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区(江苏省南京市辖区)

玄武区是南京的核心城区,总面积75.46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59个社区,常住人口53.78万,共有家庭户17.31万户,集体户3.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1.73万人,集体户人口为12.05万人,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及众多省、市直机关所在地,也是东部战区、东部战区空军等部队首脑机关所在地。

根据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537825人。

2020年,玄武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3亿元,同比增长4.6%,增幅主城区第一、税比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8%、12.04%,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实际使用外资2.39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亿元,同比增长2.2%。

玄武区(江苏省南京市辖区)

历史沿革

玄武区管辖范围上溯,战国时区境为金陵邑辖地。

秦、汉时,今区境南部属秣陵县,北部属江乘县,先后隶属会稽郡、鄣郡、丹阳郡。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县,区境南部属之,同时废江乘县改设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一级的民屯政区),区境北部属之,均隶属丹阳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改建业为秣陵县。太康二年(281年)(一说为太康三年)分秣陵秦淮河以北置建业(次年又改称建邺)南为秣陵县(见《建康实录》、《晋书·地理志》)。建兴元年(313年),改建邺为建康,区境为建康和江乘辖地,直至陈朝末年。

隋朝统一南北后,将建康、秣陵、江乘等县及侨置郡县并为江宁一县。此时,区境属江宁县,隶属蒋州。

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为上元县,至清末区境均属上元县。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废上元、江宁2县,置南京府,区境属南京府。民国2年,撤南京府,以旧上元、江宁二县复置江宁县,区境属江宁县。民国16年,改江宁县城区为南京市,区境属南京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实行京市自治,全市划分为21个自治区,分区筹办,但进展迟缓。后重新划分为8个行政区,今玄武区为第一区,设区公所。区界以中山路以东,中山门以西,九华山以南,中山东路以北为区域范围。面积8.85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二年(1933)3月,南京城区区划格局基本奠定,划分为8个行政区划单位,为区级建置之始。当时,玄武区为第一区,区公所设廊背后4号。汪伪时期,玄武区分属第三区时,区公所设珠江路。分为12坊:丹凤坊、吉兆坊、碑亭坊、汇文坊、光华坊、大光坊、御史坊、复成坊、英威坊、太平坊、如意坊、珠江坊。坊以下设保甲,共125保,1386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省市划界,南京市区域扩大,将原属江宁县辖地的孝陵卫地区划归南京市,建立孝陵区,为第十区(乡区),燕子矶区为第九区(乡区)。今区境内孝陵卫街道地区和玄武湖街道的仙鹤门行政村(仙鹤乡),属孝陵区。中山陵园区域属国民政府直接管辖。今锁金村街道、玄武湖街道(仙鹤门除外)和红山街道地区属燕子矶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以新街口为中心,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片,分别划为第一、二、三、四区。原一区分属第三区。区境以中山东路之北分界,西沿中山路、中山北路至挹江门止,北从挹江门沿城根经和平门、玄武门、太平门至中山门北侧。民国28年1月,重新划分区界,将玄武湖全部划入第三区;孝陵区改称孝陵卫区。民国31年4月,增设城区自治实验区,郊区以燕子矶为乡区自治实验区。今区境北极阁(北极坊)、玄武门(玄武坊)地区为城区自治实验区辖地;锁金村、玄武湖(仙鹤门除外)、今红山街道地区,为燕子矶乡区自治实验区辖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恢复抗日战争前第一区建置,废除汪伪时所设坊一级区划,辖区则向中山东路以南、逸仙桥以东一带扩展,在区以下推行保甲制度,恢复原一区建置,区公所设于珠江路442号,下设36个保892个甲。同时,太平门至中央门城墙以外玄武湖地区划出,改属第六区。今区境的锁金村、红山、玄武湖街道和孝陵卫街道,仍分属燕子矶和孝陵卫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一区设35保,793甲。民国38年3月,第一区区公所驻珠江路236号,下设36保,892甲。

1949年6月24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令解散民国时期在区内建立的36保892甲组织,废除保甲制度,在未建立新的基层组织之前,由区人民政府与公安派出所直接在居民中开展工作。

