逐渐削弱外戚势力,王权在朝政上的影响力才又有效巩固。

高宗前期

1860年代中期,兴宣大院君的统治闭关锁国,迫害国内外的基督教徒。最终导致1866年8月法国派舰队攻打江华岛,法国战败,史称“丙寅洋扰”。兴宣大院君摄政初期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复景福宫。1868年,美国商船“舍门将军号”在平壤靠岸,试图与朝鲜开展商贸外交,但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部份船员被杀害。1871年,美国派兵到江华岛,要求朝鲜就“舍门将军号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鲜拒绝。外交斡旋发展成为武装冲突。美国的进攻导致朝鲜的伤亡,但外交上仍是无果,最后撤兵,史称“辛未洋扰”。

外扰频繁

1873年,兴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义上正式掌权,但实权实际被高宗王后闵妃掌握。朝鲜宫中的高官都是闵妃的亲属。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876年依靠西方先进武器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1882年,大院君谋划壬午军乱,明成皇后事先有所风闻,逃出皇宫,借助当时驻在朝鲜的袁世凯清军的力量成功脱离险境,而大院君则被带到中国的天津幽禁3年。1884年 ,朝鲜发生甲申政变,亲日开化派金玉均等夺权,袁世凯率清军平乱,闵妃重掌政权。

外强的入侵和朝鲜腐败统治使民众不满。1894年1月11日,全琫准在全罗北道发起东学党起义,提出“辅国安民,斥倭斥洋,尽灭权贵”。高宗恐慌,向清告急。清派出3000军队与起义军达成停火。1894年6月8日日本得知清派兵到朝鲜后,派出8000军队占领了景福宫,并成立亲日政府。此次事件最终升级成为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朝鲜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1895年10月8日清晨,日本人把大院君挟持到皇宫 。战争之后,胜方日本所支持的大院君派得势。明成皇后失势后转而推行亲俄路线,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重建势力,因而引来了日本人的报复。在1895年阴历8月的乙未事变中,为清除亲俄势力,在日本驻朝公使的策划下,日本浪人袭击景福宫,残忍杀害了高宗的明成王后闵妃。随后日本逼迫高宗下“断发令”,强迫朝鲜人改变习俗,易服断发,导致民怨沸腾。如惊弓之鸟的高宗感到王宫待不下去了,就在亲俄势力主导下,于1896年2月潜逃出宫,躲进俄国驻朝公使馆待了一年。

独立合并

1897年,高宗在朝鲜国内外支持独立的政治压力下,从朝鲜驻俄国公使馆回到德寿宫登基称帝,宣布大韩帝国的成立,并开展了光武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旅顺口海战战胜沙俄,双方签署了《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结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与朝鲜签订《乙巳条约》,日本成为朝鲜的保护国。伊藤博文是日本在朝鲜的第一任统监。高宗为朝鲜王朝的命运忧心如焚,他一直悄悄进行着抗争。1907年,他趁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举行之机,派李相卨、李准、李玮钟三人为密使前往海牙,向西方陈述本国悲惨处境,呼吁西方列强干预。但未得到列强理睬,西方反而按照日本的要求拒绝密使与会。三人悲愤至极,李准更含恨病逝于海牙,长眠异邦。高宗此举惹恼了伊藤博文,他气急败坏地决定立即赶高宗下台。在逼迫下,1907年7月,高宗无奈退位,太子李坧继位,即后来的纯宗。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刺杀身亡。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

王朝后续

1910年8月在新任日本统监寺内正毅和亲日派大臣合谋下,《日韩合并条约》“顺利”通过,韩国彻底被日本吞并,倒霉的李坧成了亡国之君。李坧的称号从“皇帝”被降为“李王”,仍健在的父亲高宗李熙则从“ 太皇帝”降为“李太王”,他们家族每年从日本那里支取一笔生活费用,表面上继续维持帝王生活,但没有任何权力,活动范围也被限制。

1919年1月21日高宗逝世 。1926年,52岁的朝鲜纯宗李坧因病去世。

历代国王

朝鲜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   李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朝鲜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鲜纯祖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朝鲜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鲜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朝鲜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年号

