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出自《说苑》,作者是西汉人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昏庸君主,怎么还敢戏弄寡人!”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文章点评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象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象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生动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岳珍)
注释词语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了”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1.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2.好:爱好。
23.为:作为。
24.少:年少。
朗读节奏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但是怕自己这时学习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启示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问题
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有信心,有决心,年龄、性别、身份都是无关紧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3.有哪些反问句 ?
“何不秉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字面意义: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
“少”、“壮”、“老”分别指什么?
指:少年、壮年、老年。
5.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秉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得出道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如果大家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会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因为这时候学习已经成为了你的生活需求了。文章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文章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是用了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这也是师旷说服晋平公的技巧。
7.文中哪一句话直接解答了平公的疑问?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呼?
8.本文题为《师旷论学》,那么“论学”的核心句是哪一句?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
核心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而我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作者背景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根据文言文概括的成语】
学无止境
名句格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
4.活到老,学到老。 ——谚语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1.少而好学为不知,老而好学为不足。——陈志岁《载敬堂集》
1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1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格言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格言
该文章由作者:【越前南次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