解放初期,沿用第一区建置称第一区人民政府。1950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划分城郊区。区境以旧一区为基础,划出中山东路以南,逸仙桥以东地区,增加原属旧六区的中央路以东、玄武门以南地带及玄武湖之全部,又增加原属旧十区的岗子村至太平门以西地带,建为新一区。原九区改为八区,今红山、锁金村街道地区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区改属新八区。原十区撤销,以原辖区内的中山陵园及周围地区新建中山陵园区,今孝陵卫街道地区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区,改属中山陵园区。

1951年5月,区内开始建立居民委员会,在区政府派驻各派出所的民政干部指导下,协助政府开展工作。

1955年6月,第一区人民政府改称第一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8月,第一区改称玄武区,第八区改称燕子矶区,中山陵园区名称不变。今区境分属玄武区、燕子矶区和中山陵园区管辖。

1955年9月,玄武区成立新街口、大行宫、香铺营、四牌楼、丹凤街、玄武门、太平门、太平桥8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办理区政府交办的事项,指导玄武区65个居民委员会的工作。

1957年10月,香铺营街道办事处撤销,所属居民委员会并入新街口、丹凤街、四牌楼3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11月,4个郊区建制撤销,合并为“大郊区”,今区境原属中山陵园区和燕子矶区的地区,划归郊区管辖。

1960年4月,街道办事处合并改建为新街口、丹凤街、梅园新村3个分社;5月在市级机关及周围单位单独成立北极阁分社。5月7日,成立玄武人民公社。公社和分社均实行政社合一。65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19个街道委员会。

1960年9月,撤销“大郊区”,原郊区的龙潭、十月、紫金山3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玄武区管辖。

1961年,改新街口、丹凤街、梅园新村3个分社为3个街道办事处,19个街道委员会也调整为54个居委会,从此政社分开。1961年6月,玄武区兼辖郊外栖霞镇(包括摄山)、孝陵卫镇和龙潭镇。1962年8月,人民公社、分社撤销,恢复新街口、香铺营、梅园新村(原大行宫)、太平门、丹凤街、四牌楼、玄武门7个街道办事处。

1962年7月,市郊区办事处成立,原郊区3个人民公社及3个镇复划归市郊办。8月玄武人民公社消失,恢复玄武区人民委员会。

1963年4月,恢复设立燕子矶、栖霞、雨花、江东、陵园5个郊区建制。市郊农村人民公社复由各郊区管辖。7月,陵园区(辖紫金山人民公社和孝陵卫镇)改称中山陵园区。

1965年5月,5个郊区合并为雨花台和栖霞2个区,中山陵园区划归栖霞区管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各街道相继被夺权致瘫痪,后由军代表实行军管。3月,玄武区改称要武区,实行军管,称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要武区分会。

1968年3月,各街道成立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同年8月,将7个街道革命委员会合并为长江路、梅园新村、丹凤街、太平门、要武门5个街道革委会。

1968年3月,成立要武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11月,改称玄武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1月,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南京市成立钟山区,将紫金山公社、马群公社、玄武湖公社、孝陵卫镇和陵园管理处划归钟山区管辖。

1975年4月,撤销钟山区,原辖地改归栖霞区管辖。

1978年9月至10月,撤销街道革委会,恢复原7个街道办事处。

1980年9月,玄武区革命委员会复称玄武区人民政府至今。

1980年12月,因后宰门住宅小区建成,入住人口增加,将原太平门街道办事处撤销,改为后宰门和兰园2个街道办事处。

1984年2月,小市镇的韶山路、玄武新村两个居委会和玄武湖大队、岗子村、新庄村等地段(包括南京林业大学、锁金村),从栖霞区划归玄武区,玄武区面积扩大到17.5平方千米,锁金村地区划归玄武区管辖后,又增设锁金村街道办事处,使玄武区街道办事处增加到9个。

1987年12月,新街口与香铺营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丹凤街与四牌楼街道办事处合并为丹凤街街道办事处。

1995年4月,全市区划调整,将原属鼓楼区的中央路东侧的廖家巷、大树根、后大树根、中央门4个居委会划入玄武区;将玄武湖镇、孝陵卫镇(苜蓿园、后庄村除外)以及小营、红山、藤子3个行政村和伊刘苗圃、中山陵园风景区,从栖霞区划归玄武区管辖。至此,玄武区面积达80.97平方千米,成为当时南京市面积最大的城区。