太祖李成桂用明朝年号(洪武)

定宗李芳果用明朝年号(建文)

太宗李芳远用明朝年号(永乐)

世宗李祹用明朝年号(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李珦用明朝年号(景泰)

端宗李弘暐用明朝年号(景泰)

世祖李瑈用明朝年号(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李晄用明朝年号(成化)

成宗李娎用明朝年号(成化、弘治)

燕山君李隆用明朝年号(弘治、正德)

中宗李怿用明朝年号(正德、嘉靖)

仁宗李峼用明朝年号(嘉靖)

明宗李峘用明朝年号(嘉靖、隆庆)

宣祖李昖用明朝年号(隆庆、万历)

光海君李珲用明朝年号(万历)

仁祖李倧用明朝及清朝年号(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李淏用干支纪年,同中国来往使用清朝年号

显宗李棩干支纪年

肃宗李焞干支纪年

景宗李昀干支纪年

英祖李昑干支纪年

正祖李算干支纪年

纯祖李玜干支纪年

宪宗李奂干支纪年

哲宗李元范干支纪年

高宗李熙年号:建阳/光武(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

纯宗李坧年号:隆熙

政治

政治制度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效仿中国明朝体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朝鲜王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

朝鲜王朝的官职仿照中国明朝时期,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1896年以后,修改职官制度,敕任官为正一品至从二品,奏任官为正三品至从六品,判任官为正七品至从九品。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君主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明朝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行政区划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

八道: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宁安道(咸镜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

除了行政划分以外,古代朝鲜还按传统习惯将全国划为六个大区:关北(咸镜道、平安道);关西(黄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关东(江原道太白山以东的部分,又称岭东);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罗道);岭南(庆尚道)

高宗时期,曾实行过两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鲜八道分为23府,但后来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

在日据时代,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同时,日本将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个郡,两千二百零二个面、两万八千四百九十八个里。

外交

对外关系

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并引至光海君被废。

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

1636年后金随着更名为清朝对朝鲜要求来朝贡而打明朝。

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开国。

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

1896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登极,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

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与明朝

明朝和朝鲜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国的。处于王朝初期的两个国家,都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从十五世纪后半叶开始,明朝和朝鲜都进入了王朝中期时代。制度和文化上非常相似的两个国家,朝政都逐渐沦落到了朋党大臣的手中。到了第十位国王燕山君时期,国内政局的动荡加上南方倭寇的大肆侵入。

仁宗明宗时期,朝鲜的实权被文定王后把持。崇佛排儒并好于内斗的文定王后,根本无心关心北方边境之事,这样又给了女真人可趁之机。到了十六世纪末第十四代国王宣祖初期,朝鲜北方的大片国土又沦落到了女真部落的手中。为了抵抗女真的入侵,宣祖国王派出了李舜臣、元均等名将北伐征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明朝时期两国关系友好。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壬辰倭乱”),明朝派大兵援朝抗日,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保护了朝鲜主权。萨尔浒之战,朝鲜派军来华,助明朝作战。结果,明军战败,朝鲜军队主帅姜弘立等被俘,兵卒大部分被屠杀,朝鲜与后金形成严重对立。后金希望朝鲜能够归附,与之共同对抗明朝,为朝鲜拒绝。而且,明将毛文龙占据朝鲜西部的皮岛,在朝鲜支持下,不断渡海袭击后金。后金攻克辽沈后,大量辽民又逃入朝鲜。皇太极继位后,决定征讨朝鲜,使其归服。

