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由归国学者创办于2001年,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 坚持以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中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以及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20年,中交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碧水源,共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微滤膜(MF)、超滤膜(UF)、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和反渗透膜(RO),及膜生物反应器(MBR)、双膜新水源工艺(MBR-DF)、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等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 。
碧水源参与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数百个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数十座地下式再生水厂、多个国家湿地公园,占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每天处理总规模超过20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70亿吨,碧水源ICWT已在上万座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 应用。
碧水源是北京市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 的发起人和创立者。
公司成就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碧水源研发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解决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三大国际技术难题:膜材料制造、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填补国家多项空白,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荣誉,成为我国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奠基者、污水资源化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位居世界前三水平,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公司之一。
碧水源在北京怀柔“中关村雁栖创新基地”建成亚洲最大的膜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膜和膜组器年产能力分别达到200万m2和100万吨/天。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国际一流的碧水源-清华环境膜研发中心,具有国际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承担着国家“863”项目、国家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等国家重大项目课题,形成碧水源污水资源化事业的强力支撑。
截至2009年,碧水源完成1000多项污水资源化工程、100余项安全饮水和湿地工程,参与众多国家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丹江口污水处理工程、无锡环太湖地区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北京引温济潮跨流域调水工程(世界上最大的MBR工程)、奥运龙行水系工程以及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等,建成的污水资源化工程总能达2亿m3/年,位居世界前列,成为我国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骨干力量。同时,碧水源MBR工艺、技术、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销往澳大利亚、英国、东欧、菲律宾等国家。
2007年公司被科技部与科学院及市政府评为“中关村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关村重点试点十家企业”、“2007年度中国优秀环保骨干企业”,“2007年中国十大优秀环境工程公司”,“北京2008奥运会水处理技术推荐企业”和“中国优秀骨干环保企业”,“2007年信用良好企业”等。2007年碧水源加大了研发力度,建立了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膜产品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同时与清华大学建立了“清华大学-碧水源膜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且以年100%的速度增长,具有良好的资信和财务状况。
碧水源致力于使污水变成资源,解除水污染之困,化解水短缺之忧,从而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碧水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诚信为基、创新为力;追求完美、成就卓越”的经营理念,以“传承社会责任,演绎生态文明”为企业使命,以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践行“低碳经济”,为减少水污染、改善和维护我国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贡献力量。
发展现状
碧水源是中国污水资源化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特别是在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前三的水平,是国内污水资源化和膜生物反应器研发与应用领域实力最强的企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碧水源攻克了MBR技术领域的三大难题,实现了膜材料制造工艺和配方技术、膜组器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MBR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司开发和生产的MBR技术与成套设备获得了数十项专利和专有技术,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取得了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证书、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证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编写了我国“MBR应用技术规程”国家行业标准,正在进行“中空纤维膜组件”和“MBR组器”的行业标准编写。
碧水源自主研发的MBR系列产品已占中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MBR产业的领军企业。截至2008年底,公司已承担了我国第一座万吨级MBR工程(密云再生水厂工程,设计规模4.5万m3/d)等超过千项污水资源化工程,是奥运科技工程、国家大剧院、南水北调及环太湖水污染治理等水处理工程的重要承担者,建成的项目每年为全国生产高品质再生水1.5亿吨,并实现了部分技术产品对澳大利亚与东欧的出口。
近三年,碧水源保持高速发展,主营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74.35%,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156.96%。凭借快速的发展和强大的实力,近年来相继被评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第一批)、“2009年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第9名”、“2008年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第14名”、“清科-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第2名;《中国企业家》2008年度“21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2008 ChinaVenture CVAwards第一届中国最佳投资案例50强”第25名、“中国2007、2008年度优秀环境工程公司”、“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和“中国优秀骨干环保企业”等。
市场拓展
