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1959年创刊,1966停刊,1975复刊,复刊时刊名为《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78年随学校更名改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2年刊名变更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

杂志简介

刊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671-5489

CN:22-1340/O

邮发代号:12-1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曾用刊名: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时间:1955

《吉林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5所院校新组建的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原各院校所属的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长春科技大学学报》《长春邮电学院学报》)经过整合,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2年1月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分5个版本出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历史荣誉

CA化学文摘(美)(2009)

SA科学文摘(英)(2009)

Pж(AJ)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简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科技期刊。

办刊宗旨

遵循党和国家的办刊政策及法规,报道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主要栏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设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影像学、调查研究、技术交流、综述、短篇及个案报道等栏目。

刊登情况

全年刊发约300篇文章(不包括短篇报道),其中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80%以上。在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很大比例。近年逐渐增加了校外优秀论文的刊发数量。

收录情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先后被评为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收录《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全国报刊索引》《电子科学文摘》、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美国《化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

编委组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委员会设有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8名,委员51名,均为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各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其中95%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该刊编辑部现有专职编辑5名(均为硕士研究生),编务1名,他们均曾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医药信息研究等不同领域从事过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编辑出版工作经验。

发展展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将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办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刊文领域,活跃栏目形式,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传播速度,拓展学术范围,加强国际合作,竭诚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服务。

获奖情况

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2004年08月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

2004年09月荣获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奖

2005年08月荣获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奖

2006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2007年02月在第二届北方期刊奖评选中荣获十佳期刊奖

2007年02月在第二届北方期刊奖评选中荣获优秀期刊奖

2007年08月荣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

2008年01月在吉林省第八次期刊等级评审中荣获十佳科技期刊奖

2008年10月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2008年10月荣获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奖

2009年10月荣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选的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09年11月在由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共同组织的第九次(2007-2008年度)全省期刊等级评审工作中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和吉林省名刊

2009年12月在第二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评选工作中荣获第二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的期刊精品奖称号

2010年11月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2011年05月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注:RCCSE为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英文缩写)

2011年05月在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2011年10月在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举办的"2011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

办刊思想

“建一流大学,办一流学报”是我们的办刊目标,“尊重科学,弘扬学术,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办刊理念。新组建的吉林大学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学科分类更加合理。《吉林大学学报》和《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将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办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刊文领域,活跃栏目形式,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传播速度,把握时代脉搏,瞄准科技前沿,拓展学术范围,加强国际合作,鼓励科技创新,培养科技新人。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扬求实创新的办刊精神,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开拓创新,谋求发展,将吉林大学学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竭诚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服务。

投稿要求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

2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

3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

4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

5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

6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8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9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

10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

11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

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着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投稿须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为中文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杂志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设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影像学、调查研究、技术交流、综合评述、短篇与个案报道等栏目,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论着为主,兼顾其他体裁的文章,综合评述原则以约稿为主。

来稿要求

1.1稿件必须是未经正式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医学科学研究学术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图表规范、清晰、明确。根据《着作权法》规定,文责自负。对被录用稿件,本刊有删改权,结构性修改有违原意处与作者磋商,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本刊已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化学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内外十余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否则将视为同意入编、上网及文摘刊物摘引。

1.2来稿一式两份(自留底稿),附签有科室和院(部、系、所)意见的投稿介绍信(科室主任意见、签字或盖章,院科教科盖章),证明论文中的内容和有关工作是否真实可靠、有无泄密及作者、单位署名有无争议,并就论文内容做出评价,有关侵权事宜由作者自负。来稿须用4号宋体字隔行打印,并附软盘(Word纯文本文件,*.txt文件)。外地稿件可以通过远程投稿系统投稿,也可邮寄或通过E-mail投稿(投稿介绍信需邮寄)。编辑部收到稿件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结果(学术观点有争议或交叉学科需经多位专家审查的稿件除外),作者可通过电话查询。

1.3论文必须包括的项目: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基金资助单位全称及课题号、第一作者简介及通讯作者联系方式(电话或E-mail)。正文部分应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文章篇幅(含图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论着一般在6000字以内,临床医学、调查研究、技术交流4000字以内,短篇报道800字以内。

1.4须在文稿首页地脚位置注明的项目:基金资助单位全称和课题号(基金资助项目或获奖成果的论文优先发表);第一作者简介(按以下格式书写: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电话或E-mail地址。

1.5来稿要求中文和英文对照部分: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具体到教研室或研究室),单位所在地、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表题、图题及表图内所涉及的文字和注释。

1.6摘要须采用报道性文体,论着的摘要按结构式摘要书写,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以300字左右为宜;综合评述的摘要应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必写成结构式,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6个,以《MeSH》中的主题词为宜。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必须与中文相对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选定。

1.7来稿中使用的物理量、单位及符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定标准》(1995年7月新版);外文字母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的位置应明确,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应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特殊标明。

1.8表格采用"三线表"形式随文排列,内容不应与文字重复;统计图(线图、条图、散点图)的内容不应与表格和文字重复,纵横两轴比例以5:7为宜;彩色照片应清晰,黑白照片应反差鲜明,并应以箭头标明观察内容,不允许用复印件。

1.9参考文献应引用必要且较新的文献,论着一般应在10篇以内,综述应在20篇以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或非公开出版物;文后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着录项目应完整,内容应准确。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时写出前3名,后加"等"或"et al";国外作者姓名的书写应"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

*专着:[序号]主要责任者(作者或编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专着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见(In):原文献责任者(编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见(In):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译文:[序号]作者.译名[J].译者.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技术标准:[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发布年.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名称.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1.10校外来稿必须有省级以上基金资助,其他要求同上。

学报征稿信息

短时帧Turbo码的帧结束方案研究

智能天线技术的抗多径干扰性能分析

VC++和FORTRAN混合编程的调用技术

智能门禁系统门控部分软件设计

ATMD网络管理数据库的分析及应用

Web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业务控制结点安全维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进行VLSI设计验证

应用SPICE程序模拟振荡器电路

称重系统模拟电压—频率比变换电路

液体流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MOST网络的多媒体信息传输设计与实现

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基于改进人工协调场的多机器人运动编队

自主视觉导航方法综述

CAN总线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变权组合预测模型在滑坡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信息产业测度综合法

基于多Agent搜索行为分析的用户兴趣模型

基于FLV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

最优控制在汽车部件疲劳试验台的应用

基于设计模式的·NET通用数据访问层研究

该文章由作者:【马兰坡】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