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后“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简介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兔儿爷多似将帅,身穿金色盔甲,骑着狮、象等神兽,现在新东安市场也有卖兔儿爷的。
说起兔爷儿,别看它个头不大(大的约1公尺,小的不足3厘米),样子可神气了:衣冠毕具,执药杵,或披甲胄,或衣红袍。又有骑黑虎的、骑黄虎的、骑鹿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兔爷儿的造型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现如今,兔爷儿的境况可大不如从前了,除了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我们还可以见到兔爷儿的身影外,其余的时候,它可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喽!远了咱不提,其实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爷儿还很多见呢,尤其是中秋节前,街巷到处都设有“兔爷儿摊子”。即使在日寇侵华期间,兔爷儿依然盛行。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就描写了当时兔爷儿的特色,说那兔爷儿“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来历
那么兔爷儿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兔爷儿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爷儿。
北京的兔爷儿家喻户晓,因此还派生出许多与兔爷儿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例如“兔爷儿的旗子——单挑”,这是因为兔爷儿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爷儿——老陈人儿”,因为兔爷儿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爷儿,那可就属于老兔爷儿了。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chushou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旧时哄小孩也有个规范,即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爷,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正如清人方元鹍《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
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则兔唇乱捣。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旧京,有以此为业者,每进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点景。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传说
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
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兔儿爷满山跑——还是归老窝
兔儿爷洗澡——一摊泥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兔儿爷带胡子——假充老人儿
中秋形象大使
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及推广“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形象,推出了奥运福娃设计者之一、也是2012年兔年邮票设计者吴冠英设计的崭新兔儿爷形象。
中秋节供奉兔儿爷是老北京特有的风俗。相传京城曾爆发过一场瘟疫,玉兔知道后下凡,走遍京城在井水中投放治病的良药,直至瘟疫祛除。人间百姓出于感激尊称它为“兔儿爷”,供奉它为祛灾除病之神。而后民间艺人将兔儿爷拟人化,用泥塑造出兔首人身的形象,并成为中秋拜月供奉之物。
因为,传统不是可以继承的遗产,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得以延续。最重要的是传统含有历史的意识,这种「历史的意识」,包含着一种认知──传统不仅仅具有「过去性」,同时也具有「现在性」;历史意识使一个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在骨髓中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时代,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与传统文化同时并存。
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认为,此次选择兔儿爷作为北京中秋佳节的形象大使,一则因为它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二则它具备玩赏趣味,可以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京城百姓的浪漫心性。他介绍,新兔儿爷形象已经在相关部门完成版权登记。
北京中秋兔儿爷儿歌
八月十五,月儿圆,
兔儿爷家住月里面。
兔儿爷,别婵娟,
走向大地显灵仙。
采百草,做良药,
去病除灾保平安。
月饼圆,苹果鲜,
西瓜切成花口莲。
毛豆枝,九节藕,
我把兔儿爷供中间。
迎中秋,记感恩,
家家团团又圆圆。
制作方法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了做材料,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材料干了倒出来,再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而后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
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刮打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则兔唇乱捣。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旧京,有以此为业者,每进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点景。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寓意
兔爷儿的造型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兔儿爷寓意: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麒麟兔儿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现状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儿爷”。那时的兔儿爷,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儿爷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傅、或是缝鞋、卖馄饨、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现如今,兔儿爷已成了稀罕物。在北京的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在北京的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儿爷玩具。
说起兔儿爷,别看它个头不大(大的约1公尺,小的不足3厘米),样子可神气了:衣冠毕具,执药杵,或披甲胄,或衣红袍。又有骑黑虎的、骑黄虎的、骑鹿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兔儿爷的造型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现如今,兔儿爷的境况可大不如从前了,除了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还可以见到兔爷儿的身影外,其余的时候,它可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喽。远了咱不提,其实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儿爷还很多见呢,尤其是中秋节前,街巷到处都设有“兔爷儿摊子”。即使在日寇侵华期间,兔爷儿依然盛行。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就描写了当时兔儿爷的特色,说那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
歇后语
崴泥
泥塑的兔儿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耳朵特别长。因此会引起儿童的遐想:兔儿爷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吗?这里的“崴泥”两个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实际是北京的土语、比喻把事情办坏了,或者是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碰了钉子。金受申在《北京话语汇》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例如“地里活儿这么忙,这两天偏偏下雨,您说崴泥不崴泥”。
窝了犄角
这又是一句形象幽默的歇后语。因为兔子本身耳朵长、尾巴短,民间艺人在制做兔儿爷时,往往在耳朵上加以夸张,有的干脆把一对长长的耳朵做成活的,可以随意拆卸。摆在桌上插上耳朵,兔儿爷就显得活灵活现,北京的小孩把这对可拆卸的耳朵称为犄角,如果让兔儿爷折上一个跟头,那么这对犄角非被窝坏了不可。北京人就用这个来形容某人办某件事受到了挫折,显得十分形象。
没心没肺
泥塑的兔儿爷中间是空膛儿的,什么也没有。兔儿爷拍心口自然里面没有心也没有肺。北京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不会算计,大大咧咧。听到这句歇后语,再想想憨姿憨态的兔儿爷,常常会使人捧腹大笑。
瘫泥啦
这句歇后语也是突出兔儿爷是用泥塑的这一特点。试想,把泥制的兔儿爷放到水里去洗澡,还有不瘫成一堆泥的吗?这里借以形容那些在铁证面前瘫软下来的罪犯,也常用来讽刺某些在威势前面败下阵来丧失气节的人。
散摊子
当年出售兔儿爷的小贩,都把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摆在桌案上,俗称“小摊”摊上的兔爷要是互相打起架来,还不碰个乱七八糟?到那时摆摊的小贩只有散伙回家。这里的“散摊子”也是一句北京土语,意思是散伙,即各干各的去了。
假充
人年岁大了才留长胡子,兔儿爷带上了胡子,不过是一个冒充的老年人。这句话中的“老人儿”应当把重音放到儿话韵的“人儿”上,是指家长或长辈,说时常带有戏谑的意思。
该文章由作者:【岳老三】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