1996年3月,在3个行政村领辖范围设立红山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撤销孝陵卫、玄武湖镇建制,改设孝陵卫街道办事处和玄武湖街道办事处。

1999年,玄武区共10个街道办事处、128个居民委员会、23个家属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

2012年,将梅园新村街道北京东路以北的公教一村社区和后宰门街道龙蟠路以北以西的辖区部分(太平花园小区)划归玄武门街道管辖,将调整后的梅园新村街道与后宰门街道合并设立新的梅园新村街道。调整后,玄武区辖7个街道:梅园新村街道、新街口街道、玄武门街道、锁金村街道、红山街道、孝陵卫街道、玄武湖街道。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玄武区下辖7个街道、60个社区。区政府驻梅园新村街道珠江路455号。

行政区划

街道名称

街道驻地

面积

(km²)

下辖社区

梅园新村街道

后宰门街23号

6.35

梅园新村、大行宫、兰园、东南大学、大影壁、明故宫、太平门、北安门、富贵山

新街口街道

大石桥19号

2.6

北门桥、唱经楼、成贤街、大石桥、香铺营、长江路

玄武门街道

百子亭8号

6.54

台城花园、公教一村、天山路、高楼门、百子亭、大树根、廖家巷

锁金村街道

锁金村67号

7

锁一、锁二、锁三、锁四、锁五、锁六、新庄、紫鑫城

孝陵卫街道

双拜巷78号1幢

27.47

孝陵卫、小卫街、铁匠营、银城东苑、康定里、晏公庙、钟灵街、盛和家园、理工大、南农大、农科院

玄武湖街道

板仓街98号

19.6

板仓、花园路、蒋王庙、樱铁村、樱驼花园、东方城、聚宝山、仙鹤门、仙居雅苑

红山街道

营苑南路58号

7.16

北苑、月苑、营苑、墨香山庄、紫金小营、阳光嘉园、曹后、红山公园、红山、藤子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玄武区位于南京市主城中部,面积75.46平方千米,东至仙鹤门、大朱庄、马群,与栖霞区、江宁区交界;南至中山东路、出中山门、至沧波门(苜蓿园、后庄除外),与秦淮区为邻;西至中山路、中央路全线,与鼓楼区隔街相望;北至东井亭、仙鹤门一线,与栖霞区连接。

地形地貌

玄武区东北部地势雄伟,山环水绕,地处中纬度地区,绿化覆盖率达58%以上。

玄武区境内岗地多分布于卫岗至孝陵卫一带,均属黄土岗地。著名岗地有孙陵岗(梅花山),位于中山门外明孝陵御河桥南侧。因三国时吴大帝孙权与夫人步氏葬此,故名。又因岗上多梅花,名梅花山。海拔约55米,基底由白垩系上统浦口组紫红、灰紫色砾岩构成,上覆下蜀黄土。遍山栽种梅花,是踏青赏花佳地。1983年被列入新金陵四十景的“梅岭暗香”即指此处。

海拔400米以下的低矮石质山地,分南、北两线分布在区内。南线为钟山余脉由东向西排列;北线为与栖霞区交界处分布的诸山。区内丘陵虽成线状分布,但都是独立的山体,海拔高度都在100米上下。

富贵山位于太平门内,隔城墙与紫金山西麓余脉龙脖子相接,古称龙尾坡。海拔86.1米,东西长约1千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不足0.3平方千米。山体由浅灰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所构成,山上树木茂盛。

九华山原名覆舟山,又名龙舟山,以山体犹如一只倒置的木船而得名。南朝初年,因此山下临玄武湖改称玄武山。后来因在山南建有小九华寺,俗称小九华山,现通称九华山。位于太平门内侧,东接富贵山。山体狭长,山势略呈弧形,弧口朝南,由石英砂砾岩和页岩构成。面积不足0.3平方千米,海拔61米。