与清朝

1618年,努尔哈赤开始攻打明朝。想要联合朝鲜。但朝鲜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支持帮助明朝攻打后金。1623年,仁祖反正后,开始公开的帮助明朝打后金。1627年,后金军侵入了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双方订立了兄弟国的盟约。但是朝鲜依旧保持与明朝的关系。1635年,后金取得了征服漠南蒙古的胜利之后,皇太极从内部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此时朝鲜国王仁祖拒绝派遣质子,并且不接待后金的使臣,皇太极登基之前也不派人为称帝劝进。这进一步激化了后金与朝鲜的矛盾。朝鲜积极备战,并请求明朝援助。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渡江,攻陷义州,八旗大军长驱直入。另一路多铎带领的大军进入平壤,直抵王京城下,与清太宗皇太极会师。朝鲜国王李倧将逃至南汉山城,固守待援,被清兵包围。朝鲜援兵几次来解围 都被击溃,汉城陷落。1637年1月,皇太极对李倧发出通牒,责令投降。李倧在内外援绝的情况下出降。此次李倧投降。在清朝的压力下,朝鲜被迫同意如下要求: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应向清朝朝贡。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清朝攻打明军驻扎的皮岛时,朝鲜应该出兵、出战船五十艘协助。清朝禁止朝鲜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史称“丙子胡乱”。

1644年,清军入关,并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统一全国。这对朝鲜国策也产生了巨大变化。清西派势力被扫除。与此同时,在功西派内部分裂为了主张出兵援助清朝的洛党和反对出兵援助清朝的原党。洛党的金自点在获得了领议政的职位后,压制了原党,并派出军队帮助大清南下攻打明朝残余势力。 皇太极和多尔衮等人,提出朝鲜王室每年派出王子作为人质关在沈阳和北京。朝鲜仁祖屈服于大清之威答应。

之后的孝宗曾经想要北伐清朝但因财政困难而计划搁浅。随着清朝的统一,朝鲜内部又发生了变化。西人党再次分裂为亲清的汉党和反清的山党。清统治者非常清楚朝鲜内部的变化,为了缓和与朝鲜的关系,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顺治皇帝相继送还了在清朝做人质的朝鲜王子,还继承了明朝把朝鲜列为第一属国的对外政策。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清朝还两次邀请朝鲜军队与八旗军队结联合北上讨伐沙皇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军队,史称“罗禅征伐”。朝鲜在战斗中立下了战功赢得了清廷褒奖。在支持清朝的汉党退出了政治舞台后,西人党又分裂为老论派和少论派。

十七世纪后期第十九代国王肃宗即位后,南人党依附着张禧嫔得势。张禧嫔为了推翻仁显王后闵氏的势力,积极与清朝合作,铲除掉了提出北伐论的反清大臣宋时烈,大清与朝鲜的关系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清朝拒绝册封张禧嫔之子为世子,因此两国关系又有了恶化。在张禧嫔的势力被去除以后,肃宗国王举办了大型的祭祀明朝三皇(明太祖、明神宗、明思宗)的活动,再一次表达了北伐清朝的意愿。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的朝鲜第二十一代国王英祖时期,亲清的南人党被英祖国王扫除。然而,由于明朝灭亡已经超过百年,英祖从国家大局考虑,向清朝妥协,并积极开展中日朝三国贸易,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朝鲜民间的民族独立主义逐渐萌芽,新的反清种子就此种下了。不过,伴随着反清思想产生的,是朝鲜人逐渐把大清与中国划上了等号,反清之风演变成了反华之风。

与日本

朝鲜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援助。在李舜臣的领导下战胜了入侵。事后与日本断交,至1609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1876年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一系列经济权益。1894年为了与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爆发了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清军战败,《马关条约》签署,朝鲜停止和清朝的藩属关系。为遏制日本,明成皇后试图拉拢俄国成为日本的绊脚石。1895年,明成皇后在景福宫玉壶楼被日本右翼暗杀并焚尸,史称“乙未事变”。日本驻朝鲜全权公使三浦梧楼被认为是乙未事变的主导者。

1897年,高宗成立了大韩帝国。

科学文化

语言文字

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了朝鲜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

天文学

朝鲜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制造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了《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鲜。

地理学

世宗时代,编纂了八卷本《地理册》,按照一定的体系详细叙述了朝鲜各州郡的历史变迁、名称由来、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桥梁、津渡、驿站、按姓氏分类的居民构成、牧场、土产、手工业种类、土地的肥瘠、田结数、租税、供纳、运输、四季气候、风俗和路程,相当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书。与此同时编纂了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编写了《东国舆地胜览》、《东国舆地备考》等地理书籍。地图方面,先后编纂了《八道州郡图》、《八道山川图》、《八道图》、以及按照比例尺绘制的《大东舆地图》。

