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清玉洁,汉语成语,拼音是bīng qīng yù jié,意思是指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出自《与挚伯陵书》。
释义
意思是指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出处
西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汉·桓谭《新论·妄瑕》:“伯夷叔齐,冰清玉洁,以义不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
宋·齐长吉《瑞鹤先(寿萧通判·十月初一日)》:“小春天未雪。见两蕊三花,放梅时节。昂宿孕人杰。对梅花雪片,平分风月。冰清玉洁。天赋与、仙风道骨。更等间、来访刘先,觅取秘传真诀。闻说。辉联台宿,瑞应文昌,世承阀阅。相门事业。有祖父、旧风烈。管泥封飞下,沙堤归来,光复青毡旧物。庆家传,八叶联芳,又添一叶。”
成语典故
玉洁冰清的传奇故事源自2700多年前周穆王与西王母对玉石的推崇和喜爱。
《穆天子传》卷三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有随者姚氏,尤擅冶玉,为天子重,故令长侍左右。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为证:“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衰。八骏释义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500年后,楚人卞和得璞玉,抱献历王。玉人相之曰石,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和又献之武王,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闻之,命玉人姚喾(姚氏之后)琢之,果得美玉,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王嘉姚氏德艺双馨,遂赐“玉洁冰清”,厚赏而归,姚氏名震天下。
引申义
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
如谢枋的《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情人的爱称。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发性肌肤和姿色的。
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形容人的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
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和住宅,有时又指道观。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琼楼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玉与仙又挂上了钩。
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旧时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
玉是权力的象征:“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只闻声不见其形的风,后者都常用玉来赞颂。槐树花素洁,便有“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之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比喻漫天大雪,颇为壮观。
该文章由作者:【那种】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