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汉语一级字,读作zǐ或zi,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女儿、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等含义。
汉字源流
子,象形字。
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子”字有三系写法:
第一系写法(图1、图2、图3)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后或省简其发,或于头部标记其囟;该字至西周时期(图4)形体稍变,上肢为襁褓包裹,其后形体稍讹,至《说文解字》中籀文(图6)则在字下加一符号,许慎解为“几”,谓“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
第二系写法(图7),上部像幼儿头发、头颅及两臂,下部像两并的两胫,后演变为《说文解字》古文中的“子”字(图8)。
第三系写法(图A)是根据“襁褓婴儿”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但已完全线条化了:两手连成一斜短横;身和下肢已简化成一条稍斜的垂线;强调了婴儿头大的特点,但因为是以利器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锲刻,不易刻弧线,所以“子”字的头部便成方形了。周前金文中的“子”字(图B)是实化的,就像“襁褓婴儿”一样;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子”字(图C)的头部轮廓化,上肢和躯体已瘦化为线条了。以此为基文发展成秦代小篆中的“子”字(图D)。随着发展,汉隶中“子”字(图E)的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子”字的头部变成三角形了,两只小手平伸,变成一横了,躯体和下肢变成弯竖。楷书中的“子”字(图F)便是由此衍化而来的。
字义上,“子”字的本义为“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等,又泛指“臣民”等,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幼小”等含义。
详细解释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
zǐ | 动词 | 通“慈”,爱,指像对儿女一样地爱护。 | |
收养作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 |||
结果实。 | |||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 |||
滋生。 | |||
似。 | |||
用同“则(zé)”,作,做。 | |||
名词 | 诸子百家的著作,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类。 |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 | |||
动物的幼崽。 | |||
动物的卵。 | |||
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 | |||
封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四等。 | |||
婴儿。 | |||
〈古〉指儿女。 | |||
专指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 |||
泛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后代,儿孙。 | |||
泛指人。 | |||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 |||
中国古代对成年男性的通称。 | |||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 |||
4十二地支的第一位。 |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 ||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 |||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日。 | |||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 |||
表示五行中的“水”。 | |||
指十二生肖中的“鼠”。 | |||
专指女儿。 | |||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 |||
特指太子,君位的继承人。 | |||
诸侯服丧期间的称呼。 | |||
泛指百姓,臣民。 | |||
特指孔子。 | |||
铜钱。 | |||
特指棋子。 | |||
物质的微粒,基本粒子。 | |||
利息,利钱。 | |||
古代小而轻的货币。 | |||
北方。 | |||
用同“姊”。 | |||
指女婿。 | |||
六朝时期,文臣死后无封爵而得谥者称“子”。 | |||
姓。 | |||
形容词 | 副,偏(指官职)。 | ||
嫩的或易咀嚼的。 | |||
幼小的,稚嫩的。 | |||
派生的,附属的。 | |||
副词 |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 ||
连词 | 相当于“虽然”。 | ||
代词 |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 ||
量词 | 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 | ||
zi | 助词 | 表示语气。 [7] | |
后缀 | 加在某些名物、形状义成分后面构成名词。 | ||
加在某些数量义成分后面构成名词。 | |||
加在某些动作义成分后面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 |||
加在动词后面表示动态,相当于“着(zhe)”、“了(le)”。 | |||
参考资料 |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子部】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即里切。
㜽,古文子,从巛,象髪也。
?,籒文子,囟有髪,臂、胫在几上也。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子部】
子,十一月,昜(阳)气动,万物滋。
段玉裁注:《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律历志》曰:“孶萌于子。”
人㠯(以)为偁。
段玉裁注:人,各本讹“入”,今正。此与以朋为朋攩、以韦为皮韦、以乌为乌呼、以来为行来、以西为东西一例。凡言以为者,皆许君发明六书叚(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偁。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叚(假)借以为人之偁。
象形。
段玉裁注: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即里切。
段玉裁注:一部。
凡子之属皆从子。
㜽,古文子,从巛,象发也。
段玉裁注:象发与?同意。
?,籒文子,?(囟)有发,
段玉裁注:巛也。
臂、
段玉裁注:北也。
胫
段玉裁注:人也。
在几上也。
段玉裁注:【木部】曰:“牀(床)者,安身之几坐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子
古文:㜽、?、?、?、?。
《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并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
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
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众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
女子亦称子。《礼记·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
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籩。
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
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
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
又辰名。《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历志》:孳萌于子。
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
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
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
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
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
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韵目 | 韵部 | 韵母 | 反切 | 声调 | 声母 | 声符 | |
上古音系 | 子 | 子 | 之 | 子 | |||||
广韵 | 子 | 子 | 止 | 之 | 即里 | 上声 | 精 | ||
中原音韵 | 子 | 子 | 支思 | 支思开 | 上声 | 精 | |||
洪武正韵 | 子 | 子 | 二纸 | 支 | 祖似 | 上声 | |||
分韵撮要 | 子 | 子 | 第十六师史四 | 师 | 阴上 | 精 |
该文章由作者:【三次函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