实用科学

朝鲜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农业书籍《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课农小抄》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了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了铸字所。17世纪的实学家还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学,洪大容编写了《筹解应用》,把古代算术发展到包括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现代数学。

医学

医学方面,朝鲜参考中医理论,按照土产药材和气候创造了朝鲜的医学理论,按科对疾病加以分类,建立了治疗大纲,并首度提出了预防医学的概念。宫廷和民间编纂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书籍,如《东医宝鉴》、《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本国经验方》。

文学音乐美术

朝鲜的文学、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李朝时期,出现了金时习、郑澈、林悌等著名诗人,出现了《热河日记》、《壬辰录》、《金鳌新话》、《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小说和文学作品。在十七世纪,还出现了《春香传》、《洪吉童传》、《沈清传》等用朝鲜文字写成的小说。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弊端,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

朝鲜宫廷音乐机构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李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李朝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实学派与退溪派

朝鲜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许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学问的大学

者在家乡建立了书院,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书院享受免税的待遇,并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到王朝末期,书院已经成了儒生发泄对政权不满的地方,因此很多书院被下令关闭。17世纪以后,李朝社会逐渐衰落,教育陷入停滞,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学中的朱熹性理学派脱离了实际生活,陷于空谈。这时出现了实学派的思想。

新出现的实学派学者认为,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士大夫所极为珍视的合法性和礼制问题更加重要,“若农民民不聊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而即令没有君主,人民却能照样兴旺发达。”这就是构成实学基础的新潮思想。肃宗时期的学者柳馨远在他的《蟠溪随录》中提出了下列措施:

1.建立一种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

2.实行推荐制,代替科举制;

3.为所有人确立均等机会;

4.改革政府机构;

5.采用新学。

他的建议没有为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却成了实学的主流。他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因为他所建议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新局面于农业问题的解决。与官府无关的学者育感需要从事实学。官府系统则一心进行内部争权斗争,同时各派在对新儒教礼制的不同解释上发生冲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鲜出现了柳得恭、李德懋、洪良浩、朴趾源、朴齐家、洪大容、丁若镛等实学大家,摆脱了已经变成僵死教条的朱子学说的束缚,主张向当时的中国学习利物厚生的学问。朝鲜出现了最初的民族意识、民本意识、改革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除了提出理论之外,实学派在农业、医学、数学、筑城学、工程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也通过当时的中国吸收西洋的先进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李退溪继承了明朝末年王阳明的思想,并发展起来,成为了退溪派。

王朝实录

据时光网刊《朝鲜王朝实录》原文,发现其中有记载,公元1609年农历9月25日,江原监司李馨郁的奏折中提到,有类似飞碟的物体光临江原。并特别提到是在品官全文纬家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中庭檐下地上,忽有圆光炯如盘”。

第一个证据,是在澳大利亚一个小镇落下的一颗后来被称为“默奇森”陨石的碎片,科学家研究陨石后,发现陨石中含有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二个证据,就是要寻找到太阳系以外更多的“地球”。它们运行在不冷也不热的轨道上,这个轨道上允许液态水的存在,生命可以在这个星球里诞生。

经济

朝鲜王朝时期王朝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税收。税收以贡米为主,杂以少量地方土特产,很少征收货币地租。因此农业成为经济的关键。在土地问题上,李朝确立了高丽末期开始的科田制,废除了贵族占有大片土地的现象,并解放了大批奴婢。世祖时期,在1466年制定了职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职官员,在其去职后由国家收回,以提高国家的税收,防止两班贵族对土地的兼并。随着开垦荒地和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货币的机能逐渐提高。因此,不仅各地商业日益发达,对外贸易也进入正常的轨道。

