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焦数码相机就是拥有长焦镜头的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一般用毫米来表示,例如我们常说的35mm的镜头,50mm的标头,135mm的镜头等等。镜头根据它的焦距可以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等等,其实这是根据镜头的视角。在35mm胶卷里,50mm的镜头其透视程度相当于人眼(但是其视野大小比人眼的视角小得多),我们将它的放大倍率规定为一,我们把它称为标头。
请注意:根据“1/焦距=1/物距+1/像距”的公式,不同的底片其标准镜头不同。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数码相机的镜头划分一般参照35mm系统。
而焦距小于它的称为广角镜头,而焦距大于它的则称为长焦镜头,另外还有很多变焦镜头,它通过镜头各组件之件的变化来改变焦距。小于20mm为超广角镜头,在24mm 到35mm为广角镜头,50 mm为标准镜头,80mm至300mm为长焦镜头,大于300mm为超长焦镜头。由于镜头一体化数码相机较容易做出焦距较大的镜头,因此数码相机的长焦划分标准要相应提升,指拥有200mm以上焦段镜头的数码相机。如果以光变倍数来计算的话,则为七倍光学变焦以上的数码相机。
所谓长焦数码相机,就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代表机型为:佳能sx系列、美能达Z系列、松下FX系列、富士S系列、柯达DX系列等。
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我们看到市面上的一些超薄型数码相机,一般没有光学变焦功能,因为其机身内根部不允许感光器件的移动。
主要特点
长焦数码相机主要特点其实和望远镜的原理差不多,通过镜头内部镜片的移动而改变焦距。当我们拍摄远处的景物或者是被拍摄者不希望被打扰时,长焦的好处就发挥出来了。另外焦距越长则景深越浅,和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的效果是一样的,浅景深的好处在于突出主体而虚化背景,相信很多FANS在拍照时都追求一种浅景深的效果,这样使照片拍出来更加专业。
如今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3倍-12倍之间,即可把10米以外的物体拉近至5-3米近;也有一些数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如果光学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其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一个2倍的增距镜,套在一个原来有4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上,那么这台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由原来的1倍、2倍、3倍、4倍变为2倍、4倍、6倍和8倍,即以增距镜的倍数和光学变焦倍数相乘所得。
变焦范围
对于镜头的整体素质而言,实际上变焦范围越大,镜头的质量也越差。10倍超大变焦的镜头最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就是镜头畸变和色散。紫边情况都比较严重,超大变焦的镜头很容易在广角端产生桶形变形,而在长焦端产生枕形变形,虽然镜头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好的镜头会将变形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而理论上变焦倍数越大,镜头也越容易产生形变。当然很多厂家也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比如通常厂家会在镜头里加入非球面镜片来预防这种变形的产生。对于色散来说厂家通常使用防色散镜片来避免,比如尼康公司的ED镜片。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10×变焦镜头实际上在光学性能上应该可以满足我们日常拍摄的需要。
使用缺陷
对于拥有10倍光学变焦镜头的这些超大变焦数码相机,整体上的某些缺陷,将对最终的拍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造成致命的影响。
长焦端对焦较慢
众所周知,消费类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技术实际上并不是非常领先的,从速度上来说也不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一段时间的消费类数码相机后换数码单反(DSLR)的原因。而对于10倍变焦的这些机器而言,长焦端的自动对焦将受到更大的考验。就目前上市的这些机器来看,不少机器在这个方面的确存在缺陷。主要是表现在对焦不坚决、或者是不能对焦,这在光线比较暗的地方尤为明显。