北极阁原名鸡笼山,因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明初,山上建有钦天监观象台,故又称钦天山。清初,山上重建北极阁后,俗称北极阁。山体由石英砂砾岩、砂岩构成,北麓有小片火山喷出岩。面积约0.3平方千米,海拔60米,是市区中部的重要制高点。山顶建有气象台(中国最早的气象预报机构)。古为皇家华林园,有鸡鸣寺等名胜古迹。1990年辟为开放型文化公园,称北极阁公园。

红山位于中央门外曹后路北侧。红山,本六朝胜地大壮观山,因陈武帝在此阅武,建“大壮观”于山上而得名,又因山体由红色砂岩构成,称红土山,现俗称红山。由大红山、小红山、放牛山、和尚山等山头组成,面积约0.5平方千米,主峰大红山海拔78.9米。民国时为荒野丘岗。解放后,植树造林,山林葱笼,现为红山森林动物园所在地。

朝阳山位于岔路口西北侧与栖霞区交界处。因半山腰有朝阳洞,洞内有石佛,山以洞得名。山体略呈向南开口的弧形,由砂岩和粉砂岩构成,海拔123米。

聚宝山位于岔路口村北侧与栖霞区交界处。山上可开取石料、硫矿,土质较肥,树木茂盛,故名聚宝山。西南—东北走向,山体呈椭圆形,长0.7千米,宽0.5千米,由石灰岩构成,海拔124.3米。

杨坊山位于东杨坊东北与栖霞区交界处,山以村得名。东西走向,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0.7千米,海拔109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山上遍植松树。

李山脚山位于环陵路下五旗侧。相传此山是古时小秦王挑来的,后被李姓占有,故名。海拔82米。

狮子山位于仙鹤门西北。传说明朝时山上有一座石狮子,故名。山体低矮浑圆,海拔53米。

气候

玄武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南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每年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进入梅雨季节。梅雨过后,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

水文

玄武区地域面积80.97平方千米,其中涉农面积9600亩,属仓波门地区地势较低,有河道27条54千米(其中市政公用局下拨经费的有25千米,无主河道29千米);排水窨井、雨水井12037座,排水管道157千米;泵站5座;水库2座。排水系统主要有四大水系:

北面的蒋王庙沟和唐家山沟。该系统由北向南经情侣园流入玄武湖,从神策门出玄武湖,经西北护城河向西流入鼓楼区护城河,是该区玄武湖以北地区的主要排水通道。

南面的友谊河和卫桥沟。该系统由北向南经秦淮区流入运粮河,是中山门至孝陵卫沿线地区及中山陵的排水通道。

东面的百水河和运粮河。该系统由北向南经秦淮区流入秦淮河,是玄武区市郊马群、余粮、五百户等地区的的主要排水通道。

西面的内秦淮河。主要由珍珠河、玉带河、香林寺沟、清溪河等河道汇聚于竺桥,向南经秦淮区流入秦淮河。玄武区城市排水系统的水主要经这个系统排出。

人口

截至2017年末,玄武区常住人口60.02万人,户籍人口47.75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玄武区常住人口为537825人。

经济

综述

玄武区形成了以科技信息业、文化旅游业、商贸商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2011年玄武区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55.81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23亿元,同比增长17.2%。

2012年,玄武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4.80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三产增加值完成388.3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71亿元,同口径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6亿元,同比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5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完成113亿元。

2017年,玄武区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同比增长9%;财政总收入迈上百亿台阶,达到11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8亿元,直比增长22.3%,同口径增长10.8%,税收占比达94.2%。

2019年,玄武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92.9亿元,同比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9%。84个区级重大项目总投资642.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7.74亿元,预计完成118.5亿元,完成进度110%。16个市级重大项目预计完成投资60.8亿元,完成进度130%。

2020年,玄武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3亿元,同比增长4.6%,增幅主城区第一、税比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8%、12.04%,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实际使用外资2.39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亿元,同比增长2.2%。

第一产业

玄武区属于南京市中心城区,已全部城市化,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明清时期,今区境孝陵卫一带丝织业已较发达,生产的“卫绒”负有盛名。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区内设有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厂(南京无线电厂前身),为第一家近代电子企业。区内私营工厂和手工业作坊有所发展,特别是林森路(今长江路)、珠江路、中山路南段一带的机器制造业约占全市私营机器制造业的51%。从事粮食、木材加工和建筑机械、汽车、医疗器械、印刷机械、衡器等零配件修理或制造的私营企业近30家,职工600余人。