17世纪后,私营的手工业场取代了官营的工场,刺激了为出售而生产货物的手工业发展。商业活动的增加还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而商业性农业的兴起又促使农村生活开始性发生变化。朝鲜的宫廷用度、百官俸禄都来自田税米谷,此外一切恒常及临时使用之物,如丝绸、药材、马匹、衣料、纸张、菜蔬等等均责之于土贡。英祖之前的几代国王对此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允许边远地区将贡物折成米,然后用米纳税,交到附近的港口,称之为贡价米。在山区允许缴纳土产来代替粮食。贡价米发到各个衙门手中,由其自行采办所需物资,或者交人承包采购。承包者即为“贡人”,后来发展成朝鲜商人的主力。

18世纪,朝鲜的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量迅速增加,通过经由行会组织扩大的垄断和批发销售,出现了资本积累。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集中在汉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领有执照的贡物供应商与街巷小店主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融合到一种垄断和批发体制的结构之中。临时商店的设立原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在特殊场合(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这些店铺在这种场合过去后,仍继续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

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在临时搭起的棚屋里经营的,他们不管怎样都依赖批发商。批发商的价格方针对汉城百姓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手工匠往往成为个体生产者。有些人甚至发展成工厂厂主,取得了销售自己产品的垄断特许权。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做经营某些商品的批发商比从事物品生产更有得可图。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对已获得特许的的商品作少许改进而创立一种新商品来获得特许证,已成为一种风气。特许证确保垄断和受到政府保护。朝鲜义州地区所谓的“湾商”(首领为当代巨富林尚沃)垄断了来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贸易,还有一些批发商在全国有着人参销售网。此时朝鲜人参生产已经从单纯的采集山参和在山间种植人参发展为大规模的参田,并将采摘的人参蒸干加工制成红参,在中国深受欢迎。

到英祖时期,朝鲜和清朝、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人参贸易又称为八包贸易,每包人参为10斤,朝鲜允许到中国的使团—所谓“燕行”人员—每人携带八包。后来因朝鲜边民越境采参伤害中国地方官员,朝鲜政府停止人参出口,使团按每斤人参25两白银计算,可以携带2000两白银去中国购买商品。后来为了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又折合成价值2000两白银的朝鲜货物,如皮毛、纸张、海产干货等杂物。高级官员可以携带一个半八包(3000两白银)的货物。

由于使团内象译官等低级官员资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虚而入,或贷款给译官,或直接为使团提供包参和包银,从中国购买商品。他们出售人参和朝鲜其他产品来换取日本的白银、中国的织物、日用杂货、金属品、书籍、药材、染料,还有朝鲜王室所用的药材、珠宝、苏杭绸缎等奢侈品,采购量相当大。一些朝鲜巨商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充当使团的马夫、奴子,随同使节团前往中国。

从朝鲜输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马匹;貂、水獭、青鼠、豹等毛皮;海参、鲍鱼、虾、鱼、海带等海产干货;金、银、铜、豆锡、生铁、钢铁等金属;白纸、壮纸、桑皮纸等纸张;人参、胡椒、白矾、干姜等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苹果、柿、栗等干鲜果品。

从清朝输入朝鲜的有牛、羊、骡、驴等牲畜;剪刀、镊子、针、床炉、釜、皮箱、马鞍、雨伞、木箸、算盘、梳子、纽扣、烟袋、眼镜、瓷器、毛绵纸、斗方纸、火石、火镰、笔、墨、砚、铜壶、锡壶、指南针等日用杂货;各种金属制品如铲、犁、铧、锯等工具;金、银、铜制钱等通货;棉花、棉纱、生丝等纺织原料;各种棉布;各种锦缎绫绸;各种男女成衣、帽子、鞋袜;各种染料;各种食品;各种药材;各种书籍;乃至于进口珠宝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钗环首饰、自鸣钟、自鸣琴等西洋玩好、猫狗鹦鹉等珍禽异兽。此外还有清朝严禁出口的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类书籍,以及牛角、火药、硝石、硫磺等军用品,米、豆、麦等谷物,以及生丝铜铁等物,主要是由使团私带和走私进口。

