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
简介
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可以躲避猛兽攻击的。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表现
政府官员有了鸵鸟心态,就是无能;老师要学生发言,学生一个个噤若寒蝉,都是鸵鸟心态。社会上有一些人“遇食颈如鹤,遇事头如鳖”,这就是鸵鸟心态。很多人做事,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也是鸵鸟心态。甚至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眼不见为净”,乃至“因噎废食”,都是鸵鸟心理。
影响
在一个团体里,鸵鸟心态的人太多,这个团体的公权力一定不张;办公室里,太多鸵鸟心态的人,办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难,有助于激发潜能;有鸵鸟心态的人,无异扼杀自己的天分,终至自掘坟墓。
改进
其实,现在动物学家已经在为鸵鸟翻案,他们观察研究,发现鸵鸟的两条腿很长,跑得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它逃跑的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不致于把头埋藏在草堆里,束手就擒,因此要还原“鸵鸟心态”的真相。
现代的人,也要为“鸵鸟心态”翻案,做事时遇到困境,可以另觅他途,千万不要消极的坐以待毙,也不要“因噎废食”,应该以发挥能动性、智力,勇往向前。人生其实就如战场,不要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在前方的战士,打胜战固然有成就,打败仗而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躲避一个也未尝不可,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能曲能伸。所以希望有“鸵鸟心态”的人,现在要跟动物学家一样,为自己翻案。
相关事例
古代神医扁鹊发现蔡桓公体有病,三番五次劝说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不听扁鹊劝告,坚决不治疗,结果最后病入膏肓时再找扁鹊治病,此时扁鹊已知蔡桓公由于延误了治疗期而患了绝症,不可能再治好,于是他逃向了秦。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日前在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表示,面对各类舆情,回避和敷衍,犹如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态度和办法是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效能,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努力在进网用网上有突破,在育网管网上见成效,争做敢用善用网络的先行者。
鸵鸟政策
“鸵鸟政策”是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在欧洲各主要语言中,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中都有,而且已经被吸收为汉语成语。
这个成语原自非洲,最初见于1891年9月1日英国的一家刊物上,后来陆续进入其他许多民族的语言中,成为一个世界普遍通用的形象比喻,常用来指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政策或不敢面对险情的行径。
那么,“鸵鸟政策”一语是怎样来得呢?
鸵鸟的目光锐利,听觉灵敏,能觉察10千米外的敌人,且善于伪装。人们有时看到,当鸵鸟遇到猎人追捕或者危险临头时,就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将头钻在沙中,身体蜷曲一团,以其暗褐色羽毛伪装灌木丛或岩石等,这种现象,古代阿拉伯人就已有记载,人们把鸵鸟遇到敌情时,把头钻在沙中的滑稽行为形容为“鸵鸟政策”,用以讥讽那些在危险面前看不到危险的人。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积最大而又不能飞行的鸟类,体高2.5米,体重达150多公斤,有一双强有力的腿,奔跑速度每小时最快可达65公里。由于鸵鸟的生存环境缺水,而鸵鸟奔跑的耐力又差,所以,为了不让对手发现,鸵鸟有时便采取这种节约体能的自我隐藏方法。
人们已经知道,鸵鸟遇到危险时只顾把头埋入沙堆中的说法是不真实的;但以讹传讹,却把对鸵鸟错误的认识当成一种有趣的人世现象的比照,形成了“鸵鸟政策”这一成语。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也常用于政治场合。鸵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也可以指一种回避现实的主观逃避政策,与“自欺欺人”意义相近。
该文章由作者:【海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