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汉语常用字,一级字,为现代汉语法定规范简化字,读作lǎng。最早见于篆书,形声字,左声右形,从月,良声。其本义是月光明亮,引申为开朗等意思,可组词为天朗气清、朗朗上口、朗诵、开朗等。“朗”也是中国姓氏之一。
字源演变
朗,汉语常用字,在“六书”里属于形声字。小篆的“朗”字,左边是“月”,从“月”表示与月亮有关系,在字中表意,用作形符;右边是“良”,读“liáng”,在字中表音,用作声符,构成左形右声的形声字。隶书、楷书笔画化,“月”与“良”位置交换,形体也有些变化。
“朗”字的本义是月光明亮,为形容词。形容光线充足,如“天朗气清”“豁然开朗”“晴朗”等;又形容声音大,如“朗读”“朗诵”等。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朗lǎng(ㄌㄤˇ)
⒈明亮,光线充足:朗敞。朗澈。朗然。明朗。晴朗。开朗。爽朗。
⒉声音清楚、响亮:朗声。朗读。朗诵。书声朗朗。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朗lǎng
〈形〉
(1)(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2)同本义[light;bright]
朗,明也。——《说文》
高朗令终。——《诗·大雅·既醉》
其圣能光远宣朗。——《国语·楚语下》
新而不朗。——《淮南子·原道》
朗月垂光。——嵇康《琴赋》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潜《桃花源记》
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3)又如:朗白(明亮发白);朗朗(光明亮洁的样子;声音清脆嘹亮);朗鉴(明鉴);朗亮(雪亮);朗明(明亮);朗净(明净);朗烈(明亮);朗朗烈烈(大大方方;理直气壮)
(4)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
朗咏清川飞夜霜。——李白《劳劳亭歌》
(5)又如:朗言(响亮的话;说大话;任意胡说);朗然(形容声音响亮);朗吟(高声的吟诵);朗弹(大声弹奏);朗畅(谓声音响亮流畅)
(6)明察[sharp-minded]
公达潜朗。——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7)又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8)又如:朗心(明察之心;光明之心);朗照(明察,明鉴);朗抱(旷达的胸襟);朗畅(明白畅达);朗朗彻(明白透彻);朗练(明白凝炼)
(9)高洁[no bleandunsullied]。如:朗目清眉(眉清目秀);朗秀(清秀);朗夷(高洁坦荡);朗烈(高洁刚烈)
(10)清早[early]。如:朗旦(清晨)
(11)清澈[limpid]。如:朗清(清澈,清明)
(12)爽朗[bright and clear]。如:朗爽(爽朗;明朗);朗畅(爽朗舒展);朗迈(爽朗超脱)
(13)颖悟[understanding]。如:朗拨(颖悟超群);朗赡(颖悟赡详)
常用词组
朗读、朗朗、朗然、朗润、朗声、朗爽、朗诵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朗【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脼《集韻》同朖。《詩·大雅》高朗令終。《傳》朗,明也。
又姓。《廣韻》出姓苑。
又《韻補》叶盧當切。《王逸·九思》昊天兮淸涼,氣兮高朗。北風兮潦冽,草木兮蒼黃。
说文解字
朗【卷七】【月部】
明也。从月良聲。盧黨切
说文解字注
(朗)朙也。大雅。高朗令終。傳曰。朗、明也。釋言曰。明、朗也。从月。良聲。盧黨切。十部、今字作朗。
音韵方言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上古音系 | 朗 | 阳 | raːŋ | ||||||||
广韵 | 朗 | 宕 | 上声 | 荡 | 来 | 开 | 一等 | 次浊 | 卢党切 | lɑŋ | |
蒙古字韵 | 朗 | 上声 | |||||||||
中原音韵 | 朗 | 上声 | 江阳 | 来 | 次浊 | laŋ | |||||
中州音韵 | 朗 | 上声 | 江阳 | 罗党切 | |||||||
洪武正韵 | 朗 | 上声 | 养 | 来 | 来 | 次浊 | 里党切 | laŋ | |||
分韵撮要 | 朗 | 阳上 | 刚 | 来 |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l | ɑŋ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阳 | l | a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阳 | l | ɑ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阳 | l | a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阳 | l | angx |
