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汉语汉字)

剡是一个汉字,多音字,一读yǎn,姓氏,与秦始皇嬴政同宗;古代五射之一;另一个读音为shàn,山名,剡山;剡溪,溪水名;剡湖,一个人工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嵊州境内。

分类/n

动词

(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

锐利貌。宋曾巩《离齐州后》诗之三:“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

风微起貌。宋王安石《晚兴和冲卿学士》诗:“剡剡风生晚,娟娟月上初。”

锐利[sharp]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楚辞》

剡,锐利也。——《说文》削;削尖[sharpen]

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泛论》

曾枝剡棘。——《楚辞·橘颂》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至神农皇帝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立威于四方。”

又如:剡章(削牍写成奏章。泛指写奏章);剡麻(缀缉麻缕)

举,举起[liftup]

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也。——《荀子》

举荐[recommend]。如:剡荐(上书举荐)

又如:剡利(锐利);剡耜(锋利的耒耜);剡剡(锐利貌);剡锋(锐利的锋刀)/n

名词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rǎng)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山名>

剡山,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山名。《山海经》中记载,剡山属于东方第四列山系,位于子桐山东北方二百里。

剡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种叫合窳(yǔ)的野兽,叫声好像婴儿啼哭,吃人和蛇。

原文:(子桐山)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卷四·东山经》/n

形容词

yǎnyǎn剡剡

(1).起行貌。《礼记·玉藻》:“弁行,剡剡起屦。”孔颖达疏:“剡剡,身起貌也。急行欲速,而身屦恒起也。”

(2).闪烁貌。《楚辞·离骚》:“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唐杜甫《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宋陆游《予行蜀汉间怅然有感》诗:“麦陇雪苗寒剡剡,柘林风叶莫飕飕。”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以冉切,音琰。《说文》锐利也。从刀,炎声。《易·系辞》剡木为矢。《前汉·贾谊传》剡手以冲仇人之胷。《注》剡,利也。

又斩也。《荀子·强国篇》安欲剡其胫。

又《玉篇》剡剡,光貌。《屈原·离骚》皇剡剡其扬灵。

又剡剡,身起貌。《礼·玉藻》弁行剡剡起屦。《注》急行欲速,身屦恒起也。

又剡覃音义同。《诗·小雅》以我覃耜。《张衡·东京赋》介驭闲以剡耜。

又《唐韵》《集韵》《韵会》?时染切,音冉。县名,在会稽。

该文章由作者:【喵王】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