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汉语汉字)

举(拼音:jǔ)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产生时代可能更早。“举”古字形从手、与声,后来“手”变为“?”,写作“举”。本义指“举起、抬起”;又引申指有起动性的动作行为,有动、名两用;动词性如“举办、举行”,名词性如“举动、举止”。“举”也表示全,如举国、举家。

举(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举”字,繁体写作图7,战国文字作图1,小篆作图2,均为从手、与声的形声字。上部为声旁“与”,指示读音,兼有表意作用,“与”最初的含义是指双手共举;下部为形旁“手”,指双手的动作。本义表示用双手将物品向上托起。后来字形分化出两种写法,一种就小篆字形从“手”写作图6;另一种将“手”变化为“图C”,作图7。简化字“举”是草书楷化体。《康熙字典》等较早的辞书,将“举(图7)”归入臼部。

于省吾先生认为,图A的甲骨文就是“举”字的初文。其下像一个大人,双手举起一个小孩(子),是个会意字。金文(中山王壶)中有图B的字形,有学者根据该字在铭文中的用法推出是“举”字,上部用“与”表声,下部从犬,意思是举荐。

“举”的意义由“托起、拿起”又引申为不拿东西,或不一定用手的“抬起”,比如:“举手”就是“抬手”,“举步”就是抬腿走路。“托起、抬起”等动作都具有起动性,所以,“举”又用来指称那些有起动性的动作行为,比如:“举办”就是开办,“举行”就是进行。

“举例”的“举”是提出的意思。这个意义也是山“托起、抬起”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列举”就是一一举例。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jǔㄐㄩˇ

1.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2.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3.发起,兴办:~义。~办。创~。

4.提出:~要。~例。

5.推选,推荐:推~。荐~。

6.全:~国。~世。~家。

7.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8.攻克:“一战而~鄢、郢”。

详细释义

〈动〉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raise;liftup]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拿起;提起[holdup]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飞,飞起;飘动[fly]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升起;耸起[lift]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仰起;抬起[faceupward;rais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发问;动问[question]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推荐;选用[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提出;列举[enumerate]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兴起;发动[start]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施行;办理[carryout]

举先王之政。——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攻克;占领[occupy]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汉·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唐·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汉书》

成就;成功[becomefamous]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参加科举考试[examine]

应举下第。——唐·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指摘;检举[censure;reporttotheauthorities]。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抚养;生育[nourish;givebirthto]。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放;发[put;breakout]。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点燃[fire]。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取;拾取[pickup]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借贷[borrow]。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攀援[climb]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张开[口][open]。如:举口(开口,张口)

带动;率领[lead]。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耸立,突起[tower]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成立,站得住脚[stand]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陆机《文赋》

记录;登记[register]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谈论;称引[talk]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韩愈《原道》

赞许;表彰[praise]。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复兴[revive]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祭祀[offersacrifice]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没收[confiscate]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吃丰盛的饮食[haveasquaremeal]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轻手诊脉[feelthepulselightly]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总括[summary]。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居许切(jǔ)

对举也。从手与声。

说文解字注

对举也。对举谓以两手举之,故其字从手与?手与又手也。

从手,与声。居许切,五部。

一曰舆也。小徐有此四字。按,舆即舁,转写改之。《左传》:“使五人舆豭从己。”舁之叚借也。舁者,共举也。共者,非一人之辞也。举之义,亦或训为舁,俗别作◻,羼入《说文》,音以诸切,非古也。

康熙字典

〔古文〕《广韵》居许切《集韵》《韵会》苟许切,音莒。《说文》对也。一曰舆也。《徐曰》舆辇。《增韵》扛也。

又挈也。《广韵》擎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兵同强,围欲细。《注》,谓手所操。《杜甫诗》觞白眼望靑天。

又《增韵》立也。《左传·文元年》楚国之,恒在少者。《注》,立也。

又言也。《礼·曲礼》主人不问,客不先。

又《杂记》过而君之讳,则起。《注》,犹言也。

又动也。《楚语》夫事君者,不为外内行,不为丰约。《注》,动也。《前汉·张苍传》人主无过。

又《韵会》称也,扬也,拔也。《礼·檀弓》所於晋国,管库之土,七十有馀家。《注》之於君,以为大夫土也。

又《儒行》怀忠信以待,力行以待取。

又皆也。《左传·哀六年》君不信羣臣乎。《礼·月令》季春之月,牺牲驹犊,书其数。

又合也。《史记·刺客传》韩国而与仲子为讐。《抱朴子·勤求卷》或门扣头,以向空坐。

又行也。《周礼·地官·师氏》凡祭祀賔客,会同丧纪,军旅王则从。《注》,犹行也。

又起也。《晋语》而从之,阳子道与之语,及山而还。《注》,犹起也。《战国策》臣闻当世之王,必诛暴正乱。《注》王,兴起之王。

又《诗·大雅》靡神不。《疏》言已为旱之故,祈祷明神。无有神不求,而祭之者。《礼·王制》山川神祗,有不者为不敬。《注》,犹宗也。

又《礼·王制》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後天子食,日以乐。《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注》杀牲盛馔曰。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嗣奠盥入。《注》,犹飮也。

又《周礼·地官·司门》凡财物,犯禁者之。《注》之,没入官。

又《司关》凡货不出于关者,其货。《注》从私道出避税者,则没其财。

又鸟飞也。《论语》色斯矣。《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张衡·西京赋》鸟不暇。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乃食食。《疏》食,谓骨体正脊,从俎鄕口,因名体为。

又唐人举止端丽曰。《韩愈·送陆畅归江南诗》江南子。

又《小尔雅》二十四铢曰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注》,三两。

又鯠洎姓頭。樤出《姓苑》。

又木名。《山海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注》蒨,,皆木名也。,榉柳,大者连抱数仞。

又兽名。《山海经》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父。《注》大如狗,状如猴,黄黑色,多髯,好奋头石掷人,卽父也。

又地名。《春秋·定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注》柏,楚地。

又山名。《山海经》讙之山,雒水出焉。《又》仁之山。

又《集韵》《韵会》《正韵》居御切,音据。《礼·儒行》其愼有如此者。《注》徐音倨。《前汉·扬雄传》蔡泽虽噤吟而笑唐。《注》师古协音居御切。《崔駰·达旨》或望色而斯。《注》叶去声。

又《集韵》羊诸切,音余。对举也。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o

王力系統

k

ǐa

董同龢系統

k

jaɡ

周法高系統

k

jaɣ

李方桂系統

k

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后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wo

擬音/王力系統

k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o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o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o

韵书集成

韻書

字头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声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居許切

kjo

集韻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苟許切

kiɔ

去聲

八御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御切

kiɔ

礼部韻略

上聲

居許切

增韻

上聲

居許切

去聲

居御切

中原音韵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kiu

中州音韵

上聲

魚模

居雨切

洪武正韵

上聲

四語

全清

居許切

ky

去聲

四御

全清

居御切

ky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四諸主著

该文章由作者:【高大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