建立新中国后,区委、区政府在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对私营工厂和手工业加强了扶持和引导,使其有了新的发展。据1954年调查统计,共兴办生产自救组织242个;私营工厂发展到219家,职工2831人;手工业有印刷、皮革、木器、竹器、丝织、黑白铁等45个门类。1956年,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除区管的第二机械厂、第三机械厂、铸造厂、锅炉厂、袜厂、白敬宇药厂、前进印刷厂等7个公私合营工厂外,其余私营厂全部按行业并入市属公私合营厂。

第三产业

金融

清朝末年,玄武区辖域内北门桥一带即有钱庄存在。民国时期,有钱庄、典当等民间金融业多处。民国12年(1923),区域内始有银行机构。此后,又相继出现城市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等机构。至解放前夕,区域内有官、商办银行机构2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5家,保险公司5家,钱庄1家,典当业5家。

解放后,金融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管。区内设有该行多家分支机构。1984年后,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对企业、单位和个人办理存贷款业务。该行在区内各分支机构统归新建立的市工商银行管辖。自1984年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国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或恢复南京分行,并在区内设分支机构。90年代后,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南京商业银行等在区内设有分支机构。1999年,区内设有各银行分支机构10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4家,信托投资公司5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11家。

商业

玄武区境内的商业活动历史悠久,据南朝《宫苑记》载:“宋武帝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门外,归善寺前”。归善寺旧址在今北极阁东南麓。当时佛教盛行,寺庙前人烟稠密,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北市,在当时属“大市”,是综合性的商品交易市场。明代,今区境北门桥至估衣廊一带,店铺林立,商旅云集,是繁华的商业区。延至清代,由于战事频仍,市场多遭破坏,商业逐渐凋敝。民国时期,商业一度振兴。

20年代,区内主要商业区在鱼市街至北门桥一带,这里各类商店鳞次栉比。据史料载,这一地段的商业服务业门类齐全,有百货业、中药业、酱园业、茶叶业、浴室业、茶馆业、衣庄业、旅馆业等。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鸡鸭店、香烛店、花席店、米店等。20年代末,中山路与中山东路开通,区内商业又向这一地段发展。至民国24年(1935)区内共有各类商店2785家,主要分布在大行宫、洪武街(今珠江路)一带。民国26年日军侵占南京后,市场十分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内市面逐渐恢复,并逐渐形成华东运动器具公司、李顺昌呢绒服装店、冠生园食品店、大三元酒家、老广东菜馆、又新池浴室、正章洗染店、曲园酒家、中央饭店等一批名店。

2017年,玄武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亿元,同比增长10%。

2019年,玄武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848亿元,同比增长5.3%;

服务业

2017年,玄武区服务业增加值743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外贸出口210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9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9.4%,继续列全市首位。金融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19.8%、15.8%、15.8%、8.9%。2017年新增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391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企业42家,亿元以上企业14家,哈姆雷斯中国总部等3家优质总部企业落户玄武。新增规上企业104家,苏宁易购、赛特斯入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新增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家,总数占全省的1/4,全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200亿元。

2019预计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实现1500亿元,同比增长达25%;做大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预计达500亿元,同比增长达21.9%;保持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增加值完成192亿元,预计同比增长达13%。

交通运输

公路

截至2019年,玄武区境内有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宁杭公路、南京绕城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此外,南京汽车客运站和南京长途汽车东站均坐落在玄武区境内。

铁路

截至2019年,玄武区境内有南京站,京沪铁路、宁芜铁路、宁西铁路、宁启铁路、沪宁高铁穿境而过。

地铁

截至2019年,玄武区境内有4条地铁线路。

交通运输

线路

起讫站

站数

里程

车辆编组

标志色

南京地铁1号线

迈皋桥站,中国药科大学站

27

38.9km

6A

蓝色

南京地铁2号线

油坊桥站,经天路站

26

37.95km

6A

红色

南京地铁3号线

林场站,秣周东路站

29

44.9km

6A

绿色

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

龙江站,仙林湖站

18

33.8km

6B

紫色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玄武区境自古至今教育繁荣。三国时,孙吴黄龙二年(230)即诏立国学。此后,历代王朝在区域内大力兴办教育,其机构有国学、府学、书院、学塾(通称旧学),绵延千余载,直至清末。