作为深交所重点调研单位,碧水源为登陆资本市场做了充分准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了解,碧水源2007年6月已经完成股改,其股权由7大股东持有,除上述的鑫联创业、云南信托两家风投各持7.5%的股权外,其他均被包括文剑平、何愿平等在内的5位高管持有。通过上市,会给碧水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在品牌提升、人才吸纳、公司规范运作以及增强与对手竞争的能力上带来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也包括融资。
经过此前中小板、三板市场的上市准备,创业板相关条件出台后,预计中关村至少有2000家合规企业。而在此之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有100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地基本都在海外而不是国内市场。公司业务涉及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给水、城市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设备制造。几年打拼下来,企业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领域目前已处于世界前三强、国内第一的水平,成为中国污水资源化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早期,公司每年只有几百万的定单。对比之下,2008年,碧水源就已经有了净利润500万元的骄人业绩。这也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为数不多的、受影响微小的公司。
2002年,碧水源通过招标获得了风尚国际(海淀区高档公寓)的中水处理系统。这个项目对于碧水源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它标志着碧水源从此进入市场化运作。此后,碧水源又一口气在北京宝辰饭店、北京世豪大厦、北京贵宾楼饭店、北京长峰假日酒店西区等地做了一系列工程。尽管如此,碧水源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仍然干着“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虽然开始有客户主动找上门的,但规模都很小,有的一个单子才几万块钱。当时中环酒店300吨的规模是最大的。
2003年,国家大剧院公开招标,“这个工程我们亏了几百万。”碧水源坦承,低价策略使碧水源中标,“碧水源要的就是名气。”此后,碧水源的研发队伍克服了膜污染技术瑕疵。找上门来的业务也渐渐扩大。不过,到2005年之前,它做过的还都是中小型污水处理项目。直到2005年6月,碧水源终于夺得了中国最大的MBR污水资源化工程:密云再生水厂项目。
项目规模达到4.5万吨,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MBR的技术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此后,碧水源声名鹊起。先后接手了引温济潮奥运配套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等重大工程。融资,是碧水源以后的第一项目工作。但他最终意外地选择了两家本土公司——上海鑫联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各2000万元的投资。“当时我们认为碧水源还是更适合在中国发展,所以引进中国的投资。”
碧水源投资3亿元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膜组器是MBR的核心设备,膜的成本占据了MBR成本中的近1/3。不过,目前中国95%的膜丝需要进口,雁栖生产基地投产后也将生产膜丝。已经按照上市架构组建完毕的碧水源目前急需扩大自己来之不易的战果。何愿平表示,如果顺利上市的话希望能融资6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将用来进入碧水源的主目标市场:“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
目前,碧水源已经进入到环太湖地区和武汉。事实上,到2007年,碧水源的主要销售收入都来自北京,占有北京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再生化利用7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8年,碧水源计划拓展外埠市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比方,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提高治污标准的需要。”何愿平称,“希望今年来自外埠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0%。”
几年下来,碧水源拿到了这个市场最大的份额。如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最大MBR废水资源化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4.5万吨/天回用工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BR工程——北京奥运配套工程温榆河水资源10万吨/天利用工程、怀柔再生水3.5吨/天回用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中国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等。公司的MBR成套设备已销往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公司还透露,下一个膜基地将建在无锡,因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提高治污标准的需要。
目前碧水源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GE和西门子,因为它们自己生产膜。2008年11月22日,碧水源投资3亿在北京怀柔雁栖开发区建设的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在首批申报创业板的105家企业中,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水源)是唯一一家从事专业污水处理技术的公司。在证监会推荐的创业板六大行业中,节能环保领域的申报企业凤毛麟角,这与数十家软件类公司争上创业板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
碧水源建设的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日处理污水能力由数百吨扩大到数千吨,并且屡次在政府相关项目的招投标中中标,公司实现了市场跨越性发展。
技术开发
一方面是上市在即,另一方面,碧水源也在全力开拓公司业务并投下重金聘用高新技术人才发展核心技术。
碧水源的创始人文剑平,早年曾先后任职于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和中国国际科学中心。1997年,文剑平辞去公职,远赴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专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文剑平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悉尼奥运会当时污水处理的技术支持,采用的就是MBR技术,这让他深受启发。
1998年,文剑平毕业归国创立了碧水源,注册资金仅200万元。他一开始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研制开发MBR的关键技术。最终,碧水源自主开发出核心产品膜组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就是这个膜组器,把污水处理厂由工程化变成了产业化,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也脱胎换骨,成为高品质再生水厂。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沉淀池”是把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而利用膜组器进行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作为工业用水甚至景观用水实现再利用,其水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大大节约了用水。
这就是膜组器。污水进来以后,经过这里(中空纤维膜)进行固液分离就变成清水了。污水经过超高浓度的微生物分解后,采用孔径只有0.1~0.4微米的中空纤维膜进行固液分离,清水再经过臭氧消毒,最后形成水质和生物安全性很高的优质再生水。
MBR技术并不复杂,研发过程也没有困难。真正的困难来自于MBR技术的市场推广。当时国内能够接受这个理念的太少了,对于水资源再生利用也不是太重视。先要让人们摒弃内心根深蒂固的观念,再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公司(这些公司多为国企)竞争,实非易事。以一个处理能力10000吨/天的工程为例,传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1200元~1800元/吨,而采用MBR技术,则需要花费1500元~2200元/吨。
