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汉语成语)

一鸣惊人(拼音:yīmíng jīngrén)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 《韩非子·喻老》,后《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提及。

词语释义

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辨析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鸣,不能写作“呜”。

【辨析】一举成名和“一鸣惊人”;都含有“一下子就使大家全都知道”的意思。但一举成名表示“出了名”;其途径仅为“做某件事”;“一鸣惊人”表示“做出惊人之举”;其途径不限于做某件事;也可指说话等。

出处

《韩非子·喻老》: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冯玉祥想一鸣惊人,他来提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公式。”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

造句

  1. 这家企业,建立五年来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够跻身浙江省前十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 他一向成绩普通,竟然会在这次会考中获十优,真是一鸣惊人呀!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齐国的威王即位三年,本来是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却只爱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国家大事从不放在心上。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一些大臣对齐威王的做法非常反感,可是,又都不敢提出意见。

淳于髡很明白: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鉴于此,淳于髡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去见威王说:“大王喜好猜谜语,我有个谜语想说给大王听听。”威王连忙说:“你快说吧!”淳于髡说:“大王,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原来是用鸟比喻我啊。说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主,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于是,会心地笑了笑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呀!它不飞便罢,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它不鸣便罢,一鸣起来就能使人惊奇哩!”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朝气蓬勃。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除了齐威王外,还有一个一鸣惊人的国王,他就是楚庄王。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新即位,做了国君。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在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当时的大臣申无守问他:“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积极地从事政务。他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天天欣赏歌舞了,转而积极地处理国家政事。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队,准备与晋国决一死战,以雪城濮之战的恨。

后来,楚庄王又请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国相。孙叔敖当了国相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以利于农业生产。

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7年,庄王亲率大军与晋师在北林(今河南新郑)开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确立了霸主地位。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楚庄王小传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位23年。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在他们的辅佐下,楚庄王成为了中原的霸主。在春秋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八岭山。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

该文章由作者:【战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