玄武区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近1/3的“两院”院士,珠江路科技街3万多从业人员中,就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万余人,硕士以上学历的2000多人,相当于一所大学的规模。玄武区也是唯一囊括省级教育工作所有“先进”称号的区,中考成绩连续11年全市第一。

科研院所: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4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主要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孝陵卫初级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等

主要小学: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等

职校: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等

科学技术

玄武区科技事业源远流长,基础雄厚。上溯1500多年前,南朝宋元嘉年间,在鸡笼山顶建“日观台”,为南京最早的观象机构。南齐永明六年(488),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在今九华山下乐游苑研制成“水碓磨”。区内还先后建立儒学馆、玄学馆、士林馆及书院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

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鸡笼山建起国家天文台,称钦天监观象台。台内所设日月食仪、浑天仪、简仪等天文仪器,是中国最早的天文仪器,至今仍具科研价值。明代,建于区内的国子监,不仅是当时国内最高学府,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2017年,玄武区新集聚省“双创计划”人才6人、“创业南京”英才计划人才61人。众创空间新增国家级1家、省级6家,全区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5家、5.7万平方米,集聚在孵团队超过300个。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超过100家;新增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各21家。

2019年,玄武区完成新型研发机构备案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1家,创新主体不断涌现;预计完成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800件,PCT专利申请136件,创新成果显著突出;全区预计入选科技顶尖专家2人、创新型企业家4人、区级高层次创业人才5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64人,创新人才加快集聚。

文化事业

文博场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玄武区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东晋时训诂学家、诗人郭璞的大量著述,东晋末年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南朝齐梁时范缜所著《神灭论》,梁代萧统(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宋代名相王安石的诗文,明代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由解缙、姚广孝等人所编的《永乐大典》,以及近代傅抱石、林散之的书画,周琪、萧娴的书法等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至于历代文化名人如李白、苏轼、萨都剌、郑燮、曹雪芹、鲁迅、柳亚子、郭沫若等在区域内留连山水,凭吊古迹或以区域内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诗文著作更不知凡几。

民国时期,区内社会文化事业日渐发展,各类民众文化设施逐渐增多,在区内建有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游艺场、说书茶社等。新闻出版业也有较快发展,区内有多家报社、杂志社与通讯社。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占南京,区内市民文化活动受到影响,文化市场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区内文化活动得到恢复。

明代区域内书刊出版业已较发达。民国时期,新闻出版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区内先后兴办官民办报社10多家(解放前夕尚余10家),通讯社5家,空军广播电台1家。解放后,各中小学、街道、乡镇普遍建有有线广播站、室。1979年以后,电视逐步普及,新闻与出版事业发展迅速。至1999年,有驻区报社7家,记者站4家,驻区单位出版发行各类期刊41种,驻区印刷厂19家,电视台2家。

体育事业

解放前,辖区内的体育主要以练拳习武、游泳登高等民间体育活动为主,为数极少的武术场馆大部分是由私人创办的,规模大小不等,组织形式多样,存续时间不一。随着近代体育的传入,学校体操、田径、球类等活动逐步推向社会。民国11年(1922),建成的国立东南大学体育馆,是南京最早的室内体育场所。民国20年8月,国民政府在灵谷寺以南80公顷土地上建成的中央体育场,是南京市第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场所,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体育设施。

1994年,玄武区被评为市体育先进单位。至1999年,区内有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体育先进社区6个,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个。1975年~1999年,全区体育工作获国家级荣誉称号31个(次),省级荣誉称号73个(次),市级荣誉称号115个(次)。