碧水源采取了“用技术换市场”的策略:自己掏钱做示范项目。先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做了一个几吨污水处理的示范项目;然后又在海淀区卫生院做了一个景观用水的示范项目。接着碧水源建设了北京怀柔再生水厂和北京中环广场中水回用系统。通过这些示范项目,MBR技术得到了市场特别是政府的充分肯定。
目前,GE和西门子是这一领域的领军者,占据全球市场的60%以上,但在中国,碧水源占到市场60%以上。与跨国公司相比,碧水源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碧水源的产品报价要比国外公司低10%~40%(不同系列),而公司运营成本比他们低30%左右。从一开始碧水源就进入了产业链的上游,即自己生产膜材料。与光伏产业需要进口大量硅原料类似,中国95%的膜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而在一套完整的MBR污水处理设备中,膜材料占据了整个成本的50%。
为了不让原材料受制于人,从2001年开始,碧水源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材料制造技术。这让碧水源控制了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等中游产业环节,进而掌握了行业定价权。
碧水源在原材料和核心技术上同时确立竞争优势,让其商业模式具备了不断增值的可能。一般而言,MBR污水处理设备需要五年更新一次膜,这就意味着,每隔五年,碧水源的产品就会为其带来占原设备总成本50%的新增收益。“由于这种设备每家公司有不同标准,要更新膜的话,只能继续使用原厂家生产的膜材料。
”自2002年以来,碧水源销售额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利润率高达30%。何愿平预计,2009年碧水源的销售收入将达到3亿元。不过,按照60%的市场份额计算,这意味着中国整个以MBR污水处理技术为应用的市场规模只有5亿元。何愿平坦承,这其实只相当于整个专业污水处理市场2%的比重。换句话说,MBR技术虽然代表了市场的发展方向,但与传统市场的规模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5亿对250亿。
这正是MBR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国的尴尬:虽然比传统的土建模式更节能、更环保,比国外的同类技术更具成本优势,但它还不足以获得市场的全面认可。原因很简单,依然是成本问题。一般而言,传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1200元~1800元/吨,而采用MBR技术,则需要花费1600元~2000元/吨。
从单位成本上看,差别并不大,但在污水处理行业,大部分都是2万吨以上的项目。因此,乘数效应之后,成本优势的高低立刻就会显现出来。在水处理市场,碧水源提供的是“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承接项目,不仅仅提供技术咨询,而且涵盖工程、基建等环节,全程参与,全程服务。据业内专家透露,这种系统解决方案的毛利率至少能达到30%以上,目前国内从事这个行业的公司面临的主要瓶颈正是膜生产技术的问题。
碧水源还将很快进军工业污水处理领域。但碧水源的定位始终是一家标准专业技术企业,仅限于水处理的膜技术领域。碧水源在跨国巨头面前的成本优势,在国内市场反而成了一个必须突破的天花板。碧水源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尽快让整个市场理解并接受MBR技术的先进性,只有用户越来越多,成本才能降下来。上市也许是这家企业推广MBR技术的有效途径。与其说上市是为了融资,不如说是一次难得的品牌宣传,从这个角度讲,碧水源不仅是在推出一项新产品,而且是在策划一个新市场。”
发展前景
多年来,碧水源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创出了不俗的业绩。目前公司已完成近千项污水资源化工程,包括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工程。如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最大MBR废水资源化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4.5万吨/天回用工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BR工程——奥运配套工程的温榆河水资源10万吨/天利用工程、怀柔再生水3.5吨/天回用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中国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等。
碧水源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屏障。在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看来,想要战胜该公司在膜生物反应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GE与西门子两大巨头,就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由此,早在2007年碧水源被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推荐给深交所,之后深交所有相关人员对该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然而面对IPO一年多的等待,碧水源发出了“无论创业板还是中小板,哪个能先上就上哪个”的呼声。
谈到公司上市后的前景,碧水源希望IPO所募集金额在4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膜组器生产基地。该基地已于2007年下半年动工建设,2008年7月份部分生产线已经投产。该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4亿元,净利润可以超过1亿元,计划在4年内回收成本。不仅如此,上市将使碧水源有能力对抗GE、西门子两大巨头,并能在两年内打入海外市场。
由于拟上创业板的都不是大型公司,所以企业或公司的主业必须要突出,在这一点上碧水源就充分符合要求,做为水项目工程的龙头企业,碧水源有着自己的行业优势。其次,能够登陆创业板的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应当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行业,这种行业往往能够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企业成长性就能够得以保障,碧水源在环保行业中的众多殊荣理当成为碧水源登陆创业板的优势。
经营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公司按照董事会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坚持“诚信为基、创新为力、追求完美、成就卓越”的立业方针,秉承“传承社会责任、演绎生态文明”的企业精神,以高技术、优服务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先导,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和加快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良好机遇,特别是抓住公司上市后的难得机遇,继续专注于主营业务,深化和巩固在膜技术及MBR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拓展市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扩大产能和服务规模,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进一步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公司在人员、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
2010年4月21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通过本次股票发行共募集资金净额243,685.25万元,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经营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公司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尽管公司的业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下半年的收入较上半年高,但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62.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53%,实现净利润4,755.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57%。每股收益为0.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1%。
该文章由作者:【孔明速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