除了中朝贸易之外,朝鲜的廛贡商人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时期,开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参批发和出口贸易活动中与汉城、义州的同行(京商、湾商)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三方国际贸易。他们从朝鲜寺庙里的生产者那里大量买进纸张(高丽纸),从东部海岸买进海带、海参等干货,从中部和北部山区猎人那里买进水獭、豹、虎等野兽的毛皮,从中国进口白丝、锡,从日本进口红铜、铁器,这些商品都是用来进行这种三方国际贸易的。

此外,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李重焕在《择里志》一书中,李寅文在画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别叙述和描绘了贸易船只经常来往于这些边远港口的情景。后朝鲜政府规定造参以松商(开城商人)为主,出口则以京商与湾商(汉城、义州商人)为主。尤其湾商到了林尚沃的时代,不仅如前文所说垄断了国内贸易,而且还代政府收税、经营银钱兑换、经纪海外贸易。

朝鲜商人的这种商业垄断和批发活动造成了对银和铜的更大需求,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倭乱之前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矿山交给了私人经营者。在十七世纪,朝鲜全境有68个银矿在开采,但是铜矿业不是很发达,因为朝鲜的铜主要是依靠日本供应的。然而在十八世纪,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铜,而与清朝的贸易也要求朝鲜大量供应铜,所以朝鲜的铜矿也发展起来了。英祖以通过增加钱币的铸造来鼓励货币流通,所以物价不断上涨,汉城市民如果不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了商业活动的话,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威胁。

1801年以后,湾商中的林尚沃声名逐渐远播,使当代朝鲜人对经商的看法转为正面,许多两班和平民不顾自己的身份,也起而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此外汉城在18世纪作为工商业城市已有了长足进展,19世纪后贸易更胜往年。老百姓对诸如刀、文具、烟竹、衣帽、餐具、农具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女戴装饰性假发的限制实际上也消失了。

年表

1392年-李成桂在开京即位

1393年-国号变更为朝鲜

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

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

1401年-明朝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1404年-与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来

1419年-对马岛日本人入侵

1434年-平定女真部落,建立东北边境四郡六镇

1443年-开始制订训民正音(1446年公布)

1453年-癸酉靖难(世祖篡位)

1469年-完成经国大典

1498年-戊午士祸

1504年-甲子士祸

1510年-对马岛日本人入侵(三浦倭乱)

1516年-中宗反正

1519年-巳卯士祸

1545年-乙巳士祸

1547年-丁未士祸

1551年-乙卯倭变

1555年-设置备边司

1559年-1562年-林巨正之乱(黄海道农民战争)

1575年-士林派分裂为东人、西人

1592年-1593年-壬辰倭乱

1597年-1598年-丁酉再乱

1607年-与江户幕府恢复往来

1608年-大北派拥立光海君,北人政权开始

1609年-朝日通商条约,日本派遣朝鲜通信使

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朝和朝鲜联军败于后金军

1623年-仁祖反正

1627年-后金军进攻朝鲜(丁卯胡乱)。

1636年-清帝皇太极亲征朝鲜(丙子虏乱)。

1637年-仁祖向大清投降,朝鲜终止与明朝的册封关系

1660年-礼论事件,西人与南人对立

1683年-西人分裂为老论派与少论派

1721年-1722年-辛壬士祸。

1728年-李麟佐之乱。

1784年-基督教传入朝鲜。

1791年-开始镇压基督教

1796年-建设水原城(华城)

1801年-大规模镇压基督教

1804年-士林派统治终结,开始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

1811年-洪景来之乱(平安道农民战争)

1861年-金正浩完成朝鲜全图、大东舆地图

1862年-壬戌民乱(庆尚道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1863年-成立大院君政权

1866年-丙寅邪狱。谢尔曼将军号事件。

1873年-大院君退位,闵氏干政

1875年-江华岛事件

1876年-与日本签订《日朝修好条约》

1882年-壬午军乱。签订《朝美修好条约》

1884年-甲申政変,开化派政变失败

1894年-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日本人暗杀闵妃

1896年-日本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

1897年-高宗改年号光武,称帝登极,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名“朝鲜”为“大韩帝国”

1910年-李完用与日本特使签定《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沦为日本殖民地。

该文章由作者:【老成谋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