医疗卫生

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军区机关医院

玄武区境内医药卫生事业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的《淮南子》、《神农本草经》等书,均载有钟山出产的多种动植物药材。东晋咸和八年(333),于覆舟山(今九华山)之阳建药圃园,故有“药园山借覆舟屏”之说,是文字记载最早之药圃园。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国子监(今东南大学梅庵处)监生多病,令工部于国子监前建造房屋百余间,并备有“灶釜”床榻,以处监生之疾病,这是中国高等学府首设之医院。同时,全国各地绅士、富豪不断迁居南京,各方医药名家相继云集,推进医药事业发展。明万历七年(1579),医药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在南京期间去钟山等地,相继作药物调查工作,并在《本草纲目》中增补。

鸦片战争后,西医药随之传入。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定都南京后,聘名医设国医衙,在街巷设医官,为民免费诊疗,接种牛痘。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西华门(今南京无线电厂处)设金陵中西医院。民国元年(1912),南京(中)医学会成立,于区内创设东城医院,由会员主诊。民国18年,建立中央模范军医院(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前身),此为区内第一家国人所办西医院。

解放后,卫生管理机构和卫生医疗机构相继建立。卫生工作遵循“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群众运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环境卫生得到改善。至50年代后期,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绝迹。“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2017年,玄武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大楼主体封顶,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72%;与一批三甲医院合作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社会保障

2017年,玄武区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实现再就业9100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职业鉴定2.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培养自主创业2876人,创业带动就业1.8万人,发放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1624.1万元。建成“一库一网一号”社保惠民工程8,全区五大保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为全区户籍人口购买人身和家庭财产保险。重点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发放各类补助资金7800万元。建成玄武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落实127名困境未成年人一对一结对帮扶。

2019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200元,同比增长达8.1%;持续推进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98万人,再就业9564人,培育自主创业者4941人,扶持大学生创业603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318人,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12141人次、在职培训31325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培训6836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8%以内。扎实推动对口帮扶工作,突出抓好淮安淮阴、重庆万州、新疆伊宁、西藏墨竹工卡等地的帮扶,按时足额拨付帮扶资金累计4746万元。

持续实施新名校发展计划(2018-2022年),推动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新建、改扩建8所学校,完成33个校园整治工程。开展高质量养老服务扩面行动,新增养老床位2407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养老助餐点5个,基本形成十分钟养老服务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升级改造11家预防接种门诊,实现疫苗全程“无缝隙”监管,新建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17个,新建扩建标准化母婴室8个,举办中医惠民宣讲120场。推进住宅增梯工作,竣工电梯累计达525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玄武特色救助“3+X”工程,缓解群众生活困难;提升低保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不降低,全年临时救助750户次,累计70.21万元,医疗救助约1.8万余人次,累计754.52万元,特色救助1.54万户次,累计78.45万元。全年开展各类救助8万余人次,共计发放救助金8093万元。

2020年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发布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15条举措。实施九中震旦校区、立贤小学等学校改扩建工程,启动玄武中专仙鹤门新校区建设,铁北中小学校区投入使用。中考均分连续17年居全市首位,高考一本达线率稳居全市前列。完成玄武中医院一期扩建,建成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5.41人,位居主城区前列。举办文化旅游公益活动300余场次。高质量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

历史文化

自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驻区军队、机关、学校单位众多,居民很多从外省市迁入。由于“入乡随俗”,区内居民以南京的传统习俗为主,也融入外省市的一些风俗习惯。解放前,区内人民以传统风俗为主,内多封建迷信色彩。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普及教育与科技,许多陈规陋习已被淘汰,而社会主义新风尚逐渐形成。

打春

“立春”在春节前后。民间认为立春是新春之始,十分重视,故有“新春大似年”之说。区内自古立春时有“村田乐”、“鞭打春牛”与“咬春”之俗。“村田乐”又称“唱春”,亦称“打春”。旧时在区内孝陵卫地区流行,即由二三人结伴,敲打小铜锣,口唱吉利话,沿门讨钱索米。此俗始于明代,解放后即不多见。

“鞭打春牛”之俗,据史料记载,立春之日清晨,从金陵府衙前,直至东郊大道,挤满人群,观看由太守率领府县官员举行迎接“芒神”的祭祀活动。“春牛”为泥塑,身上涂以五彩,由太守执“五色棒”鞭打,又称“打春”。区内居民立春有食“春饼”之习,谓之“咬春”。春饼系面制薄饼,卷以炒熟的韭黄、荠菜、冬笋、肉丝之类食之。后演变为今天的油炸“春卷”。

