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汉语汉字)

棠,汉语汉字,读音为táng,①〔~梨〕指落叶乔木,果实略呈球形,可以用作嫁接各种梨的砧木;李洞《绣岭宫词》等均有相关记载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杜梨”。②姓。

字源演变

táng 定纽、阳部;定纽、唐韵、徒郎切。

形声字。从木,尚声。树木名。有两种:一种叫杜,又名杜梨、赤棠、棠梨,果实色赤而味涩。一种叫棠,又名甘棠,果实色白而味甜。《尔雅·释木》:“杜,赤棠。白者,棠。”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实之白而甘者曰棠,赤而涩者曰杜。”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公所憩。”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1.〔~梨〕a.落叶乔木,果实略呈球形。可以用作嫁接各种梨的砧木;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杜梨”。

2.姓。

详细解释

棠 táng (形声。从木,从尚,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平”。“木”与“尚”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树冠开展、枝叶开张的木本植物”。本义:乔木名,指一种树冠开展、枝叶开张的木本植物) 同本义。

甘棠,有红、白两种。白棠即棠梨 [birchleaf pear] 棠,牡曰棠,牝曰杜。――《说文》

野棠开尽飘香玉。――李洞《绣岭宫词》

棠 táng ㄊㄤˊ 姓。〔~梨〕a.落叶乔木,果实略呈球形。可以用作嫁接各种梨的砧木;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杜梨”。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徒郞切,音唐。或书作㭻。《尔雅·释木》杜,甘棠。《郭璞疏》今之杜棃,赤色者名赤棠,白者亦名棠。《诗·召南》蔽芾甘棠。《草木疏》甘棠,今棠棃,子色白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木理坚韧,可作弓干。

又沙棠,木名。味如李,无核。《吕氏春秋》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又其木可为舟。《李白·题新津北桥楼诗》木兰之枻沙棠舟。

又车两旁横木也。《释名》棠,?也。在车两旁?幰,使不得进却也。

又鲁地名。《春秋·隐五年》公矢鱼于棠。

又落棠,山名。日入处。《淮南子·冥览训》日入落棠。

又姓。《左传》齐大夫棠无咎。

又复姓。《广韵》吴王弟夫槩王奔楚,为棠谿氏。

经籍籑诂

杜赤~白者~【尔雅释木】○赤者为杜白者为~【尔雅释木】樊注○白者为~赤者为杜【尔雅释木】舍人注○~杜梨也一切经音义二引【三苍】○~棃也【山海经西山经】崑仑之邱有木焉其状如~名曰沙~注○甘~杜也【家语庙制】蔽芾甘~注又【楚辞思古】甘~枯于丰草兮注○~樘也在车两旁樘?使不得进却也【释名释车】○~谿利劒也【楚辞离世】执~谿以刜蓬注○~当作塘【列子黄帝】而游于~行注。 

该文章由作者:【移不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