手持时候的抖动
熟悉摄影的朋友大多数都知道安全快门速度这个概念。安全快门速度其实就是焦距的倒数。所谓安全,也就是说如果你所使用的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快门速度,那么拍摄出的照片基本不会因为手不受控制的抖动而变得模糊。相反如果低于这个速度,那么就比较危险了。由于10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的焦距非常大,所以就要求我们拍摄时要保证较高的快门速度。否则就比较容易失去宝贵的精彩画面。
画面质量
上面我们其实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就目前刚刚上市的超大变焦数码相机来说,它们的画面质量严格来说也不属于很好的范畴,特别是在长焦端。
重量与体积
由于10倍变焦的数码相机的镜头使用的镜片增多,而镜头口径、体积都会变大,导致相机的体积与重量也会相应增加。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紧凑型设计的超大变焦数码相机,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超大变焦的数码相机,重量在200克以内的。
注意问题
大变焦比的长焦数码相机往往能生成让我们满意的精彩照片,但它的长焦距同样也带来了麻烦,就是焦距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因相机不稳造成的晃动。由于相机的晃动,使许多本来很精彩的照片给破坏了,图像变得模糊不堪。图像放大倍数越大,模糊就越明显。
当相机无法固定时就会晃动。有时候,这确实是你的操作错误造成的,但也有一些固有的客观因素,如细微的地震肯定会引起相机晃动(但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且不管相机的支持看上去多么稳固,相机的内部装置也足以引起晃动。
如果你采用一些措施,可以适度地减少令人心烦的相机晃动。若想生成较清晰的照片,我们就必须注意相机的使用技巧。如今,相机配置的多样化使相机在避免相机晃动具有了很多的选择。
使用三角架、同步快门线、自拍定时器等
处理相机晃动的最常用方法是使用稳固的三角架。把相机放在稳固、平坦的表面,不要放在不稳当的表面或不平坦的地面上,否则相机会晃动,或在曝光时会移动。
但使用三角架也不能完全保证拍出的照片都很清晰。风比较大时,也会破坏照片效果。附近车辆较多或满载货物的火车也会使地面晃动,进而影响置于地上的三角架的稳定性。相机内部的机械运动和人为的操作相机也会使置于三角架上的相机发生晃动。有时我们有必要在三角架上加重物以加大三脚架的稳定性,比如把一个盛满水的水壶或袋子悬在三角架中间。
提到三角架和其它支撑设备,我们肯定会想到最常用的快门同步线。快门同步线的确能一定程度地防止相机的晃动,但不幸的是,现在的许多相机都没有了这个装置。还好,现在又多了一个遥控装置。它的工作也有一些限制。
另外,你还可以用自拍定时器,那么自拍定时器又如何呢?实际上,每一款现代相机一般都配有自拍定时器,它的缺陷是拍摄移动对象时,是很浪费时间而且很难把握的,但在拍摄静止对象时,这种方法还是非常管用的。
还有其它两种支撑方式,其中一种不需要电缆或远程控制,叫单脚架(姑且把它当作只有一只腿的三角架),还有一个可以放在你的胸部的胸架,可能感觉不大舒服,但这两种装置使用和携带时都比三角架方便,所以深受众多摄影师的喜爱。
用手拍照的正确姿势
如果你无法把相机放在稳固、平稳的表面上,那必须手握相机进行拍摄,要尽量抓牢、抓稳。使用光学取景器时,把相机紧贴前额,戴眼镜的摄影者则要作一些调整,使相机与前额之间留一个食指的距离,最好不要把塑料或金属的相机部位直接与镜片接触,因为相机很容易受擦伤。
接下来,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使双腿与地面成一个近45度角。另外一个办法是肩膀斜靠在一个牢固的支撑物上,比如树、或者背靠电线杆。而且你还可以考虑坐在地上,跪在地上,或趴在地上,用两肘支撑。
务必要用两只手握相机
一只手握相机经常不太稳固。两只手一起握,效果要好得多。右手可随时进行操作,食指轻轻压在快门按钮上,准备进行曝光。在拍摄疾驰的对象时,按下快门时,千万不要犹豫,一定要干净利落,这样也可以减少相机晃动。
这个过程很有可能会锁定焦点和曝光,因为大多数自动聚焦/自动曝光是通过激活快门按钮来启动相机处理器的。如果按下快门会锁定聚焦和曝光,你应学会对快速移动对象作出迅速反应,这样才会有时间完全按下按钮,及时拍摄照片。
在使用今天的便携式相机时,我们一般都是松散地握着相机的左侧一面,由于镜头较慢,重量也较轻,因而这些便携式相机更易产生晃动现象。
所以,左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相机作旋转运动引起相机晃动。应该是从下往上支撑相机的底部或镜头和机身的下面,这主要依据于相机的尺寸和设计,最好的方法是手掌向上,托住相机的整个机身。
该文章由作者:【六个核桃】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