魏 | 阳 | ang | ||
晋 | 阳 | 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阳唐 | ɑŋ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齐 | 阳唐 | ɑ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阳唐 | ɑ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l | â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l | ɑŋ |
闽语
方言区 | 方言片 | 方言点 | 声母 | 韵母 | 调值 | 调类 |
闽南区 | 泉漳片 | 南安(溪美镇) | l | ɔŋ | 55 | 阴上 |
闽南区 | 泉漳片 | 漳州 | l | ɔŋ | 53 | 上声 |
闽南区 | 泉漳片 | 厦门 | l | ɔŋ | 51 | 上声 |
闽南区 | 泉漳片 | 漳浦 | l | ɔŋ/aŋ | 53 | 上声 |
闽南区 | 潮汕片 | 潮州(府城话) | l | aŋ | 35 | 阳上 |
闽南区 | 潮汕片 | 潮州(汉语方音字汇) | l | aŋ | 35 | 阳上 |
闽南区 | 潮汕片 | 揭阳(榕城话) | l | aŋ | 35 | 阳上 |
闽南区 | 潮汕片 | 澄海 | l | aŋ | 35 | 阳上 |
闽南区 | 潮汕片 | 汕头(汕头市区) | l | aŋ | 35 | 阳上 |
闽南区 | 潮汕片 | 海丰(海城镇) | l | aŋ | 53 | 阴上 |
闽南区 | 潮汕片 | 陆丰(内湖镇) | l | aŋ | 53 | 上声 |
闽南区 | 潮汕片 | 大埔元洲仔(香港新界福佬话) | l | oŋ | 53 | 阴上 |
闽南区 | 雷州片 | 电白(霞洞镇黎话) | l | oŋ/aŋ | 31 | 阴上 |
闽南区 | 雷州片 | 海康(雷城话) | l | aŋ | 33 | 阳上 |
莆仙区 | 仙游(城关话) | l | ɒŋ | 32 | 上声 | |
莆仙区 | 莆田 | l | ɒŋ | 453 | 上声 | |
闽东区 | 侯官片 | 福州 | l | ouŋ | 31 | 上声 |
闽东区 | 侯官片 | 福清 | l | oŋ | 33 | 上声 |
闽东区 | 福宁片 | 柘荣 | l | ɔŋ | 51 | 上声 |
闽东区 | 福宁片 | 福安 | l | ouŋ | 42 | 上声 |
闽东区 | 福宁片 | 宁德 | l | ɔŋ | 42 | 上声 |
闽北区 | 西北片 | 崇安(崇城镇城关话) | l | ɔŋ | 21 | 上声 |
闽北区 | 西北片 | 石陂 | l | ɔŋ | 21 | 上声 |
闽北区 | 西北片 | 建阳(潭城镇城关话) | l | ɔŋ | 21 | 上声 |
闽北区 | 东南片 | 松溪 | l | aŋ | 223 | 上声 |
闽北区 | 东南片 | 建瓯 | l | ɔŋ | 22 | 阴去 |
闽北区 | 东南片 | 建瓯(市志) | l | ɔŋ | 44/21 | 阳去/上声 |
闽中区 | 沙县(城关话) | l | aŋ | 21 | 阴上 | |
闽中区 | 明溪(城关话) | l | oŋ | 31 | 上声 | |
闽中区 | 三明(三元话) | l | am | 21 | 阴上 | |
广西闽语 | 平南(上渡雅埠)(广西汉语方言) | l | uoŋ | 45 | 阴上 | |
闽方言岛 | 中山(隆都)(珠江三角洲) | l | ɔŋ | 24 | 上声 | |
闽方言岛 | 中山(隆都)(广东闽方言) | l | ɔŋ | 33 | 阳平 | |
闽方言岛 | 中山(三乡) | l | ɔŋ | 11 | 阳去 | |
海外闽语 | 曼谷(潮州话) | l | aŋ | 53 | 阴上 | |
邵将过渡区 | 将乐(城关话) | l | ɔŋ | 51 | 上声 |
官话
方言区 | 方言片 | 方言小片 | 方言点 | 声母 | 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北京官话 | 京师片 | 北京 | l | aŋ | 214 | 上声 | |
北方官话 | 石济片 | 聊泰小片 | 济南 | l | aŋ | 21 | 去声 |
中原官话 | 关中片 | 西安 | l | aŋ | 55 | 去声 | |
西南官话 | 武天片 | 武昌 | n | aŋ | 42 | 上声 | |
西南官话 | 桂柳片 | 桂林(临桂) | l | aŋ | 42 | 上声 | |
西南官话 | 桂柳片 | 柳州(雒容) | l | aŋ | 52 | 上声 | |
江淮官话 | 洪巢片 | 合肥 | l | ɑ̃ | 24 | 上声 |
该文章由作者:【雄氏老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