居住风俗

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如选地要请“阴阳先生”用八卦盘定出地点、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择定作栋梁的树林,用红纸围贴下部,并祭祀山神,砍伐时树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剥树皮,严禁跨越。

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上好后将馒头、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

市集民风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俱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集市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

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酒店多悬黄白旗帘,理发门前竖红、黄、蓝三色转动圆柱灯,浴室挂红灯笼等。正月初五财神诞辰日,早时商店都设财神堂,并举行祭祀活动,传说财神菩萨是赵公元帅,还有五路神。各行各业还有一套“行话”,谓“切口”,店主和职工当首买主面,用切口交谈价格,使买主不得而知。

风景名胜

玄武区内有著名的钟山风景区和玄武湖风景区,具有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独特风貌,绿化覆盖率达58%以上。六朝宫阙御苑、明朝南京故宫、明孝陵、太平天国天王府、总统府以及中山陵等名胜均在区域范围内,是南京旅游景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玄武区主要景点

地名

简介

景点图片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海底世界

南京海底世界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中山陵梅花山旁。总投资约2亿人民币,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座融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场馆。南京海底世界有近200余种、万余尾海洋生物。主要由大厅、电脑教室、亭廊、热带雨林展示区、海豹表演馆、企鹅馆、触摸池、海底隧道、人鲨共舞表演区、海底影院等部分组成。

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玄武湖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玄武湖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时,两江总督下令开辟玄武门,为玄武湖公园之滥觞。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骚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为后人传为美谈。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鸡鸣寺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依明清时规模形制,鸡鸣寺逐步恢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南京一重要寺院。

玄奘寺

玄奘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九华山,北临玄武湖,东接太平门,西邻台城。九华山又名覆舟山,山形狭长,顶呈平行,《寰宇记》记载:周围三里,高三十丈,东接青溪,北临真武湖,状如覆舟,因以为名。后因山南山麓建有小九华寺,遂亦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东晋在覆舟山南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皇家建筑——北郊坛,辟有药圃,种植芍药供宫廷用药。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年间,将药园垒、西池、北郊坛合并,辟为乐游苑,成为六朝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

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纪念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1954年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封闭。1977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住处。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

对外交流

玄武区友好城区

友好城市/城区

所属省/市

所属国家

结好日期

穆拉派夏市

安塔利亚省/安塔利亚市

土耳其

2013年11月

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

荣誉

时间

2021年赛迪百强区

2021年8月

“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79位

2020年

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

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

2020年

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2020年

2020中国县域网购百强榜排名81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

2016年

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区

2016年

2016-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区

2016年5月

首批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5年5月

江苏省现代民政建设示范区(首批)

2015年1月

江苏省双拥模范区

2014年7月

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

2014年1月

2013年度就是省社会教育通讯报道先进集体

2014年1月

首批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2013年12月

南京市首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

2013年8月

2012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通讯报道先进集体

2013年1月

江苏省商务发展先进单位

2013年1月

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

2012年12月

2012年度南京市游泳场所安全管理第一名

2012年11月

南京市依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优秀奖

2012年11月

南京市法制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4月

南京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一等奖

2012年3月

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城区

2011年11月

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2011年5月

2007-2009年度南京市级文明单位

2010年10月

江苏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

2010年10月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

2010年2月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2009年9月、2011年10月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2009年10月

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2008年

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

2008年

2008-2009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2008年

江苏省首批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首批)

2008年

江苏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

2008年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

2006年12月

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2006年

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

2005年、2006年

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2005年12月

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

2005年

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

2005年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首批)

2005年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首批)

2004年

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江苏首批、南京首个)

2004年

江苏省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

2004年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

2004年

国家卫生城市达标区

2002年

江苏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区(首批)

2002年

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榜首)

1999年

全国科普示范区(首批)(截至2012年已连续荣获12年)

1999年

江苏省社区服务示范城区

1997年

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时间数据暂缺

全国先进城区示范单位

时间数据暂缺

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

时间数据暂缺

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区

时间数据暂缺

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

该文章由作者:【腻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