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拼音:nó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农的古字形字状似一个人手持工具在山林草地耕作,本意指耕作,引申泛指农事、农业,又指农民。古时亦有田官、勤勉之意。
字源演变
会意字。“农”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有两种异体,分别像手持工具(辰或辱)除去草和除去林木的形状(一说是手持农具在田间或林间耕作),它们是“农”与“耨”的初文,与《说文解字》小篆“蓐”字无关。
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林木遍布,耕种的第一步就是开荒除草。“农”与“耨”古音也相近,后来才分化为两个字。西周金文“农”字省去下面的“手”,在上部的“艸”或“茻”中间增加了义符“田”,开垦种田的意思更为显豁。第三形的“艸”写得有点像双手,后来就讹变成秦汉“农”字中的“臼”旁了。秦、汉“农”字所从的“囟”实际上是“田”形的伪讹,《说文》误以为是声旁。
“囟”与“农”声韵之不合,徐锴早已看出来了。其实从“田”的“农”字汉代古隶中还是能见到的。“农”字几经讹变,到了《说文》小篆那里就成了“从晨,囟声”的形声字了。《说文》“农”字的籀文和古文都远有所自,从西周金文、两个异体到籀文和古文的演变过程非常清楚。甲骨文中有与《说文》“农”字古文结构相同的“辳”字,旧释为“农”,但都读为“晨暮”的“晨”,也就是《说文》的“䢅”字。
有可能甲骨文的“辳”有“䢅”、“农”两个读音。因为西周金文中的“农”字大部分不从“又”,把金文中的“辳”、“?”等都解释为省“又”,似乎太牵强。《说文》说“农”从“䢅”或许是有所依据的。总之,“农”、“耨”、“辳”、“䢅”等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尚需深入研究。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n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动词 | 〈文言〉耕种。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 |
名词 | 〈文言〉谓屯垦。 | 曾巩《本朝政要策·屯田》:“曹操以区区之魏力,力农许下。” |
农民,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 《孟子·公孙丑上》:“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 |
农事;农业。 | 《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 | |
农神。古代蜡祭八神名之一。 | ||
〈文言〉农家的简称。九流之一。 | 《后汉书·班固传上》:“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唐李贤注:“九流,谓道、儒、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 | |
古代的农官。 | 《礼记·郊特牲》:“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 |
指神农氏。 | 王符《潜夫论·德化》:“则羲农之俗,复见于兹。” 《魏书·崔浩传》:“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 | |
形容词 | 〈文言〉勤勉。 | 《管子·大匡》:“耕者农农用力。”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上】【䢅部】奴冬切(nóng)
耕也。从䢅囟声。
?,籀文䢉从林。
?,古文䢉。
辳,亦古文䢉。
说文解字注
【卷三上】【䢅部】
耕人也。
注:各本无人字,今依《玄应书》卷十一补。《食货志》:四民有业,辟土植谷曰农。《洪范》:次三日,农用八政。郑云:农读为醲。易其字也。某氏因训农为厚矣。
从䢅。
注:庶人明而动,晦而休,故从䢅。
囟声。
注:锴曰:当从凶,乃得声。玉裁按。此囱声之误。囱者,明也。
辳,亦古文农。
注:小徐从艸,大徐从林。夏竦曰:?见古尚书。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辰字部】農;康熙笔画:13;页码:页130第19
(古文)䢉?辳?????莀【唐韻】【集韻】?奴冬切,音儂。/n
【說文】耕也,種也。/n
【書·洪範】農用八政。/n
【註】農者,所以厚生也。/n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n
【註】三農:山農、澤農、平地農也。/n
【左傳·襄九年】其庶人力于農穡。/n
【註】種曰農,斂曰穡。又神農,古炎帝號。/n
【前漢·食貨志】闢土植穀曰農。炎帝敎民植穀,故號神農氏,謂神其農業也。又萬山氏有子曰農,能植百穀,後世因名耕甿爲農。又司農,官名。/n
【前漢·百官志】秦曰治粟內史,漢景帝更名大司農。又弘農,郡名。/n
【前漢·地理志註】武帝元鼎四年置。又姓也。/n
【風俗通】神農氏後。又叶奴當切,音囊。/n
【潘岳·籍田頌】思樂甸畿,薄采其芳。大君戾止,言籍其農。又叶奴刀切,音猱。/n
【束皙·勸農賦】惟百里之置吏,各區別而異曹。考治民之踐職,美莫富乎歡農。
该文章由作者:【李喜】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